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引致下研究生能力培养研究

2019-11-11吴洪明王海鉴刘云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培养路径能力培养

吴洪明 王海鉴 刘云龙

摘要:随着国家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传统的研究生社会网络中强弱关系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通过分析社会网络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影响,探究社会网络下研究生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词:社会网络;能力培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47-02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并且渠道具有多向可达性和便利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使网络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共享和整合彼此拥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和碰撞,形成新的思路和想法。并且通过网络成员与其他成员建立其新的网络连接关系。这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联系,不仅有利于高质量知识的传递,也有利于异质性知识的传递[1],从而有利于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研究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更注重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研究生教育向创新应用型方向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专业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培养,并计划在2015年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比例达到50%。高校也采用一些手段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施双导师制,利用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竞赛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Corste(1987)[2]指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科学场域的高校的理论知识转移到经济场域中的企业进行应用。韩西(2013)也指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与知识转移相互促进[3]。尽管很多研究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力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社会网络中的强网络进行的。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知识培养的因素扩大到整个社会网络,因此对社会网络关系如何激发、影响研究生能力创新和创新机制有时代背景意义。

二、社会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社会网络的知识传导促进研究生能力创新培养

社会网络中,知识会在社会网络中的节点间流动,成员因此获得或多或少的知识转移的溢出效益。由于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转移而出现损耗,也就是知识转出者不会受到知识转移的损失,主观上具有转移的意愿而通其他节点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以期获得更多的网络节点间的联系和交换,形成知识的传导,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和整合。

在社会网络中,由于各节点处于网络的不同位置,获得网络连接的机会不同,一般地,处于网络中心的位置,拥有的网络规模就大,可以与其他网络节点有较好的联系,获得的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机会也就大,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自由度和社会接触程度较广,因此研究生的社会网络相较于本科生更广泛。不仅有学校的课程知识获取,导师知识传播以及课题研究能力的锻炼等这些从社会强关系获得的知识,课题组、竞赛组等若社会网络关系中知识;还可以通过导师、师兄弟等社会网络节点获得的与其他社会节点的网络关系,从而获得信息和知识,并进行交流和碰撞,形成创新的思路和知识整合,强化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节点B通过节点C的社会网络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网络的弱关系,获得相应的知识特征和知识交互机会,尽管有些异质性,节点B通过甄别和整合,提升了创新能力。

(二)社会网络激励研究生能力的提升

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个体内生动力主动地获取提升的机会,外生动力激励和推动个体提升能力。根据阿尔德弗的ERG理论,研究生在获得了基本的需求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的成长需要,这激励着研究生向卓越迈进。

当前,高校对研究生的激励机制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激励,物质主要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提供底层的激励措施;精神方面主要以“学习标兵”、“创新个人”等荣誉称号进行精神奖励,通过满足个人荣誉感来激励他们向前迈进。随着研究生社会网络范围的扩大,研究生追求成就的需求更强烈。研究生通过社会网络获得提升能力的知识,为研究生能力培养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提供了追求卓越的标杆。研究生评价自身卓越的标杆来自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自身成长的纵向比较,即相较于成长过程自身能力的提升,这部分主要通过社会网络的强关系完成,在高校教育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二是通过社会网络形成的横向比较,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能力提升的空间,同时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也提供了激励研究生提升能力的外在动力。

三、社会网络下构建研究生能力培养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网络的强关系,提高吸收知识的基础能力

研究生社会网络的强关系中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包括导师指导和课程知识培养,这是研究生整合和吸收社会网络中弱关系传播的知识的基础。只有研究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意识,对于外来知识才能进行良好的交互与耦合,摩擦出创新火花,提升创新和吸收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比较重视专业知识,追求知识的深度,对于知识宽度和专业及学科的交叉能力培养表现出不足。比如,在工科学科研究生的课程培养方案中,很少设计其他学科知识,即使选修课程也很少。因此,即使研究生在遇到可以进行学科交叉或者知识交互的机遇时,也很难吸收和耦合外来知识。

(二)提高研究生社会网络的辐射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导向的转变,国家和高校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研究生的社会网络不断扩大,研究生作为社会网络其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机会在不断增加。研究生社会网络的扩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外来环境鼓励和促进下提供增加节点连接机会。比如,实习基地的实践机会,竞赛活动、参加会议及课题提供的交流机会等。二是研究生自我提升,主动接触社会扩大社会网络的动力,这是推动研究生扩大社会网络,自我提升的主要途径。研究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现实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和思考,有了进一步锻炼和深入探究的动力,接触到相关研究及通过相关研究扩大交流的机会更多,这需要研究生具有主动性。程诚指出,网络节点自主创造的社会网络,有助于线性和隐性知识的获得[4]。

因此,高校在对研究生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扩大研究生社会网络,也应培养研究生扩大社会网络的意识,提升他们扩大社会网络的主动性。

(三)加强社会网络知识传导过程的监管

社会网络为研究生能力提升提供知识交互和沟通通道的同时,由于网络的发散性,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各种知识从社会网络向接收个体涌来,需要接受个体具有信息甄别和交互能力。尽管研究生与社会有一定的接触和互动,但毕竟涉世未深,面对大量信息和知识,甄别能力未必能与之匹配。所以应加强研究生社会网络传导过程的监控和引导。

此外,由于研究生群体中个体行为的个性的差异性,对其社会网络中知识传导过程的影响也不同。叶新东[5]通过对界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网络与学生成绩具有正相关关系,也证实了Bugrmester的观点,不同类型的关系在满足个体的社会需要时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研究生社会网络监管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研究生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进行监管,及时帮助受性格影响建立社会网络的研究生建设自身的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潘玮,王伟,于跃,王俏.网络关系强度对医学信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

[2]Corsten H.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An Empirical Surve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uch Enterprises[J].Technovation,1987.6.

[3]韩西,刘云龙,吴磊,侯忠伟.基于知识转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程诚.大学生社会网络、知识水平与地位获得——基于西部高校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12,(4).

[5]叶新东,朱少华.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学习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培养路径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