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丹书“手工劳作教育”思想研究

2019-11-16刘慧慧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关键词:启示

刘慧慧

摘要:姜丹书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和劳作教育的元老,为我国手工劳作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手工劳作教育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姜丹书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和教育事业中,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着手工劳作教育,并著有这方面教材教科书多种,对于我国工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通过对姜丹书手工劳作教育的追溯,以及姜丹书在其中做出的贡献,有利于考察姜丹书先生在近代手工劳作教育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姜丹书;手工劳作;启示

姜丹书(1885-1962年),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江苏溧阳人。姜丹书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开创者,同时也是极力倡导“手工劳作教育”的近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青少年时期,正处在美术教育从科举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时代。1911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后入京参加了学位考试,并且获得了师范科举人学位,故他尝刻一闲章戏以“末代举人”自谓。姜丹书先生在上海、杭州等华东各地艺术院校担任教师长达半个世纪,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主持创建了浙江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美术专业学科“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该科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奠基石。姜丹书视教育为毕生的事业,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姜丹书专心从事艺术教学与科研工作,耕耘在早期的艺术教育园地上,其一生所为之奋斗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开山之功的。

一、姜丹书“手工劳作教育”思想的内涵

姜丹书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以1932年为分割线,1932年之前属于手工教育, 即工艺美术教育。自1932年始由于南京政府进行课程改革,改称“手工科”为“劳作科”,将工艺美术教育扩充为劳作教育,以示提倡劳动教育,但仍然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中心。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来分析研究姜丹书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

(一)从手工制品之本身:审美陶冶、美化生活

姜丹书在《余之手工教育改革经过谈》一文中这样写道:“不佞教授手工学科,屈指今已第七年,即来浙杭就职师范学校,亦已届满六年矣。此六年中,前二年之教授方针,与后四年者不同,质而言之,初以美的为主,实用的为副……及后一变,而反其主副之位置,”[1]这里详述他“以美的为主”的手工教育。这一时期的手工教育课,教育思想上偏重美的教育,求美的教育重在陶冶性情,教学目的仅仅是审美的陶冶而已,所制作的手工物品也是“中看不中用”之物。姜丹书认为的“工艺美术”,谓工艺之带有美术性质者。先民们浑朴无华,对衣食住的修饰虽未知追求的就是审美,然而这正是对审美和装饰的端倪的孕育。[2]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工艺美术的创造实现以手工为主,它是直接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的物质世界。人类有爱美的天性,审美本领固人人都有,但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感觉器官不常用,就会导致国人的审美本能趋于麻木。而学校的手工教育,核心目标就是要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发现,使得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乐趣和美的欣赏,以养成高尚的趣味。

(二)从社会需求之角度:发展工业、强国富民

每一类工艺美术品有视觉上审美的需求,也有使用上功能和形式的要求。[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势力不断对中国加强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侵略,由于社会民族危机深重,迫切需要对国家民生有直接贡献的人才,民族工业发展也需要技术人才,中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现实。教育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变革,就无法应对现实对教育的挑战。在社会现实需求的语境下,使得中国教育者们引进西方实用主义的美育理论,期待这一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接轨,并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姜丹书从教的职业生涯正处于民主国家建构过程中,在大力发展工业和机器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姜丹书的手工教育思想受到了美国教育学者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化,姜丹书一改此前偏重“美”的教学思想, 开始偏重实用性。

1919年,姜丹书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赴日本、朝鲜考察艺术教育。从日韩参观完中小学的手工和图画课程后,姜丹书一直思考美术教育与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感慨日本工业之发达并深感手工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姜丹书在《美术与工商业》一文中曰:“工商业是国家经济之命脉;美术是工商业之命脉;工商业若不与美术打成一片,则商品与工艺品必不生色,必无灵光,”“所望工商界与美术界今后更能彻底合作,以共同挽救国家经济之命脉。”[1]《美术与衣的工业》这篇文章中又指出:“方今实是工战、商战时代,不进则退,不兴则替……美术与工业不能连锁,便是各物形式不能改良之病根。”[1]姜丹书先生从手工教育中看到了美术、设计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对生产力发展和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视手工教育为发展工商业的重要途径。1921年秋,姜丹书亲自创办中华教育工艺厂,为教育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并接受工商业检验亲身示范,试图通过手工教育与商业相结合期待发达工业、商业之殷切希望。从教育入手正是反映当时五四文化运动中积极向西方探求自然科学真理,寻觅中国富强道路的每个知识分子的真实想法。这是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们对艺术救国思潮的一种回应和姿态。

(三)从个人品质之角度:修炼人格、培养新国民

姜氏虽然思想上接受了现代西方思潮的启迪,但缺乏强大坚实的理论背景,因此传统的儒学中修身功夫有了一席之地。1932年,教育部特将手工科的内容革新,并且改为“劳作科”,尤其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课程目标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格外注重实际生活中衣食住等的锻炼,教人从小习劳作,且从切身的生活做起。姜丹书先生在他1933出版的《小学教师应用工艺》卷头语中提到了关于“手的教育”,姜氏认为:“手,是人类独有的天生的万能的工具。然而,手须受了教育,方能‘创造世界;不受教育,不过是‘脚的哥哥罢了!”[1]姜氏对“手的教育”就是想要通过劳动实现人格的独立,超越仅仅作为谋生工具的层面,从而培养平民化和平等化的新一代国民。姜丹书对“手的教育”的提倡,不但没有影响他对“修炼人格”的重视,反而更有利于人格的建立。在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界,姜氏对“手的教育”的提倡,其实质就是在追求人格的充实,在实际的动手做过程中,受教育者既可以获得生活技能的初级锻炼,同时也获得人格的修炼。

姜丹书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理论修习, 已经成熟完善, 之前过于重视技巧和实用性的缺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更正。姜丹书在《劳作与教育》一文中就曾谈道:“小学校内的劳作课,是养成劳动习惯的,不是授予各种技术的;中学校内的劳作课,固然要并重些技术,但也不是授予专门技术,仍应偏重在养成劳动习惯和工作兴趣的。”[1]他在这里阐述了劳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指明劳作教育是为了培养公民良好的劳动习惯,改善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是为了治当时那些少爷小姐奢靡娇懒之习的病根,让他们出了校门便能很快适应生存需求服务于社会,不像旧社会中一部分迂腐的读书人那样,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姜丹书先生将人格铸造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格的培养和修炼才是教育的宗旨,完善现代国民的人格才是更深远的价值目标追求。姜氏认为教育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意义便失去了。

二、姜丹书“手工劳作教育”思想的启示

姜丹书的手工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手工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解决当今中小学和师范类手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当下,工艺美术教育事业遭遇瓶颈,如何在市场竞争下寻得突破成为一个关卡。学校教育中对于手工课的开设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诸多方面。学生在手工课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较为精美的手工作品的制作,但在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等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学生没有真正学习到手工课应有的知识。姜丹书的手工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非常好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充分体现了他对工艺美术教育的理智思考。

姜氏“修炼人格”的教育理念看似是非功利的,实则紧扣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映射到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足够健全,那么他在自己所從事的职业生涯中踏实工作、兢兢业业,取得的实际工作业绩也许不比那些满嘴“为社会做贡献”而不付诸实践的少。从这些方面,我们看到姜丹书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了现代思想中,它的现实土壤非常丰厚。看似新观念的美育理想与旧文化其实是可以通融的,在共同的现实需求之下,为时代主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方案,也为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和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重新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点的突破,是我们当下的研究方向,继承和创新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

姜丹书先生是一个处于动荡乱世的手工教育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在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虽然他的教育思想也因此被刻上时代的烙印,但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提倡人格独立、手的教育、贴近生活的治学理念,充满着人性光辉,仍然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所推崇。姜丹书在手工劳作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是近现代手工教育迈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架起了连接近代美术教育与现代美术教育的桥梁,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孙茂华.艺术教育先驱——姜丹书研究[M].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3]孙茂华,李超德.20世纪初中国美术学现代性标志作品——读“新国民”姜丹书的《美术史》[J].学术界,2016(06):229-238.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