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方戏曲“王皮戏”的传播现状与支持策略

2019-11-12张宗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戏曲文化

摘 要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冯其庸曾说过:“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诚然,戏曲作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象征性符号,在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著,而地方戏曲是戏曲文化的分支,是中华戏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山东地方戏曲“王皮戏”作为地方戏曲的一员,烙有浓厚的地方印记,镌刻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本文以“王皮戏”为研究对象,力求为其寻找新时代的有效传播途径,以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其传承发展助力。

关键词 地方戏曲 王皮戏 传播现状 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1“王皮戏”传播现状调研

1.1调查目的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号召,立足互联网时代,以期对接文化与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寻求更坚实的途径,助力于新时代地方戏曲文化发展,助力于传统文化传承。

1.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利用问卷进行,问卷构成包括:人口学特征、“王皮戏”传播现状、对戏曲传播的偏好以及对“王皮戏”发展态度四个维度,同时通过访谈部分当地居民深入了解“王皮戏”的发展状况,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人口学特征的维度上,问卷从性别、年龄、职业三个角度加以区分。在“王皮戏”传播现状的维度上,又分为对戏曲的了解程度,戏曲传播现状两个方面。在对戏曲传播的偏好的维度上,分为戏曲呈现形式偏好和戏曲宣传形式偏好两方面,其中为戏曲呈现方式提供了实体演出、动漫影视作品、文化课程等多种选择;在戏曲宣传形式偏好方面提供了新媒体方式传播、传统媒体传播、文艺活动等多种选择。在对“王皮戏”的发展态度的维度上,设置了“王皮戏”留存必要问题,提供了有、一般、没有三个选项供选择。

1.3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地点选取了山东地方戏曲“王皮戏”的流传地——济南。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对 “王皮戏”有一定了解后拟写了调查问卷并发放,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对所获数据运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1.4统计分析

1.4.1人口學维度

人口学特征的维度方面,本次问卷在山东济南进行发放,参与人数男女比例约为5:6,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30岁,该年龄段比例占67.40%。职业学生占67.57%,事业、企业单位占16.89%,自由职业和其他占15.55%。

1.4.2“王皮戏”传播现状

“王皮戏”,植根于山东东阿县,是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戏曲剧种之一,为山东境内所独有。

在对“王皮戏”了解程度方面,选择“闻所未闻”和“略有耳闻”的受访者共占90.72%,仅有7.08%的受访者表示对“王皮戏”比较了解,2.1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王皮戏”是不了解的,可见民众对“王皮戏”认识不足。

对“王皮戏”的传播现状研究主要从“是否有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戏曲下乡情况”问题入手。早期的“戏曲下乡”活动是为了展示本地戏曲文化和满足大众的精神与休闲需求,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如今,多数社区与校园没有“王皮戏”入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王皮戏”的相关实体活动不足。

1.4.3对戏曲传播的偏好

在戏曲呈现形式偏好方面,受访者对各种呈现方式均有选择,其中实体演出呼声最高,占受访者总数的59.36%。说明多元化呈现方式有益于戏曲的传播,以实体活动为主、各种传播方式并存的呈现方式可能是“王皮戏”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当今时代寻找它的平衡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戏曲宣传形式偏好方面,受访者对各种传播方式均有选择,其中,新媒体形式以微博、公众号、网站呼声最高,其比例占62.06%。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多种传播媒体并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增多,微博、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方便快捷,更受民众喜爱,因此,如何让戏曲迎接互联网冲击,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也是 “王皮戏”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4对“王皮戏”的发展态度

在对“王皮戏”的发展态度上,对“王皮戏”是否有留存必要的问题,77.07%的人选择有必要,只有3.37%的人认为没有留存必要,还有19.56%选择了一般。可见大多数民众对“王皮戏”的留存持肯定态度,认同地方戏曲文化,也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山东地方戏曲“王皮戏”所蕴含的文化及精神价值毋庸置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良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迸发新的活力。

2目前地方戏曲“王皮戏”传播存在的问题

2.1艺术根基不牢,从业者缺乏

一方面,作为地方戏曲艺术瑰宝,“王皮戏”目前仅有一本《王皮传》剧本和一盒1991年录制的原声王皮唱词留存,记录分析“王皮戏”的来源、内容、唱腔的文献资料也少之又少。且 “王皮戏”缺乏专业表演团队,缺乏“戏剧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如果不及时保护,加以传承,很可能就被人们忽略和遗忘,随时面临消亡的风险。

另一方面,老艺术家无法青春永驻,新艺术家后继不足,造成了戏剧文化传承的断层。如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丰富,艺术形式多样,愿意学习戏曲的人并不多,愿意将戏剧作为终身职业的人更少之又少。由于从事戏曲工作收益慢,从业者面临生存等现实问题,导致其市场潜力缺乏,致使更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相关行业。多数剧团,特别是民营剧团的支持不够,部分剧团缺乏活力,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地方戏曲“王皮戏”传承面临桎梏。

2.2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关注度较低

对于戏曲来说,本身内容制作非常重要,但是宣传与营销推广过程也必不可少。目前,国内关于地方戏曲“王皮戏”的研究文献极少,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度不高,关于“王皮戏”的相关法规也较少。在互联网冲击下, “王皮戏”传承链断裂,缺乏保护措施。

由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来看,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王皮戏”有传承的必要性,也表示如果有时间愿意参加戏曲文化活动,但是对“王皮戏”等地方戏曲的实际关注度并不高,新时代民众娱乐方式多样化,戏曲和民众渐行渐远,地方戏曲“王皮戏”的审美价值和趣味性有待发掘,诸多因素造成民众关注度不高。

2.3外来文化冲击强烈,戏曲文化竞争力弱

“王皮戏”的唱腔与当下审美脱节,不利于当代年轻人的欣赏流传,且当地学校企业的艺术节年会等场合多采用流行乐方式,没有“王皮戏”等地方戏曲入驻。没有切实可行的传播途径,“王皮戏”将无法进行有效传播。

全球化浪潮也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部分制作精良的外国文化影视作品受到追捧。美国漫威漫画公司出品的电影“复仇者联盟四”上映期间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期的电影的票房所占份额不到其票房的百分之十。 “王皮戏”等戏曲在竞争中劣势明显。

3地方戏曲“王皮戏”发展的支持性策略

3.1深化剧团改革,推陈出新与当代艺术形式结合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深厚的艺术根基,根基不稳,戏路就会越来越窄。提升“王皮戏”的艺术根基,需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传播团队,加强剧团管理,深化剧团改革,为创造出更多优秀艺术作品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据调查了解,“王皮戏”唱词与时下民众生活缺乏共鸣,因此其与民众有距离感,鲜为人知。要想让“王皮戏”被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就需要让其与当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动作用,让“王皮戏”在戏剧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换发出生机与活力。

面对外来文化输入,应坚定文化自信,相信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忘博采众长,谋求发展,形成特色与普适性。

3.2国家政府增加资金支持,落实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政策

近年来,国家印发了一系列推动地方人文及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山东省文化厅亦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助力戏曲文化发展。这为戏曲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有关部门应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为地方戏曲文化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加強法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戏曲演出及观看的成本。政府还应增加相关资金投入,为艺术工作者解决生存问题,让艺术工作者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同时开拓戏曲市场,吸引更多企业与人才,让更多人投身到戏曲行业中,进一步提升艺术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3.3构建 “王皮戏”戏曲资料库与山东地方戏曲传播的体系

构建地方戏曲“王皮戏戏曲资料库”,使其长久留存,守住家乡文化与地方艺术的本体。

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戏曲。结合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和各类贴吧等多种方式进行推进戏曲传播。通过以上手段加强地方戏曲“王皮戏”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民众感受到地方戏曲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3.4加强民众通识教育,增强戏曲影响力

第一,戏曲工作者们应积极寻求与学校,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契机,组织更多文艺演出,让“王皮戏”为更多人所熟知。

第二,应大力推行戏曲进校园,拓宽中小学师资的戏曲艺术专业知识,这是培养年轻观众和年轻艺术工作者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积极推行“戏曲进社区”“戏曲下乡”等活动,普及“王皮戏”戏曲文化知识,增强“王皮戏”戏曲文化的影响力。

4总结

大力推进地方戏曲的改革和发展与党的十九大“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精神相契合。加强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王皮戏”的调查研究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反思,怀着诚意,怀着敬畏深入了解本土受众心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张宗宇(1996.12-),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本科,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参考文献

[1] 张艳.新世纪陕西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的传播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6:1-63.

[2] 王玲玲.浅谈戏曲的传承与普及[J].大众文艺,2016(22):161.

[3] 尹天然川.地方戏曲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以“有戏安徽”新媒体矩阵为例[J].新闻世界,2018(09):47-49.

[4] 张蓉蓉等.大学生传统文化人士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山东为例[J].现代教育,2018(07):1.

[5] 高山湖.“互联网+”时代川剧的当代传播及其他[J].四川戏剧,2017(05):48-52.

[6] 赵梦天.建设川剧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新平台——“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建设[J].四川戏剧,2014(11):41-43.

[7] 战歆.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从外来文化输入看着中国传统文化之复兴[J].大学教育,2019(04):21-24.

[8] 胡劲松.振兴戏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艺术时空,2018(06):10-18.

[9] 邬光照.论川剧艺术传播场域的拓展及风险控制[J].四川戏剧,2009(05):25-27.

猜你喜欢

戏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