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2016-11-03王梦蛟任海涛

人间 2016年26期
关键词:庄子启示

王梦蛟 任海涛

摘要:本文简单阐释了庄子所提倡的“至德之世”,并从积极的方面指出了这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完善自我。

关键词:庄子;至德之世;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3-01

庄子从老子那里继承了复朴思想,把人们无拘无束、蒙昧无欲纯真生活的旷古时期作为他理想的道德社会,他认为这种社会合于大道,与人性的自然之处最为贴合,是管理得最理想的社会,称之为“至德之世”。

一、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一)齐物平等,万物群生。庄子认为,人受制于自己的眼界,常常不平等地看待世间万物,强行将人与万物分为贵、贱、高、低,进而使社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等级。万事万物本“无非彼,无非是”,又何谈贵贱高低?他主张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显露,反对“贵贱”说、反对等级制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无差别对待的权利。

“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人们可以用绳子牵引着禽兽自在的游玩,可以攀登到鸟鹊的巢穴上去观望。人们可以跟鸟兽同样居住,跟各类物种和睦共存,哪里知道什么是君子、小人呢!这才是人类天性保存最完整的年代。由此可以看出,庄子不仅认识到动物与人的不同、动物与动物不同,而且也尊重具有不同特点的动物,维护动物的多样性。

(二)无知无欲,人无功利。在庄子看来能够达到忘我境界是高尚的人的品行,不看重名望和地位的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能够不慕功名达到超脱物外精神世界的人,这三种人他称之为“至人” “圣人”“神人”,并用自己的眼界描绘了他们的德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圣人”“神人”就是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理想人格。他还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他认为道德的败坏的缘由在于追求名声,追求名声又是相互倾轧的,二者像凶器一样对人祸害无穷,因此庄子反对将它们推行于世。

(三)万物协和,恬静安宁。“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古人向往这种生活。庄子呼吁的至德之世是人们回到这样的原始生存状态,不需要你争我夺,也不会有尔虞我诈。世间万物共同生活,人们居住的地方相互联系而不存在什么乡、县的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自在地生长。

“至德之世”充满着人们对平等的呼唤和追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性敦厚纯真。没有相互之间的阴谋,没有相互欺负,不尚贤,不使能。人与人之间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至德之世”的人们是快乐的,他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知足无贪,无虑无忧。理想的王国具备自由、平等、快乐。这是庄子所向往的生活的态度和心灵的境界。

总之,在这里,人与人、人与禽兽、万物和谐共存。人人自食其力,无等级宗法,无剥削和压迫,不存在贵于贱之别。民不失常性,自然、淳朴、真实、善良。

二、庄子“至德之世”的当代启示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庄子齐物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即自然界中所有生命都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利,都应该尊重彼此的发展规律。庄生梦蝶,为我们描画的是一幅人蝶互化,主客体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皆无雕琢之痕迹,一切可见万物之天性,使人恨不能也化为一蝶、一自然。如果人类把自己同自然界分离开来,把自身当成万能的自然法官,认为人们有权利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的观念,是应当摒弃的。人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应充分尊重自然界其他的生命,创造“人蝶互化”的美景。

(二)心境淡然、不追功利。庄子看来,“忘怀于物”、“清淡寡欲”、“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天与人合一”是生活在他理想社会中的人们在精神境界方面应该具备的品性。 “忘怀于物”是说不贪图物质生活享受,不以物累形。要求寡欲是庄子所说的得道的前提,他把一个人的欲望同“天机”对立起来,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天机”者“自然”也,欲望越大,一个人归真返朴,返回自然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计生死”不是说鼓励民勇而不畏死,是指他们“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天与人合一”并不是后来董仲舒说的“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是说人“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大家回归自然,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求功,不求名,我行我素。

当今的社会是在科技推动下飞速发展的社会,高速发展的文明背后,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科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急功近利等负面风气不断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人们应该领会到做人、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不要目的性太强、功利性太盛,否则人生会吃大亏。我们不难看到,那些惯于搞短期行为的人,没有几个有好下场,那些不实干的人,也没有几个会取得成功。当然,庄子的“至德之世”要求的是人们完全没有私欲,不求任何“功”和“名”,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功的问题了,显然这一点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代社会都不能完全做到。不过通过庄子的“至德之世”,人们也应该受到启发:不能过分追求极端的利益和功名。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与庄子所倡导的“至德之世”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庄子“至德之世”的思想主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研究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正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单辉,单益强.庄子“至德之世”的生态蓝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02)

[3] 李倩.《庄子》的现代生态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07(04)

[4] 王雪军.庄子人生哲学的达到精神[J].理论探讨,2011(6)

作者简介:

王梦蛟(1991–),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任海涛(1991–),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庄子启示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