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相生 洒脱自然
——例说《元倪墓志》的虚实安排

2019-11-18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魏碑字旁墓志

■周 坤/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魏碑在书法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说明,魏碑是一个大概念,可从时期、地域、形式等很多范畴来理解,范畴不同则内涵解读不同,本文将定位在书体角度使用此概念。传统魏碑名帖有很多,其中,《元倪墓志》(全称《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堪称经典,《元倪墓志》于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姚凹村出土,据碑中内容可知,此碑立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四年二月,墓主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圭玄孙元倪。该碑纵74厘米,横73.5厘米,碑文19行,行22字,原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元倪墓志》是墓志书法成熟期的重要代表,其风格洒脱自然,引人入胜。经资料检索,关于《元倪墓志》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有杨娅萍先生的《简析〈元倪墓志〉的历史价值》一文探究《元倪墓志》的史料研究价值;有别业鹏先生的《元倪墓志风格浅析》一文,从“拉长撇画,弱化方笔”、“虚实相生,对比强烈”、“点画呼应,互为顾盼”、“互相避让,均不雷同”四方面浅析《元倪墓志》的风格特征。这些都是在提醒我们,亟待对《元倪墓志》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对本帖的理性认识,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对魏碑书法理解的不断深入。《元倪墓志》自然意境的营造首先归源于符号与结构形式虚实相生的变化,虚与实这一矛盾体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元倪墓志》受南朝书风影响,笔法细腻,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点画流动,风神秀逸。

一、轻重与虚实

重者为实,轻者为虚,轻重转变形成虚实节奏变化。先从笔画内部的轻重说起,如图1:

图1

图1 中,“一”字长横节奏为重轻重;“军”字长竖节奏为重轻重;“左”字长撇节奏为重轻重轻;“入”字长捺节奏为重轻重轻;“司”字横折钩节奏为重轻重轻重轻。此为笔画自身的轻重构成笔画内部的虚实。笔画与笔画之间也有存在轻重对比从而构成虚实的变化,如图1中“元”字四笔的节奏为轻重轻重;“夫”字四笔的节奏为轻轻重重。大部分字都是笔画间的轻重变化与笔画内部的轻重变化有机结合的,如图1中的“山”字四笔的笔画间节奏为重轻轻重,每一笔画内部又有轻重的变化,三个纵向笔画为重轻,一个横向笔画为轻重;再如“有”字的六笔,笔画间节奏为轻轻重重轻轻,同时每一笔画又有各自轻重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

图2

笔画构成偏旁,笔画内部和笔画之间的轻重变化自然形成偏旁内部的轻重变化,如图2。图中,“宗”字宝字盖的侧点、左点和钩为重而中间的横画为轻;“秋”字禾字旁的平撇和短横为重而余下三笔为轻。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件也有其轻重变化。如图2中的“孤”字、“钟”字为左重右轻;“日”字、“开”字为左轻右重;“蒙”字、“命”字为上重下轻;“是”字、“光”字为上轻下重;“月”字、“国”字为内轻外重;“史”字、“子”字为内重外轻等等。

二、衔接与虚实

《元倪墓志》在笔画组合上也充分表现了虚实关系。一般讲,汉字笔画的组合关系分为相离、相交、相切三种,但是否为虚实与这三种情况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具体情况,举例说明,见图3。

图3中,“九”字撇与横画部分相交处为实;“大”字横、捺与撇衔接处均为实;“二”字上下两横之间是实;“父”字下面的乂字旁交叉为实,上面两点与下面的乂字旁完全分离也为实;“午”字第二笔短横与第一笔短撇的衔接为虚;“仕”字单人旁的竖与撇的衔接为虚。也就是说实接实离皆为实,细画虚接则为虚。

图3

本帖的这种虚实衔接是综合运用的。如“温”字的皿字底,左竖与横折衔接为实而与下横衔接为虚,第三笔短竖与上面衔接为实而与下面衔接为虚,第四笔短竖与上面衔接为虚而与下面衔接为实;“皇”字的白字头,短撇与左竖衔接为虚,横折与短撇、下横衔接均为虚,中间短横与左右竖衔接均为虚,左下角竖与横的衔接和右上角的折笔均为实。

《元倪墓志》远胜大多法帖的独到之处在于其虚实动态转化上,将虚实形成一种流动的节奏变作。如图3的“径”字,左侧单人旁撇与竖笔画为实而衔接为虚,右侧短横、短撇、中竖牢固相接形成实,接着再以撇点虚拉在竖上形成虚,下面短横与竖交叉点为实,中竖与最后一横又做成虚,这样整个字的衔接就形成完美的虚实节奏;“卒”字上面的“九”字形,在交叉处形成实,后把转折处化为虚,下面的“十”字形交叉为实,形成整个字的虚实节奏。

当然,这种节奏变化并不是被动而为的,是有意识的主观创造,别具匠心。如图3的“如”字整体左重右轻,左侧女字旁的三笔都有虚实变化和配合,第一笔撇点先是撇由重到轻,再接点由轻到重,形成实虚实的变化。第二笔撇与第三笔横均设计成左重右轻,使得衔接处不显繁重。这样,笔画、笔画交叉点、笔画衔接处三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书写过程都形成虚实节奏变化;“四”字第一笔由重到轻书写,形成由实入虚的感觉。第二笔起笔与第一笔形成虚接,同时,在转折处提笔,化实为虚,折笔后再由重到轻书写,又设计出一个由实入虚。中间两笔均与上与横画实处虚接,化实为虚,下与其它三面的笔画完全剥离,又做到化虚为实。最后一横起笔选择在第一笔的实处,巧妙避开最后的虚,避免力量太弱,然后以虚画入笔,与右侧折画的虚处交叉,化虚为实,收住力量,神完意足。

三、疏密与虚实

疏者为虚,密者为实,虚实对比亦可形成虚实节奏变化。这种虚实在于字之分间布白,如图4:

图4

图4 中,“司”字、“南”字为左密右疏;“独”字、“温”字为左疏右密;“长”字、“字”字为上密下疏;“生”字、“非”字为上疏下密。疏密对比与轻重变化实为异曲同工。本帖中各字的疏密变化复杂多样的,并非简单归类就可理清。如图4中“儁”字整体为左疏右密,右部又为上密下疏;“涂”字整体为左疏右密,右部又为上密下疏;“德”字整体为左密右疏,右部又为上疏下密;“阳”字为左疏右密,右部又为上密下疏。凡此种种,疏密之中又有疏密,于是变化万千。

图5

通观全帖,以上密下疏与左密右疏之字为多,究其原因,当与汉字结构规律有关,即上紧下松、左收右放,这符合建筑美学和人的生理习惯。如图5,“年”字、“景”字为上紧下松;“载”字、“民”字为左收右放,换句话说,这两条规律也是以疏密手法表现的。再如中宫紧缩这一规律,本帖中同样以中密外疏之法来实现,如“南”字、“道”字即为内密外疏。临习者要注意,疏密并不是一定要以部件为单元,如“弼”字是上密下疏的字,而不是按左中右划分的;“平”字为独体字,整体看也应属上密下疏。我们可以将每个字都视做是一幅图,认定疏密关系不能固化,疏密的分割打破结构上部件这一界限。另外,《元倪墓志》在呈现疏密对比时,常与轻重相结合,如“直”字、“宁”字内密外疏的同时又上轻下重。这样又增加了疏密变化的复杂性。

四、形势与虚实

把握《元倪墓志》的虚实,还要关注到形与势的问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为形学”,“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指出“形”与“势”在结体中的重要意义。本墓志结字以扁宽为主,斜画紧结,力实而气虚,势实而形虚,发力显形,归气成势,收放自若,节奏感强。如图6。

图6

仔细品味图中例字,可以看出,“子”字、“其”字横画从左下提起时左伸相对长些;“镜”字、“春”字撇画向左下伸展比较突出;“始”字、“都”字从左下提起横画的同时向左下伸展长撇,很容易看出其动势;“长”字竖提向左下拉动;“将”字提画从左下深提。这几例是比较常用的取势方法,《元倪墓志》还有一些超越常规的独特安排,这种安排既大胆又有意味,见图6。图6的“洛”字下面撇画伸到三点水的下面;“铭”字右旁夸张了一长撇,直接包住左侧的金字旁;“以”字竖提的提画以单提形式向左下夸张伸去;“斯”字的“其”字旁下面的长横和两点均向左下明显位移;“岁”字、“载”字左下方纵向笔画均取向左下伸展之势,从而形成整个部件的大幅倾斜。

图7

《元倪墓志》除在字形上突出向左下伸展发力,还突出向右上提起形成的字势,把力量提到各单元的右上部,便形成向左下、下方和右下的动势。如图7。图7“光”字中间的横撇,由横提起,顶至右上,再撇回左下;“阳”字右部也从横画起势,后拉长“勿”字形向左下重复显势;“刺”字最后两笔由点向上提起,由竖钩直下,力足千钧;“行”字第三笔、第四笔横画向右上造势,后以竖钩放开;“于”字最后一点,故意做了一个向右错位的设计,呈右下支撑和向右下的扩张之力;“宗”字由宝盖和“示”字旁的前四笔共同形成向右下的倾倒之势,最终以一点平衡。笔画和部件的左(下)伸(右)上提,擒纵之间,使得整个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力美和险美,由实化虚,虽不见其形,但能感其势。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虚实相生,自然变化。

总之,本文以实例为证据,对《元倪墓志》的虚实表现问题分点展开讨论,谨为浅谈,还有许多不够深入和未能涉及的地方。《元倪墓志》笔法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但不怪异,也没有匠气,自然洒脱,值得我们去不断琢磨品味。

猜你喜欢

魏碑字旁墓志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硬笔临李阳冰小篆《千字文》教程(七)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打铁老太
“乔”字娃娃变戏法
“少”字歌
魏碑集联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