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界物质媒介引入公共区景观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0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史丽秀环李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展示区园艺景观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史丽秀 刘 环李 旸 路 璐

1 背景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是继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类博览会,其办会理念是“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本文以世园会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为例,探讨自然界物质媒介引入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世园会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世界园艺展示区位于核心景观区“一心”东侧,与中华园艺展示区、教育与未来展示区、生活园艺展示区、自然生态展示区共同构成世园会的多片区空间布局,各片区均根据各自展园的核心功能,有其独特的设计逻辑(见图1)。世界园艺展示区作为满足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需要的展示空间,主要包括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国际组织5个片区,向世人展现不同国家、不同风貌的园艺新境界。

图1 世园会总体规划结构

2 公共区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园艺展示区包含世界园艺轴和世界园艺展示公共区两个部分,在展示各国园艺技术及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通过分析展园的展览展示特点及使用者对不同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着眼于公共空间的生态性、舒适度、参与性与趣味性,选取自然界物质媒介作为设计介质,以花与蝶、种子与生长因子的共生性为载体,通过抽象、提炼、解构、重组等设计手法,凝练出适合于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景观的内在设计语言(见图2)。

图2 世界园艺展示区鸟瞰效果

2.1 自然原生景观的留与用

贯彻园区“生态优先、师法自然”总体规划理念,通过科学细致的研究,处理好原生环境与人为建设的平衡关系,希望最大限度保留生态本底,让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

1)尊重场地,遵循原有地貌,留住场地记忆。留住场地内先于我们来到此处的老树,留住一份乡愁。经过整体设计、科学搭配、合理避让,将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区东北侧现状面积约8500m2的刺槐林(见图3),1条南北方向约1000m的大柳树路(见图4)以及若干杨树群落(见图5)进行保留与再利用,构成具有场地历史印记的特色植物群落,撑起了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区生态空间的绿色骨架。在实施过程中,除伐除长势较差及有病虫的树木外,结合现状及周边功能探寻最合适的设计路径,使人享受具有清风与光影之美的林下空间。

图3 刺槐林下的路径

图4 引入建筑的大柳树路

图5 保留的大杨树

2)采用海绵策略,收集雨水形成雨水花园。在尊重现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下,利用现状低洼地势存积的雨水,开辟出一片质朴、生态的雨水花园。作为东北片区的地势低点,雨水花园承接了国际展区内一半左右以及生活体验馆场馆内全部的雨水排放,形成旱雨两宜、安全保障、低碳经济的可持续绿色空间(见图6)。在雨水花园区域内设置植物及雨水花园生态知识的科普铭牌,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体验自然的意义。

图6 低洼地势形成雨水花园

2.2 自然物质的形与意

世界园艺轴紧邻核心景观区东侧,全长约1000m,与海坨山相望,是连接2号林荫大门、国际馆及妫汭剧场的主要轴线,与山水园艺轴共筑园区两大轴线。世界园艺轴以“蝶恋花”为主题,将自然法则中飞蝶有心花有意的吸引定律进行场景化设计,串联国际馆及演艺中心“花”与“蝶”的建筑形式,形成空间上的叠合。

以花为“园”,适当选用延庆适生的新优引进品种及具有特色的世界园艺花卉植物,激发游人的视觉和嗅觉感受,突出国际展园片区植物的特色。为满足园区4月底开园及盛花期的需求,运用园艺手法,将具有浓郁境外特色的郁金香作为开园时的基调花卉,通过蝶恋花坡、花开蝶舞两个主题节点进行设计:蝶恋花坡节点利用植物装饰形式开启“蝶恋花”首页篇章,蝴蝶图案以紫色葡萄风信子为底色,各类不同颜色的郁金香叠加形成翅膀上的花纹,使游人观览时有“近看是花,远看为蝶”的双重视觉感受;花开蝶舞节点是在高低起伏的带形绿岛边缘,配置来自不同国家的30多种红、黄、橙、紫等不同色系的植物及花卉,模拟蝴蝶鳞片形状或自然花境图案,将两种布置形式呈现于草坡上,通过植物色彩视觉冲击及花香嗅觉吸引游客(见图7)。

以蝶为“艺”,借自然界的蝴蝶传粉方式,采用抽象现代的设计语言,从蝶的形、意出发,营造一个花香蝶舞的拟自然场景。在整体空间塑造上,将蝴蝶寻花飞舞的路径作为设计语言,将其抽象模拟运用到整条轴线的平面布局中,通过深、中、浅3种灰度的曲线铺装包裹形如花瓣的缓坡绿岛,同时抽象提取蝴蝶纹理形成供游人活动、休憩、科普、体验的公共节点(见图8)。低头看,花丛间布置有蝴蝶灯飞舞于花卉间,夜间观赏甚是活泼。抬头望,花丛上散落着蝶影主题遮荫降温廊架,正午当头,花与蝶影交相呼应,花蝶重影,增强了交互性和体验感。锈钢板围合的蝶形翅膀设施及坐凳上交互出现的蝶与花的科普及景点解说,在强化空间主题的同时,增强了场地的台地景观效果(见图9,10)。

图7 花开蝶舞节点

图8 绿岛上蝶翼形休憩空间

图10 蝶影主题遮荫降温廊架

2.3 自然因子的交互与吸引

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区统筹展园外围公共区域,设计重点在于入口广场与集散公共空间。设计师将与植物生长因素息息相关的土壤、温度、水分、微风、阳光五大因子融入设计,以“种子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一粒种子的生长因子和生长历程,以小见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以交互式体验设施为媒介,采用不锈钢反射镜面、混凝土、玻璃、彩色透明亚克力等材料增强视觉上的交互式体验,利用植物结合景观设施的方式,生动地向游客科普种子生长的五大要素,将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融入国际园艺区公共空间。此外,在公共服务区采用科技型互动式设施手法加强人与自然的接触度,增强人与自然的感知,形成具有人文体验的国际展园公共区。

2.3.1 种子与土(扎根)

土壤为种子的发育提供温床,是种子生长的根本,设计将地下的土层断面上移至地面,利用透明展示台将有种子的土壤截面横切式展示,让游客可直观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生长状态和根茎的延伸状况。种子根系不断生长,具有一定时序性,不同时间看到的断面景象不同,由此形成了自然生长的动态景观(见图11)。

图11 破土而出的种子

2.3.2 种子与风(传播)

风是种子旅行的免费车,很多细小的种子表面有絮毛、果翅等,悬浮在空中借力飞翔是种子生长的第一步。风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如何表现成为设计的难题,经过几轮思考,最终选择“风车”作为与风对话的媒介,结合功能性景观廊架进行安装,该设施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游客来往于此,坐在廊架下,等风来,听风带动风车旋转的声音,看被风吹飞的果翅,感受种子传播的过程。

2.3.3 种子与光(萌芽)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鉴于光和风有相同属性,设计采用相同的表达手段,利用一种媒介展现光因子——影子,同时为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镶嵌彩色亚克力的镂空花墙,让光以斑斓影子的形象显现(见图12,13)。

图12 游客体验光影斑斓的视觉效果

图13 反射光影下互动体验

2.3.4 种子与水(生长)

冬季大雪覆盖地面,保证种子达到萌发孕育温度,春天冰雪融化,水又成为植物生长源泉,基于这两个种植生长阶段,设置雪中孕育和破土而出景观节点。雪中孕育景观节点利用模拟雪花图案的景观廊架,结合雾喷设施,营造冬季水凝结为冰、白雪覆盖大地的场景意向(见图14);破土而出景观节点以破裂状水景的形式,结合种子雕塑,模拟其破土而出时的状况(见图15~17)。

图14 雪的孕育景观节点

图15 农耕灌溉水景

图16 跳泉

图17 同心圆涌泉

3 结语

在生态环境构建的策略与方法已成为当前国家及行业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背景下,景观设计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世园会中的国际轴与国际展园片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结合专类博览园的设计需求,以自然感动心灵为设计主旨,将景观与人的互动作为设计要点,用“园艺”方式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用最小限度的干扰将游人引入现状林木,与自然亲近。同时,结合科技手段构筑多样的景观设施,让游客融入主题中,激发游客兴趣,使其由观看者转化为参与者甚至创造者。本次设计既是探讨适合于世界园艺展示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实践,又是在专类展览型公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将人的行为事件作为场地设计推动力,将人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存在性融合的一次探索。

项目名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公共绿化景观一期工程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项目总监:史丽秀

项目经理:赵文斌

设计主持:李存东、史丽秀、赵文斌、刘 环

设计/参与团队:朱燕辉、路 璐、李 旸、孙 昊、侯月阳、魏晓玉、戴 敏、刘卓君、齐石茗月、颜玉璞、李秋晨、王 悦、盛金龙、王 婷、冯凌志、王丹琦、冯 然、张云璐、孙雅琳、邸 青、巩 磊、杨宛迪、李 飒、管婕娅、张宛岚、李和谦、杨贺明、常 琳、王 龙、高 宇、张桂媛、申韬

摄影师:丁志强、孙 昊、史丽秀、路 璐、刘 环

项目地点:北京市延庆区

设计面积:38.06万m2

完工时间:2019年4月

猜你喜欢

展示区园艺景观
天猫、京东趋势品类展示区:引领纸品、卫品消费新趋势
景观别墅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园艺系
园艺
等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