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探析

2019-11-12姚建光陈泠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朱之文网红

姚建光 陈泠霏

摘 要 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正拉动中国步入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很可能因为某个看点被送入网络传播平台而迅速走红。网红当然有经济利益的牵引,但其支撑力却是文化,而且是某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精华。没有文化的滋养和武装,网红往往会昙花一现。朱之文和沈魏的走红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要哺育出的无数优秀儿女中的两类典型。

关键词 网红 文化特质 朱之文  沈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发达而开放的当代中国俨然已嬗变为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可能因为发布关于自己的数条信息或几段视频而一夜之间成为公众关注、名利双收的网红,也可能由于制作和传播了有关别人的资讯或声像而在数小时内将对方造就成名人,自己也顺便赚上一笔。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网络传媒全覆盖和传播手段全民化的必然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发展进步、民众观念的更新入时以及新型传媒超出想象力的巨大效能和效益。这种现象,乍一看,似乎现在要成名很是简单容易,其实不然。下面将以朱之文和沈魏为例进行考查,探究草根阶层成名的核心要素及其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特质。

1朱之文的坚持是中国古老化育文化的成功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有恒”教育,始终传导持之以恒、人贵有恒、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這类话语对一个人成就学业和事业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出现“挖井出水靠坚持有恒”这类图画命题作文。可以说,对“坚持”这种性格特质的体认和塑造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漫长的传承演进过程中浇铸而成的勤苦、奋斗、坚忍的可贵品质在树人维面的贯彻。

朱之文出生于文革困难时期山东菏泽单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11岁失怙,随即辍学,与母亲相依为命,开始承担男子的社会角色。他的人生起点和生活状况,在当时的中国普通农民阶层中有代表性但并非最具劳苦典型性。然而,朱之文却具有很多农民之子所不具有的一大特质,那就是勇于坚持。

他在发现自己天生一副好嗓子后,很快喜欢上了唱歌,经常自娱为乐。后来用自己攒的钱买了金铁霖的声乐教材,开始系统地自学乐理和发声,直至一夜成名的2011年。时间长度跨越了半个花甲,此时的他已入不惑之年。在这些岁月里,除了坚持学练唱歌,他跟同时代广大贫困农民家庭的辍学青年并无两样。学种庄稼、出卖体力、攒钱盖房、娶妻生子……一切都从众入流、按部就班,毫不超凡脱俗。但是, 30多年来,他不管多么劳累、无论有多苦恼,也不顾别人怎么议论,始终坚持练声学唱,提高技艺,个中艰辛和酸楚,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得到的。坚持,不带功利、不计代价地坚持,只为从这种喜好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时光终于把他引向声名鹊起的出口。

毫无疑问,朱之文跟我们大多数普通农家子弟一样寻常,而且只读过一两年小学,不可能对“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类箴言警句有贤哲般的感悟,更不可能有预感某日电视节目会助他成名的超凡远见和先知先觉。他的成名只在于敢于正视自己的爱好,并勇于镇定自若地坚持培育这种爱好。正是这种简单和执着成就了他,这也是他身上最为宝贵的个性和特质——一种敢于在糟糕的现实中追求脱离现实的高远梦想的性格。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成名后,有村民认为是众乡亲把他捧红的,他对家乡父老们很不够意思,甚至是忘恩负义。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抹杀了朱之文成名背后的核心要素。首先,你捧人时,带着功利目的,那是平庸自私的心魔在作祟,朱之文并没有成名必须为你做什么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捧人的功利动机与朱之文的坚持价值相比,是非高下无法同日而语。其次,他们放大了“捧”的威力。一个人真要红起来,绝不能全靠捧。没有实力的草包,可以被捧上天,但肯定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捧得越高,摔得越惨。真才实学才是红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支撑。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数十年里不离左右,和自己一样朴实无华的朱之文,成名主要是实力的彰显,而非他们捧的结果,也没有意识到曾经萦绕耳畔免费欣赏的歌声是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再次,唱歌这看似张口即来的轻松劳动并不简单。朱之文能唱歌走红赚钱,是他长期含辛茹苦才有的回报。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机会也不会垂青于无准备的头脑。这种朴素的真理并不深奥,但要参透它却并非易事,这大概也是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用时八分钟、新闻频道不惜占用四十五分钟时间来讲述朱之文活法的用心之一吧。

由此看来,朱之文的成名与一些村民不平衡心理之间的反差,突显出平凡普通的朱之文身上确有不平凡普通的敏锐、执着和坚韧,这是他在实力积累到相当程度之后,能够搭上成名快车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也是机遇、粉丝和命运把朱之文抬举到高于一般层面的内在逻辑。他的轨迹又一次塑造了中国古老化育文化成就坚持者的积极范式。

2沈魏的走红印证了崇尚学识的古老中国现在的精神高度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先民早在殷商时代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高于满足饥寒本能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上,崇尚学识被熔铸成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之一。这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受尽磨难而不断、屡遭挫折而不亡的重要原因。最近,上海拾荒者沈魏的走红就是一个典型注脚。

与朱之文的积极进取终于成器不同。沈魏的人生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无家无业、露宿街头、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几乎一个成功男人想极力掩饰和抛弃的东西都在他身上富集并暴露无遗。就是这样一个形同乞丐的邋遢男人,却手持书卷、满腹经纶、纵论古今、谈吐不俗,而且书法笔力遒劲。粗陋污浊的外在与儒雅清高的内里形成的水火不容的反差构成世间罕见的带有滑稽和讽刺意味儿的奇妙组合,两大有天壤之别的隔膜意境居然在他身上取得和谐并得以完美自如地同步展现,所有这些都成为满足大众喜新猎奇心理的完美素材。于是,当他被捕捉者录入视频上网传播时,迅速成为看点和热点,想不红都难。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分析,就会发现,沈魏的走红其实是一种必然。他吸引公众眼球的看点是集于一身的强烈反差和对立统一,但众人关注的兴趣和焦点却不是他邋遢的外表,而是肚中的藏货。

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创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饮食文化产业链和独一无二的诗书群芳苑,将农耕文化推进到了无与伦比的丰盛境界。耕读是社会的轴心、餐桌是生活的圆心、舌尖是幸福的重心、诗书是成功的核心,美其名曰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上的文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诗文是学养的招牌、书法是风骨的名片。读破万卷,穿梭古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种体认和追求是渗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意念和追求。显然,沈魏就是排除一切干扰、孤苦固执地塑造这种清高自我的现代版典型。

沈魏,据他自己说,是出生在上海的江苏盐城人,从小喜欢作画和文史。但父亲是个执意按自己的理想思路和模式实现望子成龙心愿的人,所以沈魏一直艰难地扮演着父亲喜欢的儿子和内心真实的自我这两个矛盾难容的角色。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废品卖钱买喜欢的书来读,中学毕业很幸运地上了大学但又很不幸地读了自己并不心仪的专业。毕业后进入审计局工作,并信守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理念和行动,不料被当作有精神问题,获得无限期离职养病的待遇,从此开始了按真实自我生活的新征程。经历了被亲人赶出家门、被邻居逐出社区、被警察送进精神病院等一系列与社会无法兼容的事件,淪为公园长凳和桥下涵洞的露宿者,但始终坚持以读书看报为乐,坚持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用变卖所得供养精神需求。他到公共图书馆看过书、在街边路灯下看过书,也常去地铁出站口读书。总之,拾荒分类和读书看报是他从未改变的两大生活主题。读书是不变的,地点则随天气和时令而不断迁移变化。

现代生活物欲昭彰、功利当头,人生容易偏离航向而随波逐流。而沦为拾荒者的沈魏,只受热爱和求知欲的驱使,坚持读书看报几十年如一日、庞杂多类,而且注意细节、勤于思索、多有见解,不世故、不媚俗。由于长期疏离主体社会,他心灵深处还保留着世俗社会珍视的淡然、和气、清醒和率真,这些传统文化的精要在一个颇具另类色彩的乞丐模样的人身上自然流露并搭上网络快车,自然会成为人们追逐新异、追求高洁心态的理想标的,可以暂时摆脱强势流俗对心灵的冲击,获得内心看重而渴望但却摇摆不定的那份宝贵的真诚、纯粹和满足。这种现象表明,浮躁的社会表层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并没有沦陷。相反,有很多人是明白而冷静的,他们的精神水准依然在向文明古国优秀学人雅士的担当和高度看齐。沈魏被他的认同者们冠以“先生”、“大师”的称谓即是这种心态的外化,伸张的是对知识、人格和学养的敬重与推崇。姑且不论他的水平与大师有无距离,仅从这种名号的发端和流行即可看出,与对江湖上曾一度泛滥的冒牌大师的定位根本不同,给沈魏这些头衔和称呼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感佩,调侃、炒作、讥讽的成分相当稀薄。

3朱沈两人的走红诠释了中国文化重振国家的希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能经受考验的软实力,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培育和推动。朱之文和沈魏的成名,主因都是潜隐于心灵深处的优秀文化因子的伟力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且代表了两大不同类型人群的希望。

不用说,朱之文和沈魏是不同生活空间、不同人生道路上的两类人,但他们有难得的共同点——执着,成全他们的正是这种蕴藏着无穷力量和韧劲的性格。朱对唱歌、沈对读书都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与狂热,犹如葵花追随太阳。这种执着在他们的内心树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活法,不畏蜚短流长、无视前景渺茫,任凭风吹浪打,但求无违我心,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定力,不为诱惑所迷、不被困难所败,特立独行、无畏无求。他们这种心无旁骛的痴顽是现代社会最应珍视的品性之一,是中华文化沉淀数千年而凝聚成的一大精髓。他们二人仅仅是这种文化精要滋养哺育出的无数优秀女儿中的两类典型。

另一方面,他们两人又绝非同道。朱之文在坚持和执着的同时,仍保留着常人的气息,有积极入世的一面。而沈魏更加关注理想的价值,在强大的现实力量无情挤压自己最看重的信念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宁可玉碎、不求瓦全的背俗道路,有超脱出世的一面。两人的选择和坚持固然都难,但沈魏更难。朱之文唱歌更具大众性,有可资依凭的广阔平台,有最为畅达的传播手段,可以带给受众各个层面的心理愉悦,而且有巨大的卖方市场。而沈魏是一个美善与瑰怪对立同体、卑微与清高刚性合一的矛盾综合体。他胸中的藏货更偏重学术性,不但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容量的积累,而且对受众有一定的过滤效应,更倚重抽象的互动性心理响应,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容易受到起点、兴趣和价值取向的牵制。所以,沈魏走红的成本远远高于朱之文,也因此更有传奇色彩和文化意蕴,后发效应也更强。

4结语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社会的灵魂。一个美好时代脱胎于先进文化又会繁育新的文化成果。网络会造就名人,也能淘汰庸人,经济利益是一个个网红被推送到公众视野的牵引力,但却不是支撑力,多彩纷繁的表象之后的主宰永远是值得彰显的文化。朱沈二人的走红折射出我们传统优秀文化仍具有鲜活的灵魂,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希望所托。

作者简介:姚建光(197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陈泠霏(1973-)女,汉族,湖南祁阳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和英语教学,影视欣赏。

猜你喜欢

朱之文网红
“大衣哥”:被改变的朱之文和朱楼村
“大衣哥”:被改变的朱之文和朱楼村
“大衣哥”朱之文:被直播的生活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