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秩序下景观的介入与对话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的景观环境营造

2019-11-0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世园剧场景观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孙 昊 刘 环

1 项目背景

2019年4月28日,在北京妫汭湖畔,成功举办了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开幕式,开幕式主场馆——妫汭剧场汇聚了全球目光。我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倡议“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希望此次世园会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传递至世界每个角落[1]。

妫汭剧场作为北京世园会“四馆一心”主场馆中的“心”,外形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彩蝶,停驻在妫汭湖边,遥望永宁塔,轻盈灵动的建筑置于山水格局中,与中国馆遥相呼应,融于山水组林,与周边环境共同组成起伏变化的湖区景观线,将承担2019北京世园会开幕、闭幕及重要的国家演出与活动,实现了功能多样化。

2 建筑的空间秩序

妫汭剧场紧邻园区妫汭湖,为不规则异形室外剧场空间,着重突出绿色、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ETFE超薄膜彩色遮阳屋顶下是异形半开放的多功能升降舞台区、座席区、集散区、休憩平台区与道路通行区,南北向的双层道路系统将妫汭剧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一大三小”无围护结构的半室外剧场有效控制了观演空间的节奏,异形建筑秩序造就了其独特的空间条件。

3 景观的介入与对话

妫汭剧场以海坨峰与冠帽山等群山为背景,以妫河森林公园景观带为基底,占据了大山大水的自然优势,作为“园艺融于自然,自然感动心灵”理念下的建筑,希望通过景观介入,运用空间中多角度多维度的设计,采取最少扰动的方式使剧场与周边山水融合共生并产生对话。

在竖向空间上,将大跨度钢结构融入隆起的极简草坡地形,与外围山水环境形成高坡低地的空间对话,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外向型自然共享空间,游客在景观中上下串联,自由漫步,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运用大面积的绿色草坡与彩色屋顶形成色彩上的互补关系,从而突出蝴蝶的“彩”与建筑的“形”(见图1);在人的尺度中,不局限于平面构成及立面变化,更多从种植设计、树种选择、小品及铺装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将人的动态行为拓展成融入大山大水及时间变化的视觉体验,同时,在路径区域两侧点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使其更好融入背景的“山、水、林、田、岛”景观,与建筑形成若即若离的空间关系(见图2)。

图1 妫汭剧场南立面

3.1 竖向顺景

因妫汭剧场与用地红线距离较小且建筑空间本身有较大落差,故首层广场道路与周边环境可顺畅交接,首层建筑空间标高为482.00m,而2层疏散平台标高为488.60m,因此需在有效范围内解决6.6m高差的衔接及高坡下土壤流失与雨水径流过大等问题。根据不同空间功能需求,通过景观挡墙与置石的设置,结合竖向不同的坡度比顺应场地:在入口通道区利用草坡结合挡墙的形式将2层疏散平台与首层广场上下2个空间进行衔接,将草坡最小坡度控制在12%以内,在2个小剧场之间自然坡度较大的区域,利用自然置石堆砌等方式减少陡坡造成的土壤流失,避免雨水径流过大问题,减缓坡度大小,使竖向设计与景观元素相融。

3.2 游线引景

妫汭剧场是在大景观基底上放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异形建筑,同时,作为会时游人停驻往来的重要集散场所,具有多选择性、多方向性等需求,道路流线与空间衔接并不局限于异形空间的不确定性,而通过道路、植物、材料的引入与外围园区的连接获得一定的方向及引导,游线空间的串联或路网的连接都是整体、和谐、自然的。

双层道路系统满足演出时观众入场、疏散流线、VIP、无障碍及后勤辅助流线的要求,保证各功能流线互不干扰的安全和有效便捷性;通向2层平台的4条曲线形景观步道,最窄处3.4m,最宽处9.2m,宽窄不一的变化使“蝴蝶”形象更完整生动,增加了步行通行体验的趣味性,使整体区域开合变化、张弛有度、疏散合理,与周边环境保持同频的景观节奏与对话(见图3,4)。

图3 北侧景观步道

图4 南侧景观步道

3.3 功能塑景

由于妫汭剧场特定的演出及观演需求,使其在空间分区布局上需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分为舞台区、看台区、坡地区、2层平台区及建筑首层中庭广场区,通过景观介入使功能与环境更友好自然。

主、副舞台区结合周边环境特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融合。西侧主舞台区紧邻湖区,面向湖面一侧以跌水形式与湖面相连,形成完整独立的椭圆形舞台空间,弧线设计与妫汭湖的曲线形岸线相接,使舞台整体形态融入周边环境。东侧2个小剧场处于坡地靠近底部的绿地中,与坡地地形起伏顺接,以外围景观环境作为剧场的自然背景,从而加强舞台空间的围合感与环境的融入度。

看台区顺应地形,布置在2层平台与剧场之间的绿坡上,沿等高线向两侧绿地延伸直至消隐。看台挡墙及观众席踏面采用石材碎拼形式,使看台立面尽量与周边环境融合。

坡地上分布了4条通向2层平台的疏散通道,为营造舒适、充满趣味的景观步道,东北侧2条步道使用防腐木铺装;南侧2条步道采用荒石铺装和自然整石台阶,沿步道点植冠大荫浓的树种进行遮荫和造景。

2层平台主要功能为人群集散,故以大面积铺装为主,通过露骨料混凝土材料的颜色及形态变化,塑造蝴蝶花纹图案及面层肌理,同时满足游人的观景需求(见图5)。

图5 2层观景平台

建筑首层中庭为结构钢架及悬索,利用环形景墙及坐凳对中心区域钢索进行遮挡,满足休憩功能。两侧拉梁落于绿地中,利用攀援植物遮挡美化建筑结构,使用相同的铺装材料顺接建筑下空间及外围广场,形成融合统一的整体环境空间(见图6)。

图6 首层VIP通道

3.4 绿地融景

因特定的演出及观演功能需要,妫汭剧场在建筑布局上考虑高差营造及衔接。除保留的功能空间外,其他区域需靠景观绿地来揉合硬质空间与周边环境。绿地空间作为软硬景交接的过渡区域,采用绿地打底、花木嵌边、大树点缀等设计方式。

不同于周边景观空间丰富的复层种植形式,建筑棚顶下及平台周边的绿坡不仅需考虑对主体建筑周边隔离的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绿化空间的营造及变化。融于密林的建筑反映出天然山水建筑的做法及理念,旨在最小程度破坏自然环境,是人工对自然的妥协与依附;世园会“山水建筑”需考虑通过若干途径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平衡,以凸显人造自然美学的审美特点。

“占满”固然可效仿自然山水景观,但在妫水河畔及滨河森林公园体系及背景下,显得缺乏节奏及空隙。适当“留白”,空出草坪,可增加空间层次、提高通透性,作为烘托建筑高潮的前奏空间,与周边的繁林茂木形成多变的林冠及疏密有致的种植形式(见图7,8)。

图7 适当“留白”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

图8 妫汭剧场周围景观环境

4 结语

妫汭剧场面积虽小,却承担着世园会开闭幕式演出的重要任务,且需满足平日各类演出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虽简单,却是大景观体系下“建筑-景观-自然”融合共生的体现(见图9)。从建设初始,项目因使用需求变化经历了3次大调整,虽在材料使用、风格控制上有方向性变动,但始终坚持从“自然与建筑融合共生”角度,思考在不规则异形剧场建筑空间秩序下景观的介入与自然对话,探讨在室外公共空间中,自然与空间结构、人的行为习惯等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心灵体验自然、开放、包容的巧趣,让建筑与景观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妫汭剧场以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和谐自然的山水画卷。

图9 妫汭剧场夜景

项目名称: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项目总监:史丽秀

项目经理:赵文斌

项目负责人:史丽秀、刘环

景观主创:孙 昊、齐石茗月、曹 雷、魏 华

景观驻场设计:孙 昊

其他设计团队:李 蕾、徐 超、陈 璐、赵一霖、张思雨、陈 桐(方案);徐 超、李 蕾、张思雨、李 城、陈 桐、菅 睿、罗 颖(建筑);吴耀懿(总图);张 路、朱禹风、崔小连、郭 强(结构);杨东辉(给排水);孙淑萍(暖通);王苏阳、姜海鹏、沈 晋、张 龙(电气);王 强、纪 岩、赵 阳、刘子贺、李 甲、曹 诚(室内);马 戈、刘冰洋、白宁莉(泛光照明);王陈栋(绿建);赵 红、曹 丽、禚新伦、刘晓瑜(经济)

摄影师:李 季、孙 昊

项目地点:北京市延庆区

设计面积:1.45万m2

完工时间:2019年4月

猜你喜欢

世园剧场景观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欢乐剧场
论《日出》的剧场性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
锦州世园会广电宣传的立体化攻势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