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渗透方式的微观研究

2019-11-19边亚敏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渗透方式传统文化教育

边亚敏

摘 要:近年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不断被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祖国的汉字母语文化,还要向学生传授传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掌握多种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渗透方式;微观研究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大力改革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会乐于接受,教师通过讲授关于传统文化知识,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这有助于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价值并在之后的成长中去传创,并以身处于这样的文化环境而感到自豪。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教授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教授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传统语言文化情景中得到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教授古代先哲的文章,可以学习到他们的气节精神、博大胸怀及生命智慧。

(二)实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契合

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若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岁以后有长足的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能因为经验及思考的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发展和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黄金时期开展有效的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综合修养

教授孩子传统文化知识就是使教师在为人、处世、求知、治学等方面从故人身上吸取营养、汲取智慧的过程,使人心怀仁爱,用爱心来哺育学生,用宽容来对待学生,用欣赏来评价学生的过程。

(二)助力学生语文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丰富的学识、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修为和完善的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首先是广泛阅读,其可以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思想深度;其次,国学经典诵读,这是文化积淀、提高修养、丰富语言的过程;最后是教师讲解语文课本,赏析名篇佳作,析方法、讲谋篇、临摹仿写,最终学以致用。传统文化学习不是脱离语文学科而单独存在的一门学科,它是语文的一部分,它让孩子积淀文化,提高修养,丰富语言,练就“童子功”,厚积薄发,是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曾有学者指出:“读书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过他人所走过的,才走得远;人亦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我思想前人的思想,而前人的思想,又是思想更前之人的思想得来的。人类的文化史与思想史是无尽的后代人对于以前人思想再加思想之成果。当人思想前人所思时,其心灵是凹镜。凹镜聚合一切来的光线。”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大量的古典诗歌,还有很多描述古人的文章以及古代名著选读,在这些文章中,都有传统文化蕴含其中。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我国古代人的道德思想、节气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渗透方式微观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道德教育外在化

在传统文化中,幼儿启蒙教育就开始教育学生勤劳、自律、孝顺等,这些观念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远离了传统,幼儿从小在家,很少受到“束己修身”的限制,家长在教育中一般是从利己方面出发,怕孩子受委屈。进入小学后,学生开始接受道德教育,但都是远离生活的空洞教育,比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

2.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部分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種类、具体内容学生了解甚少,稍微多一些就是古诗词。而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教学时,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读几遍、翻译、记笔记、背诵就结束了。教学过程越来越成为表面的过场,忽视了学生知识和兴趣的获得。没有了解到有意思的东西,还感受到了学习的枯燥,谁还会对之感兴趣呢?其实,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包括古诗词,节日、汉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形式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无奈的是很多语文教师意识不到概念的广泛性。

(二)具体解决措施

课堂教学策略对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至关重要,运营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反之则会阻碍教学活动的进程。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1.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传统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必须对母语教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学生六年里应该达到的总目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有数字支撑的目标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的记忆力不同,教师不能为了求好心切,而要求整齐划一,打击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必须热爱阅读。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怀揣“渔”术,背负青天,瀚海极目,上窥万古前,下视千年,这样的教师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2.加强学生的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的诗词吟诵,这对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学经典吟诵是由内在的情感以及外在的文字和声律构成,“情、声、韵律”三者紧密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体验与欣赏方式。比如,《诗经》有固定的乐章、乐谱和音律,吟唱起来有节奏感,有韵律,有美感,会让背诵变得轻松和快乐。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化”教学就是用音乐、气韵生动的图画、小故事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诵读传统文化。通过配乐朗读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听配乐朗读的有声教材,同时观看相应的幻灯片,运用现代媒体使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字句或故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边听无配乐的朗读,一边轻声跟读课文,借助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在教授《长歌行》中,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诗句时,通过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可以让学生懂得时间短暂,稍纵即逝,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淅淅沥沥的雨声,创设一种分离的情景,朋友间一杯杯的劝酒,不舍之情渗透其中,让学生更懂得友情的珍贵。

3.夯实汉字基础

汉字是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其他诸多文化也因为有了汉字才能得到传承。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或者符号而存在,每一个汉字都能追溯出创造汉字的古代先民的独特智慧,也能由之窥探出造字时期远古人们的生活、信仰及文化等。例如,金文中的“学”字,最上边像人的两只手,意思是合力办学;中间表示读音;再往下像一个房子,“房子”中有一个“子”,就可以理解为孩子在房子里读书。所以,“学”最初的含义就是学习,后来又有学校的意思。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融入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写好中国字的有效途径。教师组织写字训练,要在写字的笔画、偏偏部首以及间架结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为学生写出一首漂亮的中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展形式灵活的语文活动,在无形中吸收文化营养

中华经典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在学校、在课堂弘扬,也弘扬于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可以利用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把传统节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带领学生体味并领悟其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春节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年、春节的对联、春节的古诗、不同地方春节的习俗……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5.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蕴含着广袤的语文知识,更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结合学生实际,从课文注释、导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当然,老师还可从插图、课后练习题入手,挖掘文化意趣。总之,语文课堂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之路将越发诗意盎然。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渗透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华大地广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边方玉.心理学经典實验书书系《儿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唐君毅.说读书之难与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3]张岱年.国学丛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4]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诊释[J].理论参考,2007(7).

[5]周善甫.大道之行:周善甫国学论集[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6]曾亚雄.当前“国学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M].科学社会主义,2008.

[7]边方玉.心理学经典实验书书系《儿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8]边艳红.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5.

[9]钟其鹏.新时期国学教育述评[J].钦州学院学报,2008(2):89.

[10]李建强.国学调查[N].社会科学报,2006-07-27.

[11]袁行霖.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M].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2008.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渗透方式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中的渗透
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和谐校园建设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