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提高“三农”金融活力研究

2019-11-16董建文葛东旭

时代金融 2019年26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三农

董建文 葛东旭

摘要: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应用,在打破农村传统金融的困境,有效降低“三农”信贷服务门槛,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等问题上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农业产业链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服务。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剖析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在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深度合作,运用数字科技增强监管效果等措施来改进农村应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乡村金融活力,以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农村金融  措施

我国长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同时提出,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机制激励约束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数字技术与金融不断交融,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和各种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涵盖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传统银行开展互联网业务等领域。将各种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乡村振兴密切结合,创新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助力“三农”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传统金融服务“三农”的处境

近年来,农村金融在基础设施建设、可获得性和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进步较大。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在覆盖率、服务能力、信贷风险控制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目前传统金融模式服务“三农”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金融覆盖率和供给普遍较低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密集度较低,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普遍偏少,大多仅安排业务人员提供金融服务,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拥有村级行政区53.14万个,农村地区人口数量9.68亿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为12.66万个,占全国总数22.67万个的约55%。但由于农村人口总量巨大,2018年末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1个,村均银行网点0.24个。虽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比去年增加,但其金融服务能力与城市金融机构有一定差距。据统计,2015-2017年每季度仅有约12%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来自农村金融机构,而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涉农贷款占比约为20%以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涉农贷款无法直接在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农民对金融使用率低且传统金融产品少

粟芳、方蕾研究揭示了农村地区对银行排斥的主要根源是金融产品价格较高,部分群体被排除在营销范围或营销目标之外,以及金融评估程序阻碍了农民对金融产品的获取。其次则是源于无需求和因了解不够的自我排斥。部分农户对金融服务存在排斥和不信任的现象,对可利用的金融产品和技术工具缺乏知识和使用技能,使用率低。农村金融产品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保险、证券以及其他创新性金融产品。

(三)涉农贷款门槛高

国家为了支持农村地区“双创”工作,推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积极帮扶部分农民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出台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农业政策,农民可以使用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财产权抵押贷款,缓解了农户贷款抵押物、质押物缺失问题。但是农民贷款还存在较大难度,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民从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过交道,多数农民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处于数据缺失状态,这就导致金融机构为这些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据可依”。其次,传统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农村的人员、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先进农技农法难以渗透,利润率偏低,小农经济下农民对信贷需求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的特征,审核成本高,很难盈利,也进一步弱化了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贷款业务的能力和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应用优势

随着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的开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一)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

与传統乡村金融服务相比,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互联网的优势就是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让远隔千里的人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资金的需求,覆盖了传统金融的服务盲区,让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广泛,金融交易更加直接。

2.服务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了资金供求双方点对点交易,不仅省去了消费者的中介费用、交易成本,还减少了金融机构设立运营网店的成本和人力成本。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金融交易更透明。

3.服务效率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在线交易、转账等 一系列业务都可以实现当天到账,不仅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而且让用户体验更佳。例如电子商务的一条龙服务,从在线购买到确认收货最快当天就可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用户的消费行为,更促进了社会资金流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发展迅速。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在大数据和电子商务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会演变出更多的模式,也会更加全面的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经济。

(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特点

除了以上互联网技术给互联网金融赋予的特性之外,数据技术的发展也给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赋予了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以及大数据的运用。数据一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金融服务一方面产生海量的结构化的业务数据,而本身又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数据是金融核心资产,数据的深度开发和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例如,互联网金融在提高农贷审批效率和风控能力、实现客户精准营销、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金融科技企业正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积累,打造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生活及农民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根据政策以及发展环境变化,对其互联网金融模式持续创新。

2.金融服务长尾化。与传统金融服务偏向于“二八定律”不同,互联网金融借助其服务的广泛性、高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趋向于争取更多(80%)的小微用户,解决了这些用户的金融需求数额小、个性化强,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中往往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服务的凸显的特点,为以互联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乡村互联网金融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范围内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广大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缺乏了解

粟芳、方蕾研究结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排斥的主要根源是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够、金融意识淡薄而导致的自我排斥。一方面,广大农民普遍缺乏信用意识、金融风险意识,农户的金融知识比较贫乏,另一方面,农户获得金融知识的渠道却比较少。30%的被调查农户家庭因自己不了解互联网金融而从未使用,农民对可利用的互联网金融缺乏知识和使用技能。

(二)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覆盖率不足

粟芳、方蕾研究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排斥的主要根源是互联网金融服务设施的不便利和不可获得。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互联网低覆盖率直接影响农民获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从而加剧农村地区对互联网金融的排斥。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更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迅速普及,带来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个人和交易等隐私信息泄露、缺乏有效信息安全监管以及网络病毒等安全问题已经引发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欺诈风险不断扩大,形势严峻,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特征。传统反欺诈手段维度单一、效率低下、范围受限。农民还未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风险和金融欺诈风险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风险高发也降低了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难度更大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现21624个存在异常的互联网金融网站。传统金融监管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效率低、成本高,而互联网金融交易频繁、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运用人工方式无法应对。对互联网金融公司里掌管风险控制权力者,存在监管漏洞。据新闻报道,蚂蚁金服数娱中心商务经理,利用负责支付宝客户的准入、投诉管理的职务之便,将本不能审核通过的公司批准审核通过,并为之处理各类涉赌、涉诈投诉,进而收受贿赂千万元。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跨行业、多部门、全覆盖联合开展,监管难度加大。

四、改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应用效果措施

(一)深入農村宣传普及金融知识

积极开展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宣传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知识、指导农民掌握各种金融APP平台的操作方法。介绍典型诈骗手段、解读防范诈骗技巧,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金融知识,抑制盲目投资,远离非法集资,坚持诚信经营,帮助农民提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投资能力,树立守信经营的发展理念。

(二)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率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意味着“宽带战略”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到2020年,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降低网络服务资费,让更多农民轻松使用互联网金融。

(三)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深度合作

发展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只靠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无法圆满完成,必须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展开深度合作。各级政府发挥引领和公共服务职能,根据所在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地域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好大局,制定政策激励,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搭建。科技公司发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数字资源优势,在风险控制和降本增效方面服务于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拥有业务牌照和健全的服务网络体系,便于开展线下金融知识咨询宣传服务。政府、农户、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各类主体联合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体,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农资、农技、农信、农商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

(四)运用数字科技增强监管效果

2018年5月11日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进入2017年后,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趋紧。但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形势依然紧迫,通过增强加密技术、保护密钥安全、防火墙和防病毒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金融监管,运用生物识别、活体检测、网络爬虫、地理位置识别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则通过深度学习、构建模型、模型预测实现反欺诈;数据决策综合信誉库、反欺诈模型、专家规则形成高效的人机交换系统。各金融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开展流程制定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防范于未然。构建多部门协作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创新数字科技引领的创新监管方式,有效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实效。

(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打造优质金融服务产品

互联网农贷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深入学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采集农户历史生产数据,建立量化模型并对产出结果进行预测,以未来生产结果数据对农户进行授信,降低了传统农贷征信成本。同时,数字农贷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利用ERP系统中物联网监控功能,借助智能传感设备,实现对气候环境、土壤状况、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能够对种养殖的异常情况进行识别预警,做到全流程风险管控。另外,数字农贷基于ERP系统中生产数据进行高频、分散、循环的放贷,在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定时、定量地匹配资金。以京东农贷的养鸡行业为利,肉鸡的养殖周期大约为42天,需要12元的饲料款,京东数字农贷按照养殖户在各养殖环节的实际需要,分批将资金支付给饲料供应商,饲料供应商收到资金后为农民提供饲料。这种放贷方式使养鸡户在一只鸡的养殖周期中,仅需为饲料款付6分钱的利息,避免了对闲置资金付息,比传统贷款成本低了近一半,农民也省去了自己购买饲料的麻烦,可以专心进行养殖管理。总之,互联网农贷通过为农户提供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种养殖ERP管理系统,起到助农、扶农的功效,实现数据驱动型的风险控制,降低了农贷门槛。

互联网农产品众筹以“订制农业”形式将城市消费资金引入农村,提前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搭建了订单关系渠道,实现“先销后产”,减少生产风险;把农村优质农产品输入城市,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也有利用于保障消费者获得保质保量的农产品;农户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更生动的展现产品,与城市消费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中融资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从产业链角度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其覆盖农民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效解决农户在种养殖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民生产资料采购提供赊销、信贷等服务;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互联网金融为农民提供信贷、技术培训、物联网、ERP系统等多元化支持。在产品销售方面,互联网金融利用与电商合作渠道、农产品众筹等形式为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城打开了新的销售通路,加快农民资金周转,帮助“三农”发展。

引互联网金融“活水”促使“三农”金融水到渠成,利用互联网金融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效果。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落实互联网金融涵盖农业全产业链,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服务门槛,做到惠农、扶农,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提高乡村金融活力,以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粟芳,方蕾.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16(09):70-83.

[2]于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8(20):103.

[3]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数字金融》,中信出版社,2019年4月.

[4]潘经韬.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6(01):76-83.

[5]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因素研究[J].胡振,臧日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2017SJB0748)。

(作者單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