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泛景观系统研究*

2019-11-0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赵文斌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博园景观建筑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赵文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设计研究中心 褚天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孙文浩 路 璐邸 青 孙雅琳

1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自然中的城市、自然与城市分离和城市中的自然3个阶段,即从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到快速发展经济、攫取自然空间与资源造成生态困境,再到重新认识自然、因地制宜营造人居环境的自然历史发展历程。

1.1 城市的起源

最早的人类散居生活,以捕猎及游牧为生。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定居,城市有了雏形。人类依据区域的自然条件,疏通河湖水系、整理沧海桑田,依田营建村庄、因水建造城市。城市与人在自然之中和谐共生,形成了“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城市哲学观。环境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部分,城市的结构与整个区域的景观结构一致,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是完整和贯通的。城市在自然系统中慢慢生长,与自然融合成一个连续、安全、诗意的有机整体。

1.2 城市的扩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被打破,城市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和景观困境,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绿地的生态功能逐步衰退,景观多样性被严重削弱,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开始分离和破碎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割裂,失去了以往的平衡。一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迅猛,城市空间发展诉求强烈,生态空间侵占现象严重,城市绿地总量普遍不足,生态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类型、品质、特色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水-绿-景-人”相对分离且不成系统,景观在城市高速建设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另一方面,城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城市文脉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人文环境遭到破坏。

1.3 城市的回归

“城市病”涌现,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亟待调和与整治,将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综合统筹考虑城市问题、系统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是破解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让景观发力引领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结构,缝合割裂的城市与自然,让生态系统做功,践行新型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打造城市新景观生命系统。因此,“城景合一”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景观作为解决城市部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势在必行,具有重大的研究与实践意义。

2 城市泛景观系统概念

为实现“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总体目标,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被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各部委颁布多项文件推进生态建设。风景园林学以人居环境科学发展为己任,跃升为一级学科,行业地位逐步提升。面对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和行业使命的不断变革,如何协调平衡“自然-城市-建筑-人”的关系,如何依托创新性和前瞻性思考,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施工落地、后期配合全流程形成全周期一体化统筹与决策成为学科发展研究的重中之重,由此,城市泛景观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

2.1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定义

城市泛景观系统依托生态城市理念,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将城市内孤立、散布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将“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为统一的城市大景观系统,创造出“特色明确、景城合一、生态优越”的城市新意向。城市泛景观系统中,“泛”代表景观的多方面内容,同时表示景观对城市产生的最广泛作用。泛景观是从城市宏观、纵深角度研究城市景观,扩大城市景观概念外延,将其拓展为连续的、有机的、可生长的、能统筹城市空间及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生命力系统。泛景观力是在城市范围内充分地利用城市“自然力”和适宜的景观“设计力”。

2.2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研究对象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城市-建筑-人”之间的系统关系。论关系,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与城乡规划学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紧密联系,“自然-城市-建筑-人”之间和谐共生。论尺度,于地球表层而言,城市是大地景观的点;于城市而言,建筑是城市景观的点;于建筑而言,人是建筑的点(见图1,2)。

图1 研究对象的关系

图2 研究对象的尺度

2.3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特征

基于城市泛景观系统相关的文献研究与实例探索,可将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特征总结为系统性、渗透性、在地性和生长性。

1) 系统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能统筹城市空间及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生命力系统。

2) 渗透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内部的每一个部分并非孤立运行的静止空间,而是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基质与其他部分有机连接。

3) 在地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在地性源于自然环境和地域生活,依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追求规划与设计的因地制宜,是对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天人合一、因势造物、自然天成思想的延续与传承。

4)生长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需要秉承弹性设计观,让空间留有余地,能灵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3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分类

城市泛景观系统将自然、城市、建筑与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此,相应分为自然风景类、城市园林类、建筑景观类及基础设施类四大部分(见图3)。

图3 城市泛景观系统结构

3.1 自然风景类

自然风景类景观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发挥保护、游憩、防护隔离、物种保护、苗木生产等功能,主要包含自然景观和近自然景观两大类别。

1)自然景观 为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人为干扰程度较小。自然景观以风景游憩景观为主,包含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自然环境良好且以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2)近自然景观 在尊重原有现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争取以最小的人为管控来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平衡的景观区域,以生态保护区景观、城市防护区景观及苗圃农林景观为主。

3.2 城市园林类

城市园林类景观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内,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被、优化游线等途径营造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和游憩境域。城市园林类景观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廊道及城市街道四种类型。

1)城市公园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主要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两大类别。综合公园是具有户外游憩活动功能的城市公共性绿地公园;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主题,如植物园、遗址公园、历史名园等。

2)城市广场 以建筑、道路等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及用途可分为集会型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3)城市廊道 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状或带状布局,能够连接空间分布上较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主要分为道路型生态廊道及河流型生态廊道。

4)城市街道 指城镇中的道路,且两侧有连续不断的房屋建筑,或具有良好基础设施与娱乐休闲功能的道路。

3.3 建筑景观类

建筑景观涵盖社区景观、园区景观、公共景观。

1)社区景观 主要包含居住建筑景观,服务于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

2)园区景观 以工业建筑景观及农业建筑景观为主。

3)公共景观 主要以公建周边景观为代表,在文教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等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周边营造具有形象展示、游憩、科教、人流集散、防护等功能的景观。

3.4 基础设施类

基础设施指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且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类设施,合理规划布置此类设施有助于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感和空间尺度。基础设施按照功能分为交通设施、游憩设施、通信设施、标识设施、文化设施及服务设施6种类型。其中,交通设施具有分隔、警示、美观等功能,如停车场、景观桥等,可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秩序性;游憩设施如座椅、廊架、景观亭等,体现城市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及环境的舒适度;通信设施以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便利为目的,具有通信及续航功能,如电话亭、WIFI智能网点、太阳能充电设施等;标识设施如标识牌、警示牌等,具有信息传递和识别等功能;文化设施具有科普教育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如景墙和雕塑等;服务设施以满足市民基本需求为原则,具有公益性及环保性,如照明灯具、垃圾桶、直饮水器、公共厕所等。

4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实践路径

泛景观系统涵盖自然风景类、城市园林类、建筑景观类及基础设施类四大部分,基本概括了景观设计的各项内容。一方面,完善的体系有利于对生态建设的全面把控与平衡,另一方面,庞大的架构对设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路径多为一对多分散式和一对多联合式,在设计专业繁杂、参与人员众多的项目背景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低效性,缺少必要的关联和沟通,无法很好展现最终设计效果(见图4,5)。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泛景观系统支撑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性提出“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即业主方选择一个技术先进、专业齐全、综合能力强的设计单位对工程全部设计成果负责,为业主提供在设计全过程中解决工程设计技术问题的平台,协调主体设计及各专项设计的设计界面及成果,加强设计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是可提高设计质量的一种新型设计管理方式(见图6)。在项目建设规模愈加庞大、建设难度更高的情况下,相较传统路径,“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可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南宁园博园项目上得到有效实践。

图4 一对多分散式

图5 一对多联合式

图6 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

5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项目实践

南宁园博园项目基地的自然条件优越,地带性特征突出。良好的生态基底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庞大的建设规模使南宁园博园在历届园博会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南宁园博园的设计难点也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状资源类型复杂,需要高度统一的价值观以及恰到好处的设计度来保护景观资源并呈现其特色价值。

2)多专业统筹难,园博园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28个大小专业,且不同专业相互关联。

3)创新性表达难,历届园博园所在城市均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需通过植根本土的设计方法以及艺术的设计表达来实现文化价值共享。

4)高标准呈现难,成功举办园博会的城市都有独特的申办亮点,传统设计模式已不足以满足高标准的综合需求。

综上所述,南宁园博园项目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工程,而是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项目内部各专业协调关系,也要注重项目外部配套项目的关联关系。为应对解决以上难点,在泛景观系统的支撑下,“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应运而生。

南宁园博园项目规划建设通过进行全过程技术总控,从被动的“填鸭式设计”转变为主动的“规划性设计”,从单一的“纯设计”到多专业统筹及全过程管控的“大设计”,从“甲乙关系一对多责任模糊的设计”到“甲乙关系一对一责任明确的设计”。在解决原有技术难点的同时,具有以下四大优势(见图7)。

1)全过程一对一,通过与南宁园博园指挥部直接沟通可简化设计流程。

2)倒排设计周期,制定相应的进度节点和管理措施,提高沟通效率。

3)注重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

4)做好总投资规划,整体统筹调节投资分配,实现全过程限额设计的目标。

依托于“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南宁园博园最终在尊重场地的实际情况和适应南宁当地资源条件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了会时需要及会后园管中心业主的需求,同时完美实现了园博园总体规划的理念和设计师的创意(见图8)。

图7 南宁园博园规划建设全过程模式

图8 南宁园博园建成后鸟瞰

6 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城市泛景观系统的概念及定义,根据其研究对象及特征界定了四大分类,同时总结出“一对一设计总承包”模式相较于传统设计模式的优势,以南宁园博园项目为例开展进一步佐证。综上所述,城市泛景观系统建设是缓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市泛景观系统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以更广阔的思维和视野积极探索,才能不断完善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理论根基,实现“绿水青山、景城合一”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博园景观建筑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参观园博园
安吉竹博园无线Wi—Fi全园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