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2019-11-05周新跃龙方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9期
关键词:信息服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周新跃?龙方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转折。本文结合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详细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图书馆在服务“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双一流”建设 信息服务 情报服务

分类号 G251.5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9.007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Zhou Xinyue, Long Fang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the national major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t elaborates university librarys role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detail,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library at the same time. Also,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lligence service.

0 引言

2015年11月,國务院对外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该方案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简称“双一流”建设。这是我国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转折,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和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双一流”建设的中心是学科建设,因为学科是大学构成的基本元素,学科水平体现着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抓手,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2]。“双一流”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统领改革发展全局。

1 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工作范畴

“双一流”建设不是高校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院系的任务,它是所有职能部门和院系的职责与义务,需要共同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宏伟的事业。不论是作为管理者的高校各级领导,还是作为执行者的教学科研人员,建设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都不能凭主观臆测盲目地采取行动,必须在情报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这正好就是图书馆的信息收集、整理与情报分析的用武之地。基于此,笔者针对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详细分析了图书馆的工作范畴(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作用所应开展的工作内容

1.1 开展外部环境监视与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在“双一流”建设中,图书馆可以依托各类信息资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学科的科研产出为主要依据,从全局的、宏观的视角,持续收集、整理国内各高校、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的综合发展情况,包括国内各高校、各学科的科研产出的形式、总量、级别、国际合作现状以及基本科学指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前1%学科数量、论文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比例等等,这是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外部环境基本态势和动向的识别、获取,是学校管理层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学科管理所需要的第一手总览性的情报资料。

在“双一流”建设中,图书馆还可以在监视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跟踪学校当前的竞争对手,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并且对其进行定期、连续、持久地跟踪,在“双一流”建设中为学校起到瞭望哨的作用。在外部环境监视过程中,需要广泛地把握所有对象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态势和动向。在此基础上,精确定位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竞争对手,掌握他们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这里所指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类、或者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高校,也包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高校的专家。不论是哪一类竞争对手,都可以通过跟踪,把握其某个时间段科研产出的形式、总量、级别、国际合作现状论文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比例等等指标、参数的变化趋势,以及机构的ESI前1%学科数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竞争对手的科研产出、学科影响、学科发展和学科创新的发展状况和不足,这是图书馆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竞争对手精确动态的识别、获取,是围绕学校管理层开展学科管理,建设一流学科所需要的精准情报资料,也是学术队伍在“双一流”建设中进行学术研究决策所需要的精准情报资料。

1.2 加强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内部环境分析

在“双一流”建设中,图书馆可以主要依据学科科研产出,定期、连续、持久地对学校和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核心能力、SWOT等分析。这种内部环境分析,既可精确地把握学校自身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态势和动向,又可精确地掌握学校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主要内容可以包括:(1) 本校、本校的某一学科或者某位学者的科研产出的形式、总量、级别、国际合作现状,以及ESI前1%学科数量、论文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比例等各项指标、参数的统计;(2) 本校、本校的某一学科或者某位学者的综合影响力分析;(3) 学科、学者的学术优劣势分析;(4) 利用WoS、ESI、JCR、中国科学院分区等核心评价工具和相关期刊数据库,开展各学科的期刊分析,定期编制包括影响因子、中国科学院分区信息的各学科期刊目录,等等。这是学校管理层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学科管理所需要的精准情报资料,也是学术队伍在“双一流”建设中进行学术研究决策所需要的精准情报资料。

1.3 围绕学科管理,辅助领导制定学科建设策略

学科管理是校、院两级领导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学科定位”“学科基地建设”“学科队伍建设”等学科建设工作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核心是资金资源的配置与学科队伍建设。思想决定行动,方法决定成效,学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

在“双一流”建设中,图书馆可以在外部环境监视、竞争对手跟踪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科科研产出为主要依据,准确、全面的综合评估优势学科分布、潜力优势学科分布、各学科领域的主要贡献专家分布情况,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估各学科引进优秀人才目标、学科培育目标、科研项目培育目标,全面总结学校、学科、学者发展现状、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捕捉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蕴藏着的机会、威胁及其影响力和变化趋势,从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学校决策层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学科管理,就学术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进、资源整合与配置、完善科研奖励制度、促进学科融合、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这是对学校自身“双一流”建设总体态势的全面、明确的判断,是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强化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所需要的战略性情报资料。

1.4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组织信息素养培训

一流学科存在于大学之中,而大学的重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学生培养质量也是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标识之一。信息素质培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收集、分析和提炼文献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独立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创新能力[3]。在“双一流”建设中,信息素养培训不可忽视。

图书馆可以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通过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举办专题培训讲座、举行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面向大学生宣传和普及文献检索、学科情报开发的意义和技能,宣传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技巧、网络全文文献的获取方法等,提升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

由于“双一流”建设刚刚起步,ESI论文作为大学评价指标时间也不长,高校从决策层到一线师生,对ESI了解甚少,图书馆必须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各类用户的ESI培训工作,主动向学校管理层介绍ESI和InCites在学科建设和科研评价中的地位、使用方法,对一线师生开展ESI和InCites数据库介绍,普及相关知识。

1.5 宣传建设成果,助力大学“双一流”建设

图书馆监视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以及跟踪竞争对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依托各类信息资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学科的科研产出为主要依据,从全局的、宏观的视角,将学校、学科、学者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评价的过程,也是将学校、学科、学者在全国乃至全球背景下的评价、定位的过程。比如,ESI就是利用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引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评价学校、学科、学者的“双一流”建设成果[4]。这些评价结果如果形成各类报告、论文,并且通过各类传统媒介和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类等多种渠道广泛发布,将极大地拓宽学校的影响范围,从而助力“双一流”建设。

图书馆借助庞大的用户群体宣传、推广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成果,也是图书馆自我营销的新形式、新内容。如果图书馆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产生协同效应,图书馆支持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

2 高校图书馆服务“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图书馆极其重视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发挥独特的作用,不仅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也开拓了对应的情报服务业务,但是,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与需求,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深度发展、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 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意识滞后

目前,学校、院系、图书馆等各级领导以及学科专家在“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责任缺失和管理缺位,对于相关学科建设的情报意识还不够重视。针对“双一流”建设情报的开发项目、开发资金、开发队伍等方面尚未得到统筹兼顾。“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校院管理层的统筹领导,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只有不断将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和利用与“双一流”建设紧密关联[5],才能保障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持续良性发展。

2.2 对“双一流”建设需求的研究深度不够

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远未达到“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情报开发的整体要求和宏观把握度。主要体现在对“双一流”建设中各類用户的具体需求缺乏系统的认识,一方面在于相关情报工作人员尚缺乏潜心深入研究的耐力和毅力,基础理论研究贫乏,与“双一流”建设中各类用户的沟通渠道不畅[6],另一方面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对于国外高等教育事业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不多,导致情报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只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的数据堆积,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具体需求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不仅大大降低适用性,而且也无法建立起相应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情报开发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2.3 情报服务的专业人才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重视和大力发展的是学科服务。学科服务的职责是以学科为单位,提供专业性的学科资源,除了专业性的数据库、专业信息导航,还包括学科介绍、学科动态、精品课程、课堂服务、参考咨询的学科资料库等多项特色服务信息,帮助学科专家收集和利用文献信息,缩短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而“双一流”建设的情报服务不同于学科服务,两者之间存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服务内容、服务模式都有其特殊性。情报服务目前处于边探索边开发的状态,加上“双一流”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使得开展“双一流”建设情报服务的专业队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富有经验的带头人,情报开发力度和水准亟待提高,难以在“双一流”建设中体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2.4 学科成果产出评价标准缺失

目前,教育部虽然建议以ESI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并明确将ESI作为衡量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并未明确这是唯一的基本分析评价指标,同时由于我国的学科成果产出比较复杂,既有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如被SCI、SSCI等收录),也有发表在国内中文期刊的论文(如各学科一级学报),而ESI基本上没有统计发表在国内中文期刊的论文数据,而且以专利、成果奖励等形式体现的成果也没有纳入,这就使得开展“双一流”建设情报服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严重降低了“双一流”建设情报分析的权威性,无法发挥引导作用。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沟通”

高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三者的身份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不同,在“双一流”建设中,诉求也随之不同,使得他们对情报需求的针对性、侧重点也就各不相同。加强各类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沟通,才可以相互了解,形成默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不了解各类用户具体的情报需求,用户也不了解图书馆能够提供哪些情报,使得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图书馆和各类用户间的交流十分必要,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各类用户的需求动机、需求内容、需求方式等,把握其需求特点。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情报找准合作的切入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2 创新“双一流”学科情报服务理论

图书馆要“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必须强化自身,不断进步、创新,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才能有足够的资本。

目前,图书馆现有的学科服务不足以满足“双一流”建设的各类用户的情报需求,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创新情报服务理念,要集信息发布与积累、成果的评价与推介、科研的维护与推动、内容的策划与经营等于一体,开展学科情报跟踪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学科领域的信息服务,加强知识组织和知识评价功能,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实现深层次服务功能[7]。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邮件、QQ等方式,设立多种服务栏目,构筑立体推广体系,向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和师生广泛宣传和推广学科情报服务,扩大影响。同时,树立品牌营销策略,力争打造图书馆的高端服务品牌。

3.3 加强情报服务队伍建设

学科情报服务涉及了所有的学科,而且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所以情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现状[8],成为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者型情报专家”。

对于图书馆而言,应建立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的情报工作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培训情报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提高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拓宽直观教育形式,邀请相关专家,组织专业技能、职业认知、服务艺术等方面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增强对“双一流”建设情报工作的直观感受;开展对口学习交流,选派相关情报工作人员到相关高校图书馆短期挂职实训,扩大视野,提升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3.4 建立学科情报服务和评价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展学科情报服务是核心任务,为此,图书馆要重视学科情报服务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从学科资源、服务工具、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建立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的情报服务和评价体系,满足各类用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相互协同、相互融合,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完整全面的情报保障。首先不断推进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实现各种数据库资源、多媒体资源以及互联网信息资源等的整合和统一,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其次图书馆应把握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用户的沟通,最大程度的理解他们的需求,立足国内、国际的视角,从论文、专利、奖励等成果形式,开展相关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力度,谋求各类用户的认同,从而创立自己的产品,由被动变为主动,赢得话语权。

4 结语

探讨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开拓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资源服务和情报服务职能,开展学科情报分析服务,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承担起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确立和强化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提升图书馆形象,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保持图书馆蓬勃的生机[9]。

参考文献: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8-07-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傅明星,赵鼎洲,付兴林,等.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6(1):65-70,76.

周新跃,张海清,屠乃美,等. 情报分析方法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实践:学术特征比较法与发现问题的能力[J].图书馆杂志, 2018(8):76-82.

邱均平,杨瑞仙.基于ESI数据库的材料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0(8):1121-1126.

彭宇文.以一流党建促进“双一流”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57-59.

鄔华东,刘安琪,陈诗颖.学术科研国际化对“双一流”建设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16-17.

管珺.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34,173.

管珺,章诚,张爱梅.发挥高校科技期刊孵化器作用,推动“双一流”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52-54.

甄鹏,施会萍,牛鲁玉.图书馆助推高校争创“双一流”服务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18(2):69-70.

猜你喜欢

信息服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