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攀登者》三题

2019-11-16胡智锋何昶成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五洲攀登者登顶

胡智锋 何昶成

电影《攀登者》是由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主演的新主旋律剧情、冒险电影。影片主要再现中国登山队于1960年与1975年两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创举,讲述了方五洲、曲松林等为代表的中国登山队员以及徐缨等为代表的中国科研队伍人员不畏困难、敢于为国家奉献的动人故事。

作为2019年国庆档中引人注目的影片,《攀登者》无论是对主流价值的弘扬还是在对中国登山队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像表达,都是可圈可点、令人赞赏的。当然,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来看,《攀登者》给我们留下了颇多值得探索和思考之处,在此,笔者以“大与小”“情与理”“浓与淡”的艺术辩证方法来梳理该影片的创作得失,并作一探讨。

一、“大”与“小”

从整体上看,《攀登者》在对“大”——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意志、国家背景、国家需求、国家战略部署等与“小”——个人意愿、个人生活、个人状态等的表达都相对突出。从“大”的方面看,《攀登者》故事线索主要定格在1960年至1975年期间,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切都百废待兴,加上中苏关系紧张,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才力量等都远远落后于别国。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为彰显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为维护祖国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登山队集结,向珠穆朗玛峰进发,影片于此进行了阐述与交代;从“小”的方面看,《攀登者》成功塑造了坚韧不拔的方五洲、公而忘私的徐缨、重情重义的曲松林等一系列英雄形象,通过时间的张力,将个人思想、个人言论和个人行为等进行了充分的表现——譬如在对登山队员方五洲的描绘中,几经失败的登顶历程,又或是面对亲友们生离死别时的痛苦压抑与坚强不屈,正是塑造了一位出色的英雄形象。当然,该片通过丰富而成熟的电影语言,将电影中的气象学家徐缨、登山队员曲松林、登山队摄影师李国梁等个体形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登山者》讲述一代英雄人物为国家形象前赴后继的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讴歌党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强烈诉求。但影片的叙事效果来看,“大”与“小”的对接还存在着双重不到位的遗憾。

一方面,“大”与“小”之间缺乏解读。对于一部真实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来说,“大”与“小”是无法分离的,电影应给予合情合理的解读与勾连——每一个“小”个体的思想、言论、情感、行为等应会受到“大”历史背景下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等的影响,而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等也离不开通过每一个“小”个体进行表达。但实际上,《攀登者》中的“大”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等未能得到“小”个体的照应,而“小”个体的行为等也未能得到“大”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等的解读。譬如在电影中,对于“为何要几次上下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与当时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国外“中苏关系”和“中印关系”等特殊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在当时复杂国内外环境下所作出的决策动机等都没有予以“小”个体进行充分表达与阐述;又如在“小”个体形象——方五洲、曲松林等所做的一些抉择,包括丢弃摄像机搭救队友、同意李国梁主动请缨担任队长二次登峰等,也是缺乏“大”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的照应与解读,更多是以个人情感冲动为主,进而难以被观众所理解。

另一方面,“大”与“小”之间缺乏约束。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中,“小”个体思想、言论、行动的选择等离不开“大”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的约束。而《攀登者》中由于对于“大”国家需求、国家意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影片在对于小“个体”的表达设计上过于放开,这就使得部分人物在思想、言论、行动上显得怪异,甚至匪夷所思。例如,在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度集结的桥段中,大量的登山队员们积极进场,但这与此前年轻学子们对登顶的怀疑产生了较强的错觉,缺乏强有力的“大”背景阐释与约束;又如登山摄影师李国梁在方五洲受伤后主动请缨,赶在第二个“窗口期”与队友们一起再次登顶,这种行为的发生也是令人大惑不解,缺少相关背景的衔接显得较为故意与生硬。因此,当需要对人物命运、人物思想言论行动等进行设计时,怎样才能做到既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要求,又能让今天观众所能理解和接受,仍值得我们继续摸索与探讨。

可见,尽管影片在“大”与“小”的表述上较为出色,但在“大”与“小”的衔接上,还存在诸如相互解读不到位、约束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故事阐述,在艺术表达上也缺乏足够的张力。

二、“情”与“理”

《攀登者》在“情”与“理”的表达上均有呈现。在“情”的表达方面,《攀登者》在情感设计上颇为到位,其所触及到的友情、爱情、亲情等都极为丰富。比如在友情上,由于方五洲与曲松林在国家荣誉和个人生死方面出现了纠葛,但作为生死之交的他们却关系紧密、互相理解,特别在当曲松林有需要时,方五洲会毫不含糊地站出来,予以最亲密的回应;在爱情的表达上,该影片的三段感情戏甚为动人——包括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深情、李国梁和黑牡丹之间的爱慕、杨光和女医生之间的懵懂等等,特别是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情愫,从开始俩人在图书馆的邂逅,到方五洲为保护徐缨而受伤,再到最后徐缨的壮烈牺牲,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要爱情线索;又比如在亲情上,较为显著的即杨光毅然突破自己,与患有马凡氏综合症的已故父亲作了强烈的亲情呼应。可见,在这一点上,《攀登者》着实考虑到商业大片的必备要素,即捕捉情感并予以最大化展现。

在“理”的定位方面,该影片的理念设计也是较为精准,主要是以主旋律电影为基础的创新呈现。首先是对国家尊严的张扬、对民族自信心的张扬等,充分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重大题材的表达;第二是该影片贴切于普通观众生活,呈现了新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整体环境,是现实主题题材的再现;第三是运用了当下商业电影中所流行的大场景、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阵容,是商业化理念的创新设计。可以说,电影《攀登者》不论是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或是对现实题材的再现,又或是商业元素的创新结合等方面都做到了确切的定位与充分的阐述。

但从整部电影来看,“情”与“理”的关联却存在着不平衡等问题,即影片中的情感抒发和理念内容并未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影片的情感抒发如友情、爱情、亲情等较为单薄,与理念内容契合度不够。例如,电影中方五洲与徐缨的角色设定都涉及到了国家尊严、民族自信等主流意识理念,但二者的爱情线索却极为单一、直白,较多场景的表达都仅限于存粹个人化的倾慕与爱恋,有的也只是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包括方五洲在下山撤回时偶遇徐缨、徐缨身患肺水肿还坚持往上攀等场景,虽然有“情”,但也是缺乏“理”的支撑,由此情感的理性含量降低,影片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也因此受到了削弱,甚至会让观众出现画蛇添足的错觉。

另一方面,电影的理念部分包括从主流意识形态、现实题材以及商业电影等理念中延伸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大特效等内容呈现较为直接,未能与情感抒发很好地进行对接。诸如影片中对于主流意识的体现常常是通过某些言论、标签性的台词来完成,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严重脱节,这就使得电影在表现国家尊严、民族自信等理念内容时,缺乏具有感染力的情感支撑,标签化呈现极为凸显;又如在商业制作理念中,大特效、大制作的介入却未能与更多的情感进行结合,虽然有友情、爱情的相关呈现,但整体上看更多是为商业片的模式而进行情感拼凑,包括吴京抢救徐缨被大石压伤、李国梁被氧气瓶所击中而为保摄像机牺牲等亦是如此。

因此,《攀登者》在“情”与“理”的各自表达上都相对到位,但从整体上看,影片却也出现有“情”缺“理”、有“理”凑“情”的情况,这对于一部主旋律电影而言,极大影响了整体的叙事效果。

三、“浓”与“淡”

《攀登者》制作精良、特效精致、内涵精深,这不仅有气势磅礴、层峦叠嶂的冰川高山,还有中国登山队员们攀登过程的坎坷艰难;不仅有主角之间紧张、刺激的对手戏呈现,也有对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可以说,该片以雄伟、紧张的基调布局,展露出中国崇山峻岭之巍峨、表达出中华儿女不畏艰难之精神,进而奠定了其厚重风格,即整体上是以偏“浓”的色调进行了呈现。

笔者认为,该影片的“浓”,主要呈现在思想观念、视觉效果、叙事节奏等三个方面。首先,主流价值观念较为浓重。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领域、各行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而《攀登者》站在了时代的高度,以“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为世界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重大历史创举作为题材内容,通过对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攀登精神的呈现,在整体上构筑了较为浓重的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第二,奇观特效较为浓厚。影片视觉设计惊艳、特效设计精巧,导演将实景拍摄与视觉特效结合在一起,各种大场景的呈现应接不暇,这不仅呈现出“攀登者”在登顶过程的各种生死绝境,还给观众留下了一幅幅由蓝天、雪地、山脉所连成的绝美画作。第三,故事节奏较为浓烈。整个影片情节紧凑,故事衔接环环相扣——从1960年方五洲三人成功登顶,再到1975年再次集结,并在各种雪崩、雪风暴的干扰下最终登顶,全程高潮迭起、紧张刺激。

虽说新主旋律电影以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为主,并结合商业进行大场景、大特效、大制作,但优秀的影像总离不开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在《攀登者》中,较为“淡”化的内容相对缺少,这主要体现在搞笑、谐趣等情节相对不足,平实、生活等视角相对较少,舒缓、轻快等节奏相对短缺等三个方面。首先,宏大叙事缺少喜剧的元素平衡。《攀登者》全程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如何在困难重重中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整体上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为主,但浓重的氛围中缺少喜剧内容的交替与衬托,紧凑感持续上升,《战狼2》则与此不同,冷锋与其干儿子 Tundu 的谐趣对手戏,让观众在主旋律的浓重中找到平衡点,以免陷入了审美疲劳;第二,大视觉特效缺少生活的元素补充。影片中精彩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但由于缺少生活化场景的补充,导致紧张感也随之持续涌现,视觉疲劳逐渐凸显;第三,快节奏叙事缺少舒缓的元素调和。整部影片叙事节奏较快,转场频率急促、音效持续较强,全程几乎没有让观众思维放松的余地,特别是影片中反复的训练与攀登,来回的雄伟与壮阔,频繁的紧张与不安,这就导致了影片的叙事状态显得极为单调,紧迫感相对较强,起伏感相对较弱,缺少平淡、舒缓的调和。

由此可见,电影《攀登者》以“浓”重为主色调进行表达,整体呈现出较为紧凑、紧张与紧迫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感受。因此,对于电影中“浓与淡”的调和需更加重视,这也是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发展值得所关注之处。

整体而言,作为一部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国庆档大片,《攀登者》在宏大的叙事角度、丰富的情感呈现、强烈的节奏表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效果,在选题、制作、传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价值成就,都值得我们所庆贺与学习。但同时,该影片在艺术创作上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大与小”“情与理”“浓与淡”三个关系的处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五洲攀登者登顶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致敬创新的攀登者
登顶
北凌绝顶:《攀登者》背后的故事
攀登者
雪山上的攀登者
登顶乞力马扎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五洲纵览
五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