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2019-11-16孙晓燕

戏剧之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孙晓燕

【摘 要】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和方法。我校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组织编制经典诵读本,举行了“传承文化,共享经典”学生汇报展演;举办“翰墨书香”书画艺术展,成立了教工学生书画协会;开展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演绎山西故事讲述旅游文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识课程“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进行选课,博雅讲坛每周开讲。进行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活动开展和创新性发展研究,逐步探索具有应用型大学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121-03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校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办公室设在图书馆。

一、成立机构制定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编制教学基本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结果考核。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学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牵头建设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或工作坊;研究制定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建立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一)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作为校级课程教研室之一,由校领导牵头负责成立工作组,图书馆管理实施,制定建设方案。学校职能行政部门、图书馆及各二级学院成立工作组,传统文化相关学院的老师组建教研室,明确了建设任务,包括开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科学研究、展示交流等。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课程纳入公选课程体系,线上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选课,包括38门课程,推荐63学分,801个课时,每门课程修得学分参考线上课程推荐学分和课时。线下通过客座教授、民族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校开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程。教学职能部门对课程设置与学生成绩认定,计入学生成绩;授课教师的教学成绩或成果将作为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等的重要参照。

读书活动由图书馆牵头策划,出台实施方案,各二级学院配合实施;展示交流利用山西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创新发展;社团建设以项目为牵引,组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开展活动;研究会和科学研究,根据教学和实践需求,组织教师研究、培训、学习、考察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二、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创新性地推进落实

(一)“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组织编制了山西工商学院大学生经典诵读本共七册,大学四年诵读经典百篇。以《论语》《大学》开篇立意,奠定这套读本的基调,《劝学》《师说》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目编写。制定了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图书馆读书活动部与汉韵国学社定期举行诵读,带领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课余学习。

图书馆策划组织传统文化期末汇报表演,以及“传承文化 共享经典”经典诵读期末汇报展演,全校全部二级学院、国学社等社团积极参与,品味传统文化的艺术,领略经典诗文的魅力,带给全校师生一场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

(二)“翰墨书香”书画摄影艺术展。用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美好情操,提升全校教工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展示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研修成果和美好精神境界,主题旨在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与山西故事,展览内容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楹联散文,山西的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及校本文化,经过筛选、装裱、布展,于每年新生入学季在图书馆回廊展出。展出内容有软笔、硬笔书法、水彩画油画;摄影类作品结合山西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剪纸、衍纸、平面设计、文创类产品紧扣专业特色,展出期间受到了各个学院和部门师生的一致好评,展览组委会聘请书画、摄影及相关品类专家教授进行评审,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颁奖,计入第二課程学分认定。

同时筹办成立我校教工书画协会,作为教工活动学习交流、书法临摹的场所。积极推动我校书画艺术的普及、创作和交流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用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美好情操。

(三)人文山西知识竞赛暨人文演绎。为拓宽大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加深学生对山西人文、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解三晋文化,图书馆每年都会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全校所有二级学院的同学积极参与,老师们成立了人文山西研究会,为搜集、交流、研究三晋文化提供研究平台。

比赛过程紧张激烈、知识面宽泛,参赛选手比分胶着、点评老师妙语连连,在必答抢答环节比拼知识储备功底,诗词对句环节考察人文素养、诗词积累和书写能力。人文演绎环节,同学们会演绎山西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演进史,以一段段故事讲述山西本土故事,晋商文化的代表作《立秋》、春秋遗孤的故事《赵氏孤儿》、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一代廉史《于成龙》、介休绵山介子推《割股奉君》、文水英雄儿女《刘胡兰》等。一帧帧一幕幕,同学们一举手一投足,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舞蹈、播音、设计等多元化融入,让每一位山西人,通过活动了解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同学在竞赛中通力合作,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此项活动成为了图书馆每年4月读书月的品牌活动,同学们每年都会带来惊艳的节目,每年的主题及表演形式都让观众耳目一新,多种形式呈现了山西文化。

(四)博雅讲坛的开讲和博雅文集的举办。博雅,渊博雅致,《后汉书·杜林传》有记:“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史·李默传》“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都将其释义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博雅讲坛遵循“以博笃学,以雅敦行”的理念,广泛邀请校内名师和社会知名人士,讲授人文知识,分享教育经验,传播文化力量,力争把“博雅讲坛”打造成弘扬先进文化、提升学术素养、培养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基地。

开博雅讲坛,育儒雅师者。我馆邀请山西省书法协会会员讲授“中国书法与中华美学” 篆隶草行楷专题系列讲座,毕业校友讲授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文字、研究历史,学校教师根据所学专长讲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讲茶艺文化;讲山西红色文化;讲历代领导人读书的故事,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邀请高校图书馆馆长讲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阅读习惯;讲图书馆的重要性及如何用好图书馆;邀请央视主持人以及畅销书作家现场和同学们进行新书分享,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学者与读者的交流,作者与读者的分享交流,在倾听与沟通中,认识全新的自我。

(五)博雅文集的征稿。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向全校师生征集《博雅文集》论文,开展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与内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途径。

主要征集内容有博雅讲坛主讲人讲稿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研究,教研室成员及热衷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辅导员及所有教工的相关研究;每个学院参与经典诵读指导教师的工作实践交流;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及工作开展的研究论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社团活动等的学习参与感悟。为我校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三、关注学生成长,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图书馆和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的结合实现了人文和科学、学习和实践的综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自主学习发展平台,参与社会文化传承实践创新。

(一)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教研室对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成果通过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同学们通过参加活动,习得人文,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艺术欣赏评价能力,拓展人文与艺术美的能力。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围绕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二)理性思维的形成,勇于探究和批判质疑的精神。我馆是山西省科普基地之一,馆藏有涉及科学等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培养同学们崇尚真知、尊重事实和证据的严谨求知态度,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全程参与传统文化教研室的活动,锻炼了理性思维、探究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制各类专题书目,用信息化方式进行导读。

(三)信息素养的提升,乐思善学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智能化管理、智慧化图书馆的实现,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空间和环境。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使用微信、视频、网课、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同学们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养成了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选择和调整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专业课学习之外的公选或选修课程,同学们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时间,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四、传承创新文化,落实“1334”实施框架

经过中华传统文化教研室工作计划的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融入学校教学和育人过程,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实现高校文化传承,我校传统文化教研室将落实“1334”实施框架。

(一)打造一支队伍。以教研室老师为主力,借势发力、借船出海,传承文化一起发力。思路打开,思维开拓,专兼职结合,建立专家型团队,开展哲学、历史、文学、书法、地方文化、民俗、“非遗”等模块,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基地建设。

(二)搭建三个平台。选修课、讲座、讲坛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平台的搭建;社团建设、文创工作坊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百科知识数据库的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注重研究出成果的研习平台的搭建。

(三)制定三层制度。一是從时间、阶段、任务、成果等方面制定3-5年短中期规划;二是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在每个活动的具体日程安排上,出实招见成效;三是建立运行制度,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教研室活动开展计划、成果积累形式,经费运行保障,管理机制办法等。

(四)实现四个目标。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养成和人生格局的形成;实现高校文化传承推广,成果展示积累;积累研究成果,通过展览作品、论文课题著作等形式呈现。

我馆将努力探索具有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达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研究,2019,(2):38-44.

[3]阮晓菁,肖玉珍.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30-33.

[4]黄钊,刘社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85-88.

[5]牛波,杨淑琼.基于5W模式的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承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1):1-5.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