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秦观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2019-11-15李佳忆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秦观生命意识

李佳忆

摘要:很多人对淮海词的评价多为“伤于纤弱”、“女郎词”等。可是其词作中的忧愁、敏感只是表象,抒发人生不偶、世事无常等深层次情感才是内里。秦观的自我和社会角色可以说是很多面的:他以“国士”和“名士”自诩,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亦时而写些“理趣诗”,四六与策论文能针砭时弊;词作以真情浇筑,又以丰厚学识和儒家涵养克制,读来韵致无穷,展现出明显“文士”、“才士”的一面。正是在这样立体的角色塑造中,其丰富的生命意识得以展现:如原初的生死观、享乐意识,及角色意识、流浪意识、家园意识等更高层级的文化生命意识。本文以淮海词为主,辅以诗文创作为切入点,来探究秦观作品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秦观;诗词文;生命意识

一、何为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种意识,它涉及人类学、心理学、哲学、文学与艺术 等众多学科。参照杨守森的说法:“生命意识,是具有了意识活动能力的人类,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切与探寻,具体体现为生命体验、生命思考、生命策略与生命关爱等等。从性质上来看,又可分为原初生命意识与文化生命意识两个层级。”[1]

生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它首先是体验式的,因此是个人的、感性的。譬如对身体疾病的感知、对死亡的恐惧及由万物生长引起的生理兴奋等。其次,它将上升为思索式的,即社会的、理性的。譬如希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等。再次,经过理性思索之后,它又将回归感性,表现为对如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和对灵魂的拷问。三个过程紧密结合,体现“螺旋式上升”结构。可以说,生命意识就是人类生存活动、创造活动及精神追求的原动力。

艺术是身为人类“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这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艺术的原生动力来源于对生命的感知和思考。可以说,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存活土壤就来源于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如若这种最高形式的思考或其外延消失,那么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对于生命本原式而又动力十足的思考应当作为我们研究文学、艺术的不可忽略的环节。

二、秦观的生命意识

(一)本能生命意识

本能生命意识就是作家对肉体和自我生存状况的敏锐感受。这是人类本能的生命体悟。它的体现较为直感、低级。具体到文学创作中就是作家原始生命情欲的展现及原初生理感觉的描摹。

1.由生命短暂引出的死亡之畏惧

古今中外的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都是狂热且执着的。因为在人的所有恐惧之中,死亡所带来的悲剧体验是最为深刻的。刘景林在《论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兼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一文中提到的“生命意识,也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叔本华有“生存意志”说。

元符三年(1100),苏轼因徽宗即位天下大赦,内迁路上与秦观在雷州相会。秦观作《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2]

此词可看出秦观对于自己垂暮之年的清醒认识而由此引发的对青春年华之留恋。他深知两人已老,相见不知何时,这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人渐老迈的恐懼。苏轼《书秦少游挽词后》:“……但自作挽词一首,人或怪之……呜呼,岂亦自知当然者耶,乃录其诗云。”[3]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的秦观,就在被放还途中,在自知而引起的对死亡的恐惧中死去了。惧死意识在老年时期表现得会更为明显。而在自己理想受挫之时也会很强烈。譬如作于元祐党争年间的《木兰花》“岁华一任委西风”一句。由于生命短暂,它往往还会勾起人时不我待,急切建功立业的文化生命意识。

2.由热爱自然引出的对未来之憧憬

自然用她的物质与精神哺育着万物,万物产生于自然,遵循其运行规律,并在其中确证自己的存在。我们对自然的依恋与导致我们的本能生命意识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对自然生命直觉解悟式的美感。

秦观中进士前的耕读与漫游的生活令他能够去领略远比书本更为丰富和广阔的自然风光。其早期所作田园耕读诗歌中,对岁时变迁,节物移换特别敏感,观察极为细致。《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摧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更可人。”《秋词二首》:“云惹低空不更飞,斑斑红叶欲辞枝。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前一首诗中秦观虽感受到了春光易老、节物相摧,可是他却不以为意,因为当春红落去,还有更为可人的夏木。后一首诗大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意,他在本来萧索的秋天感受到了暖的情意,实是对大自然美景无穷、生生不息的爱恋之情和一种独属于少年的明媚心境。徐培钧评价说,此时期秦观的田园诗和闲适诗,诗风淡雅清丽,情致娴雅,“颇有追步陶渊明的迹象”。

在自然山水的滋养中,秦观形成了以“真”为核心的生命价值观,这时的他,人生刚刚展开,前途充满希望。所以无论何种景色在他眼里都是生机勃发的,因此此期的作品也都是轻松、俏皮的,其情感深挚而朴素,其思想乐观而积极,他肯定现实的生活,感受平凡的乐趣。

3.为秦观的享乐意识

及时享乐的意识来源于对人生苦短的认知,然而完整的人生是需要对本能生命欲望的关注和满足的,人类正是有了敏锐的生理感觉才会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早期的秦观词便有一些写男女情事的“艳词”。如《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浣溪沙》“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品令》二首“帘儿下时把鞋踢,语低低,笑咭咭”。这些词作都是以俚俗的语言写世俗的情事,固然不符合传统儒家纲常伦理,确是立足于现实人生,追求人类原始本能欲望的满足,它产生和发展于进化,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能让人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这些欲望对个体来说是积极的。

此时期的享乐只是一种感官的、纯粹的享乐,文字通俗、轻松。而在第二次科举落榜后、应举为官被贬后,他则将享乐当作了自己与现实的隔扇,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无言反抗。如元丰二年的登揽抒怀之作,《满庭芳》:“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虽写冶游,却有淡淡哀思。还有后期元祐后期所作《虞美人》:“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在后期的享乐都是带有哀愁、甚至为了躲避哀愁的享乐。这样的任情与放纵,颇有魏晋“名士”的风采。在经历了人生挫折后的秦观,其享乐意识变得更加艺术,带有排遣的性质。

(二)文化生命意识

童盛强在《宋词中的生命意识》一文中指出“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在思考中展现的生命观,便是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对生活和生命进行了提纯与抽象后的产物,它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性和艺术性。一般来说,文化生命意识一般包含有生命的悲剧意识、家园意识、反抗意识等。

1.时与命的困惑——秦观的悲剧意识

秦观的科举道路因为科举改革与元祐党争颇为坎坷。尽管他学问修养水平之高,使得苏轼都说“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睿睿为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然而,他还是在三十七岁时才及第。

應举之后的秦观也因为被人检举多与青楼女子交往,行为不检及研习佛老之术而屡次被贬。由于命运的变幻无常,他产生了时与命的困惑,也最大地激发了他的悲剧意识。最能代表这一思想的便是他于绍圣四年,被移送雷州編管时所作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凄厉乃至绝望的感情,现实生活的苦痛致使他想要远离、想要躲避。可是桃源却无处可寻。孤独与寒峭包围着自己,隔绝于亲友。在一片忧谗畏讥之中,他生出了被抛掷的悲感。四顾凄凉,前路茫茫。明代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评价词的最后一句说:“少游坐党籍,安置郴州,谓郴江与山相守,而不能流,自喻最凄切。”亦如其《醉乡春》说“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命运像一把大手,罩住了古今无数人:屈原,司马迁,曹植,鲍照,李白,李贺,李商隐……有趣的是,他们在被无常命运玩弄的同时,也在被其成就着。如若没有命运的不公,我们又怎能看到那无数伟大的诗篇?作品中的一声无奈叹息,正是他们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生命意识的觉醒。

2.“才士”秦观——女性意识

苏轼曾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批评其词气格不高,所指正是秦观的“女郎词”。这些词或写男女恋情,写得缠绵缱绻,如他于元祐年间怀念一歌妓时所作《一从花》下阙:“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唯有花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此词用语真切毫无顾忌,虚实结合多层转换,可谓意境深婉,同时又将自己的幽怨、思念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他在元祐六年被劾“不捡”、“薄于行”,就和此中情事有关。

或以女性视角写别离、写伤春,如《南歌子》下阙:“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勾新月照黄昏。”本词以写外界景致来展现思妇的心理活动,用“美人香草”之手法来抒发作者仕途偃蹇的苦闷之情。而最能体现少游女性观的作品便是那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夕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清代黄苏评价这首词“化臭腐为神奇”。确是,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女性地位极低的大社会背景之下,秦观能够从迂腐的、世俗的想法中跳出来,肯定灵魂的、天长地久的爱情,可以说是很有见地,难能可贵。

综合来看,秦观词中“当行本色”的作品都摆脱了五代词的香泽绮艳,而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也讲究情景相生、层层转换、使得词境迷离飘渺且蕴藉空灵。可见秦观在艺术上的天赋与努力,故说“才士”秦观。

少游的女性观,一方面是出于人类对异性的本能和纯粹的欣赏。另一方面,人生经历了几次变故,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变化,眼里多了几分悲戚与艺术。相较于之前的盲目自信与锐意进取,他更增添了文学家所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升华,战胜了为官者与围观者的冷漠,因此在更多事情上选择去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3.“国士”秦观——生命的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规范和原则。[4]

人的内在世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自我体验,即上述所说的感官感受、情感欲望等,它要求对个体的内在需求做真实地把握;另一个就是角色意识,它来自社会的某种观念和准则,要求理性原则。由于二者各自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会互相干扰,人内心也由此产生矛盾痛苦。当然二者也不会永远僵持对立,在很多时候,它们也融洽共生。

秦观常在其诗文中提到国士,如诗《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青山未落诗人手,白发谁知国士心。”[5]、文《谢馆职启》:“敢不以古人行己之方,为国士报君之义。”时人黄鲁直也以国士赞许秦观:“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国士,即社稷之臣,必有强烈的经世之志与超凡的经世之才,能奋不顾身,守节死义。他在《王俭论》中写道:“君子之论人,观其终身之大节。大节丧矣,虽有一时之美,一日之长,足以夸污世而矫流俗,君子无取焉。”清王士禛《秦邮杂诗》评秦观:“国士无双秦少游,堂堂坡老醉黄州。高台几废文章在,果是江河万古流。”

秦观的仕途观并非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真正关心民瘼国计,洞见时弊。早年耕读时期,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写下了有用于民生的《蚕书》,对普及蚕桑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知其重视实学,未脱离人民群众。最能体现秦观经世之才与济世情怀的是其策论文,写得耿直、针砭时弊且很有识地。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策略和改革意见,在国家财政、选拔人才、为官制度、社会治安等方面皆有涉及。譬如其对执政大臣的看法:“祸莫大于蔽贤,福莫长于荐士”,在论述执政大臣应当慧眼识人、勤于荐士之外,也肯定了治国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而且任何人不应以自己的好恶为选拔人才之标准,应真正心系天下。苏轼对秦观的知赏除了文字,更褒奖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二数也。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

自古以来,人类崇生畏死的价值观都促使他们试图以一个合理的态度去透悟生命本质、淡化死亡的恐惧。正是这样对有限个体生命的关注,才使得个人体验与角色意识融合共生,一起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的角色意识不仅是其死亡意识的升华,还来源于对古之伟人与当代偶像的模仿和自我标榜,这是一个高标准的、理想化的参照尺度,也是鞭策的动力。譬如秦观在其价值观树立时期对苏轼人格的继承、在理想受挫时期对汉代马少游情怀的刻意模仿。

4.秦观词中的流浪意识

人在什么心境下会选择流浪?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同伴与群体的无归属感;是心里苦闷却无处诉说的孤独感;是无力直面惨淡人生的想要逃避的心情。如《鼓笛慢》“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槳。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欲寻桃源而不得,这一问,满载失路之悲。

秦观的很多词作,都间接表现了由于元祐党争自己被无辜牵连的烦闷心绪。如绍圣二年他被贬处州时所作《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一出,和词达六七首,堪称史上和词最多的词作。缘何?只因这是作为迁客的秦观以深刻的生命哀恸写就,写尽世态炎凉,足以引起天下迁客骚人的广泛共鸣。也因此扩大了词的题材,开始了贬谪词的创作。这正是钟嵘《诗品》所说:“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他在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所作《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是在暗示,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斗争永远没有获胜一方,风向总在变,自己就像小草一样,孤独无靠,唯一永恒的就是自己年华渐老却依旧理想不得实现的现实。

此时的少游是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奈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他并未找到解脱之法,在社会现实与自我体验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苟延残喘,想要逃避又心有不甘,不甘现状又早已无进取之心。因此他虽改字“太虚”为“少游”也只是自欺欺人。而“醉卧古藤阴下,了不只南北”一句似乎一语成谶。

5.从怀乡词和念友词看秦观的家园意识

首先,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是他的一种社会归属。正是因为曾经有深得吾心的朋友,如今的贬谪才会显得越发孤独。对曾经友人、爱人、家人的惦念,正是秦观家园意识的反映。如《梦扬州》:“常记曾陪燕游……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于除夕夜所作《阮郎归》:“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燕传书,郴阳和雁无”。家园意识表现了秦观渴望群居、进而被人理解、被社会认可的心情。

参考文献:

[1]杨守森.生命意识与文艺创作[J].文史哲,2014

[2]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3]殷海卫.苕溪渔隐从话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张丽.论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95.

[5]徐培均.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刘永刚.论秦观思想路径与济世情怀[J].北京大学学报,2016,54(1):78-80.

猜你喜欢

秦观生命意识
雷州遇苏轼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