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理心, 拯救冷漠的小孩

2019-11-18曹怀宁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同理冷漠情绪

曹怀宁

| 策劃人小语 |

在人们心中,孩子一直是天真无邪、善良可爱的代名词。然而,新闻里却能看到这样的孩子:猛推孕妇、抱摔婴儿、高空抛物、用石头划轿车……原因只是他们“觉得好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也不少见,他们肆意嘲笑、捉弄甚至恶意欺负同学,对别人的爱与付出不屑一顾,冷漠残忍得好像机器人。

身为父母,也许你会觉得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殊不知,他不仅会因这样的“恶作剧”犯下大错,长大后也会在人际交往、工作情感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这样冷漠的孩子,其实是缺少人生最珍贵的品格之一—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刻不容缓。

你知道吗?冷漠有个天敌,叫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个人能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是:“有对的感受,才会有对的行为”。当一个人知道做一件事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相关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时,才会做出正确的事。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察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同理心的人在乎自己,也在乎别人,所以不会变得冷漠而不近人情。

同理心是一座宝藏,

里面藏着成功与幸福

1. 同理心,是爱的“心脏”

国庆假期,伊然跟闺蜜一起带娃去大连玩。伊然的儿子奇奇在海滩景区买了一只小乌龟,闺蜜的女儿琳琳也买了一只。奇奇对小乌龟爱不释手,放在塑料箱里抱着,回到民宿后,他提议放小乌龟出来透透气,伊然同意了儿子的请求。没想到小乌龟不小心掉进了露台的地板缝里,怎么都爬不出来,无论奇奇用水浇、用木棍撬都无济于事。

闻讯赶来的伊然忍不住批评儿子:“它这样会死掉的,你说你,非得放它出来,然后又不管好它。”奇奇听了之后,噘着嘴一脸不高兴。晚上,伊然开始闹肚子,上吐下泻,立刻被送进附近的医院。伊然打着吊瓶躺在病床上,而一旁的奇奇却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反倒是同岁的琳琳一脸担心地问:“伊然阿姨,你痛不痛?要喝热水吗?”

伊然虚弱地问儿子:“你怎么都不关心一下你老妈?”奇奇却面无表情地回问:“谁让你吃那么多海鲜,还喝冰啤酒?”伊然说:“你是不是还记恨小乌龟的事,它死了我也没办法呀!”

母子二人都沉默了,这时琳琳说:“奇奇,我的小乌龟也不见啦,但我妈说,它是被它爸爸接回海里啦,它在别的地方应该比在笼子里生活更幸福。”

伊然瞟了一眼若有所思的儿子,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她以前就觉得儿子生性冷漠,这次自己生病了,他居然一点儿都不焦急。养娃10年,她深深怀疑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一只刚买的小乌龟。

其实,伊然的失落是必然的,一个孩子如果不被父母用同理心对待,自然也无法发展出对别人的同理心。伊然很少用同理心来灌溉孩子,又如何能获得孩子的理解与同情呢?

孩子的同理心是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才能养出来的。同理心,顾名思义,就是感同身受并理解他人情绪与想法的能力,它是由感性与理性共同塑造而成的。很多人可以从理性层面上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但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情绪传递给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的感性能力没有跟上。而这种感性能力,正是父母育儿时应该用心培养的。

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并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而不是仅仅想着“把问题解决掉”,那么他们就是在用同理心对待孩子。正常来讲,孩子在5岁左右时就能开始理解父母的情绪感受与行为动机,并从父母那里学会该如何反馈。他会渐渐看懂对方的喜怒哀乐,并明白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形成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他的家庭关系也会越发深厚,而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将帮助孩子渡过成长阶段中的一个个困难期。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也会有能力将这一套待人接物的模式沿用到自己与爱人、与下一代的关系中,毫无疑问,从父母那里收获的同理心,会帮助他将来成为好伴侣、好父母。

无论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中,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催使人早早察觉到别人的需求和关怀,及时给予回应,在感情中形成良性循环,将爱好好经营。

2.有同理心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

2017年,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布了一项关于儿童同理心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组花了20年跟踪、记录了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并形成报告。

报告指出,那些曾经在幼儿园时期展现了较强同理心的孩子,能准确体察别人情绪、喜欢帮助他人,他们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并获得了优渥的工作,而且其中有35%的人在成年后依旧会资助素不相识的人;而那些同理心较弱的孩子,他们很少顾及他人情绪、常常我行我素,后来有超过半数的人中途辍学,没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靠政府援助生活。

杜克大学的专家得出结论:同理心比较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依据双方利益而做出积极行为,愿意互相分享、帮助,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而忽视他人情绪、同理心较差的孩子则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甚至会表现出反常、不可控的激进行为。

孩子懂得换位思考、富有同理心,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常常受益于此。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同理心是高情商的前提条件。

同理心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一个愿意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往往会让对方感到舒适与轻松。人是社会动物,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协同合作。而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诉求,如果我们无法理解他人的出发点与动机,就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之中。具备了同理心,我们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更好地待人接物。

其次,同理心能帮我们与世界更好地相处。

在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三观及生活方式很可能与我们自己大相径庭。如果不具备同理心,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他人的生活模式。这样的话,轻则会让人狭隘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重则会让人对不理解的人与事横加攻击、指责,结果反而令自己陷入更僵化、局促的生活模式中。

最后,同理心是心智持续成长的基础。

同理心较强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学习捕捉内心的各种情绪,并尝试去理解它们,因此他会对情绪有更细腻、更敏感的体会,也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具备同理心,能帮助人不断认识、接纳、完善自己。

能够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孩子,势必会更加自信地应对社交问题,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更容易获得成长路上的成功。

身为父母,我们都讨厌成年人世界的“双重标准”,有时却在无意间对自己的亲骨肉“双标”:我们很少设身处地以同理心对待孩子,却渴望孩子能够理解、善待他人,能成功、能坚强。

没有土壤雨露,何来参天大树?同理心是一种“习得”的技能,需要父母潜移默化地蕴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父母的“身教”与“言传”。

1.“身教”是土壤

亲身让孩子体会什么叫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是让孩子获得“同理心”的重要方式。作为父母,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去对待。

很多时候,孩子闯了祸或者陷入激烈的情绪中难以自拔,父母也会产生烦躁情绪,特别希望能够用武断的方法尽快把难题“搞定”,让自己从令人窒息的窘境中脱离出来。

但这样做,恰恰会妨碍孩子同理心的培养。因为久而久之,孩子会有这样一种体会:“爸爸妈妈受不了我了,我的真实感受是不被接受的。我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最重要。”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在父母的情绪壁垒上撞得心灰意冷后,便也会在自己内心竖起一道壁垒,这样不只阻拦自身情绪的表达,也阻止了他人关心的进入。接着,同理心的培养越来越难,孩子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冷漠。父母们一定要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温柔对待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真正懂得体谅他人。

2.言传是“雨露”

所谓的“言传”,并不是反复絮叨地向孩子灌输“同理心很重要”的道理,而是要通过解说与阐释,慢慢帮助孩子理解他人与世界。

人性是复杂的,世界是多面的,成年人可能对此有比较深切的体会,因为我们经过漫长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才能慢慢想明白。但对于阅历尚浅的孩子而言,真正意识到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是很困难的。

在孩子们看来:难过就该劝人痛哭,想帮谁就直接去帮,遇到捣蛋鬼就要拼命打回去……但孩子无法明白:最刻骨铭心的悲伤是哭不出来的,助人方式不当也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爱捉弄人的人或许也很可怜……

这些内容,就需要身为父母的我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会慢慢说给他们听。同时,以下这几点实用建议也不妨一试:

(1)用亲子共读教孩子理解情绪

父母可以在陪孩子读书时带孩子认识情绪,比如绘本角色的表情、动作与情感,同时在理清故事线索时对孩子解说角色情绪背后的需求,并教他们如何应对情绪。推荐西班牙作家安娜·纳耶斯的《The color monster》(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她在书中用颜色代表情绪,对于小朋友来说更容易去理解和体会,也更容易表达出来。

(2)对孩子多夸赞、多鼓励

比如在吃东西时,可能是因为自己吃不完,也可能是因为喜欢别的小朋友,孩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别人吃,不管为什么,父母要先称赞一句,多夸夸这个行为本身:“宝贝你很棒,知道把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样,孩子的关怀行为就会受到激励。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能够强化他们的行为,让这一行为得以巩固和发展。

(3)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换位思考

10岁以下的孩子很喜爱玩角色扮演游戏,父母可以趁此帮助孩子体会不同人的情绪。如果希望孩子改掉抢别人东西的坏习惯,父母便可以饰演同龄“缺乏同理心”的小朋友,在孩子玩着心爱的玩具时,随手抢夺玩具,让孩子体会其他小朋友的伤心与难过,并在之后解说道理,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需求。

(4)可以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去当地的动物收容所做志愿者照顾无家可归的小动物、去帮环卫工人捡塑料瓶子和烟头、去海边玩沙子的同时捡塑料垃圾……上了小学、初中,就可以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产生对人、对物、对环境的同理心,还能让他们觉得这是在跟父母一起做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

如果父母能将“身教”与“言传”结合,引领孩子经历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更好了。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与孩子交流看法,并询问他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就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双方的矛盾所在,并更真实地见识到同理心在解决问题时起到的重要作用。

慢慢地,孩子便可以发展出深切的同理心和对情绪的敏锐感知,这能让他保持热心,不会变得冷漠自私,对他未来发展人际关系和内心自我成长都至关重要,这也是他人生幸福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酷爱恶作剧,喜欢用铅笔扎人、扯人头发、嘲笑别人、抢夺玩具甚至攻击同学。有的父母会忽略孩子这样的举动,认为孩子只是爱调皮捣蛋,即使伤害了别人也是无心的。但无数新闻证明,很多熊孩子的“小捣蛋”终究会酿成“大错误”:

2019年7月2日,贵阳某女子遭遇高空抛物,两个灭火器从楼上落下砸中女子头部,致其死亡。经警方查明,肇事者是該小区一名10岁的男孩;

2018年3月,杭州某网友对媒体报料,自己亲眼看见一个身高1.4米、体重120多斤的男孩猛推孕妇,被问及原因时,这个熊孩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不以为意地说自己看电视上说孕妇摔了会流产,所以想试试看电视上说的准不准;

2017年,长沙一名两岁女童被5岁的男孩强行抱进电梯里,按下18层的电梯,女童踏上顶楼并坠楼身亡,而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小男孩解释,自己这么做仅仅是“觉得好玩”;

2016年,南京赵女士的儿子在学校被同学捉弄,误喝了大半杯纯墨汁,被诊断为心肌损害并引发神经损伤……

一个个案例让我们震惊,这些冷漠又自私的孩子,只考虑自己开不开心,他们将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之上,丝毫不考虑自身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心理学界流行着一句话:“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具有人类所有的优点与缺点。”人性中天然有着自私、竞争、残酷、冷漠的一面,这样的动物性曾让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最终胜出。但真正让人类成为万灵之王的却是理性,理性要求人们发展出规则与秩序,因为只有在平稳良好的环境中,人性中的善与美才能充分体现,进而成为人类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孩子们在善与美中健康成长,然后进一步创造善与美,人类世界才因此生生不息。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在论文中提道:“实际上,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就会感到不安。”这一直以来被视为同理心最早的迹象。但是,一块地既可以种麦子,也可以长稗草,就看人如何培育了。

同理心就是上述这一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同理心是习得的,原生家庭就是它的土壤。同理心,作为一种理解与感受他人想法与情感的能力,可以说是亲社会行为(即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的根基,也是减少校园暴力与社会犯罪率的有效方法。当一个人具备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并且能感受到受害方的痛苦,便不会肆意伤害他人。

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同理心,当某个规则或秩序出现疏漏时,他人性中的阴暗面便可能立刻滋长,引诱他用侮辱、攻击、巧取豪夺的冷漠方式对待他人,以获得短期的心理满足,这便是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的开端。

如果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同理心培育,孩子便会长期以欺侮别人或巧取豪夺的行为为乐,很难建立起温暖有爱的社会关系模式,而这种冷漠自私的行为迟早会遭到社会规则的惩罚。这样的孩子,大抵与幸福无缘。

本刊观点

莎士比亚曾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能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需要,感受到别人的不易,并尽力去提供帮助,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能力,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冷漠和自私只会让人固步不前,在社会分工愈发精细、人们协同合作愈发紧密的现代社会,同理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相当于给了他一份丰厚的传家宝,将使他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受益。

猜你喜欢

同理冷漠情绪
突然之间
东霞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回答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