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满灰尘的镜子

2019-11-12刘建东

四川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窃贼念头灰尘

□文/刘建东

凌晨三点,大多数人都会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睡眠带来的安宁。忙碌而烦躁的一天已经结束,新的一天还没有到来,还有时间忘掉昨日的一切,让自己在黑暗中获得轻松。街角昏暗的路灯光下,总会有一个孤独而忧伤的身影闪过。

这个男人为什么要在暗夜中徘徊,要去干什么?这是约翰·契弗的小说《绿阴山强盗》中的一个细节,那个在暗夜里出现的男人叫约翰·黑克,一个在事业和生活中暂时失意的人。在不得不深夜出行之前,正值事业高峰的黑克被老板派去完成一件非常令人尴尬的工作,把被解雇的消息告知自己的同事。黑克不忍心把这一噩耗告知同事,片刻间涌现的善良让他的行动半途而废。被解雇的那个人换做了一时被崇高所拥抱的黑克。世间人性的闪现都与生活中的某个细节所重合,善与恶,可能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它们在短暂与混乱之间眼花缭乱地转换,令人无法判断。契弗就是在这种模糊的交界处,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手术刀般去解剖人性,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约翰·契弗非常善于写落寞而孤独的人,这使我想到了《泅游者》中的耐第,《巨型收音机》中的艾琳·韦斯科特,《伤感之歌》中的琼·哈里斯。他是失意者的心灵捕手,在他所写的这些人身上,你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影子在闪烁,他总能抓住属于他那个阶层的人最软弱的那一面。只有人在最失意最失落的时候,才能展现出真实的本性。读到契弗时,我正在写有关我自己这类人的故事,我在熟悉的人物身上寻找着陌生的信息,寻找着属于我们的共同的弱点和缺憾。小说就是要在你自以为是的地方,找到不同寻常的所在,找到脆弱的本质,找到人性中缺失的那部分。失败与失落,是所有通向成功者都有过的经历与挣扎,都有过的精神成长的洗礼,是切入时代和社会的最好的一个视角。

对于所有人来说,看清他人比看清自己要容易得多。在每个人内心,都会出现一面镜子,一面照亮自己的镜子,而往往,这面镜子都落满了灰尘。也许,人们并不想真正地看清自己。约翰·黑克看到了自己,在因为自己的善意被解雇之后,突然来到了人生的低谷,这个寒冷、无助的人,前途漆黑一团。而碰巧,绿阴山的邻居们都是富有之人。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一次似乎与他之前小小的善意相违背的举动,他在凌晨三点走出自己的家,潜入了邻居的家里。善良开始转向,在一个邪恶的念头支使下,黑克进入了他人的家里,也进入了自己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其实他并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当他做了窃贼,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崩溃、恐惧和慌乱。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可以打开这么多的库房”。他明显地在排斥着这个窃贼,不承认那是他自己。他用痛哭来掩饰对自己的否定,用谴责来使自己得到片刻的安慰,用回忆来麻醉自己。

人在最灰暗的时刻,可能都想过用极端的方式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黑克也是这样。不是因为憎恶邻居的富有,也不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邪恶之念,也许仅仅是想获得一丝可怜的安慰。契弗非常准确地进入了人性中这个被阴影遮蔽的空间。黑克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内心的矛盾交织,却无法阻止自己停止下来。他尝试着从做盗贼的情节中得到心里的宁静,用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恶去否定自己的善良,嘲笑自己的善良。契弗借用黑克的内心独白,把这种有点极端、向恶念妥协的行为称为死亡。而他滑向死亡的过程简单却沉重。内心的心理活动十分频繁,他想到的是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它们不断地重复在他的脑海中,令他没落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二次没有得手,第三次却在强大的内心之善的召唤之中,戛然而止,把他“从死亡召唤回来的是爱和友谊的表示和光辉”,颇有一丝回头是岸的意境。故事的反转似乎顺理成章,黑克得到了老板的重新召唤,回到了工作岗位,回到了他原有的生活轨道。趁着夜色,黑克还回了偷来的钱,然后像是抛弃了一张废弃的纸片一样,把这短暂的恶行留给了茫茫的黑夜。从邻居家还钱出来,他甚至与夜巡的警察开起了善意的玩笑,他的心情大好,人生仿佛从来就没有分过岔,从来没有过偷窃的念头和行为。他很容易地原谅了自己。

人性就是这样,就是在对别人的苛求与对自己的放纵之间摇摆,真实得有些残忍。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可总是缺乏一点勇气,永远都看不清被灰尘蒙住的镜子里自己的模样。好在,我们通过作家的眼睛,能够看到那些隐秘的、蠢蠢欲动的细小的变化,看到更加逼真的形象。

我生活的城市,交通越来越糟糕,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太多,有时,真的想加大油门,冲向前方那辆横冲直撞的车,把它辗得粉碎。这个念头一出现便吓了我一跳,如果人人都是我这想法,世界会怎样?

猜你喜欢

窃贼念头灰尘
灰尘
地下窃贼
早晨锻炼
《灰尘家族》
幽灵般的窃贼
吸尘器
鱼和水
灰尘哪里来?
新片快递
窃贼是如何进入密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