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脸与法治》英汉对比之事例异同

2019-11-01焦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

摘  要: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不仅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脍炙人口的长篇作品,在小品文领域也颇有建树。尤其是林先生亲自撰写翻译的中英对照版,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其中《脸与法治》与其英文版What is Face?在选择事例方面不尽相同,本文分为相同事例和不同事例两部分,从文化不同,政治敏感,语境替换三个方面简要探究事例增减的原因。

关键词:林语堂;脸与法治;翻译

作者简介:焦阳(1994.1-),女,汉族,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2

引言:

《脸与法治》是林语堂的经典中英小品文之一。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曾说过,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而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脸与法治》,将面子,权势以略带嘲讽的文字说了个通透。脸面问题,虽在中国十分普遍,但并非中国特有的问题。林语堂先生所撰英文版What is Face?雖在事例行文方式有所不同,但所述主题均为“面子问题”。林语堂先生作为双语写作大家,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洋溢着大家风范。而其撰写了中英双版的文章,更具有翻译研究价值,此文中英文对照版随均为林先生撰写,但几乎脱离了翻译的条条框框,几乎是重新进行了写作,尤其在事例选择方面值得细细体味。

一、相同事例

在中文版的《脸与法治》中和英文版的What is Face?中,林语堂先生均选择用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段“部长贵人开车超速”的故事。其描绘出了“有头有脸”的贵人开车超速,被巡警拦截后的几种可能情况,将贵人“长脸”不同阶段使用递进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描写,以诙谐幽默的语气对这种“长脸”行为进行了讽刺。

不仅如此,林语堂先生还在中英双版中选择保留另外两个占有一定篇幅的事例,分别为“大兵船舱抽烟”和“飞机超载”两个事例。与上文的“开车超速”事例不同的是,这两个事例都是因为“脸面”而伤财害命,损失重大。在“大兵船舱抽烟”事例中,林先生将“兵”隐晦的称为“丘八”,其为了保存脸面在满载硫磺的船上抽烟而导致了船体爆炸,惹祸的大兵也难逃一死。而另一个事例描述了某上海要人凭借其“脸面”将超载货物带上了飞机,不幸飞机在起飞途中遇难,这位要人万幸只失去了一条腿。

以上三个事例,作为中文版中篇幅最大的三个事例,也出现在了林语堂先生自撰的英译版中。尽管汉语和英语所处的文化并不相同,但这三个事例均可适用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境中。并不受文化因素干扰,对中英读者均有一定影响和说服力。

文中还有几个并列的小短例,“在‘勿走草地之草地上走走”就是其中之一。在英文版中,林语堂先生只取“践踏草坪”这一个,撰写进与其对应的英文版中,而舍弃其他三个,可见此问题并不只出现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需要注意,体现了林先生行文时对事例细心地挑选和编辑。

对于文章标题的翻译,中文版以并列结构表现,力图阐明“脸”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更符合中文语境。而英语版What is Face?更加强调了“Face”在此篇文章中的含义,不同于其生理上“脸”的定义。正如他的另一篇讲述现代人生活态度的中英小品文“What I Want?”中文版则起名为《言志篇》。虽不像英文版那样口语化,但用“言志”切换了语境。于是林语堂先生将英文版开篇古希腊“圣人”代阿今尼斯的轶事错后,开篇加了一大段描述中国人生活态度,并引用孔老夫子这位中国“圣人”关于言志的道理,同样在翻译时对原文做了结构和内容上的修改。

林语堂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又精通英语,他的双语写作游刃于中西文化之间。一方面,他深感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不平等,挖掘与发扬中国文化的精华,力图打破世界上对于中国文化的种种偏见;另一方面追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对国民进行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林语堂先生作为现代语言的修辞大家,时时估计中西语境的异同,尤其把自己的作品中英对译时,更是讲究。

二、不同事例

1.外国特色重的部分,中文版省略

在英文版中,有些事例纯属国外文化环境下独有的事物或案例,我国读者未必能理解,更未必感兴趣,因此缺乏说服力。从文化解读的角度来看,这些都属于文化因素和文化环境对译者在翻译行为过程的影响。

例如,林先生将被戏称为史上最平庸的美国总统沃伦·甘梅利尔·哈定写进了文中,而中国人并不熟悉哈定总统,起不到论证作用,所以这个事例也就不适用于中文文本中。再如,文中提及了在国外中国籍教师涨工资的问题和百万富翁的故事。由于事件发生于国外,若出现在中文文本中便脱离了英语语境和英语的文化因素。若强行在中文版中加上此段,则失去了本段的说明意义。

2.涉及中国政局的部分,中文版省略

遇到涉及中国当年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往往省略掉中文部分,而放在英文部分描述。《脸与法治》的篇幅不及英文版的三分之一,英文版多出来的事例中有很多与政治有关。如果主题与政治有关,林语堂在写中文的时候要比写英文时受限制。批评时政要有所顾忌,不能那么直率。在《脸与法治》中,尽管主题是想表现中国人喜欢讲面子、争面子,林先生却将话题一转,幽默地将中国人分“有脸”的有权有势的人,和“无脸”的平民百姓。这个“丢脸”的主题英文版的前三句就已经提到了,且单从修辞角度看,林先生先是在第一句中使用了否定语式,接着使用了比较修辞,表明作者心中“丢脸”和“民主”的关系,仅用三句话就把“丢脸”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开头又将主旨重复了一遍。但是这首尾两段表现对“有脸”的权贵极度不满话在中文版中却被删去了,就连“民主”一词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法治”开篇,委婉的绕到了“丢脸”以达到“民主”的办法上,再佐以“有脸”者坐飞机、坐船的特权,与英文相比,中文版在主题和语气方面都略显不足。

而且在文中提到政治敏感人物或话题,比如蒋介石,战俘和将军等问题,在林先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并不适宜出现在中文版中,所以只能在英文版中提及。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则出现在描写了一位“排外”教授的事例中,文中这位教授不给外籍人“脸”的所作所为。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脸面”问题,与中文版主旨不符。只能在英文版中提及。

3.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在内容上进行替换中文里的事物,到了英文里几乎全变成了国外的事物。

例:在不许吐痰之车上吐痰

用海军军舰运鸦片

被禁言局长请大烟

To smoke in a library where smoking is prohibited is another.

以上四个小例子在原文中是并列的,但在中英版本中不尽相同,只有“践踏草坪”这一个例子同时出现在中英两个版本里。其余例子均做了替换。更加符合其文化和语境,能和不同的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文化在林语堂先生的中英作品中的体现是 无处不在的,他的小品文无论英文还是中文文本,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林语堂先生的语言及翻译造诣早已出神入化,将语言文字完美地融入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之中。

同时,笔者认为,《脸与法治》和What is Face?两篇的主题倾向性各有不同。从两篇的结尾句就可看出,中文版《臉与法治》主旨在于说服中国的“达官贵人”们还是“丢丢脸”比较好。而英文版则不仅局限于中国,毕竟面向的读者是外国人,其主题也更加国际性。

结语:

林语堂先生的中英文小品《脸与法治》和What is Face?不仅可读性极强,也是很好的翻译研究素材。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突破了传统“直译”或“意译”的范围,运用其双语写作的优势,对同一主题进行重写,编译,其作品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明芳. 林语堂双语小品文与中西文化翻译[M]. 东方翻译. 2012:6.

[2]孟祥春. 林语堂古文小品误译与思考[J]. 上海翻译. 2016(5):33-39.

[3]何惺. 浅谈林语堂的小品文[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1992(2):65-66.

[4]陈园园. 林语堂早期小品文中的文化解读[J]. 考试周刊. 2011(69).

[5]包利荣. 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矛盾性论林语堂早期的小品文创作[D]. 浙江大学, 2010.

猜你喜欢

林语堂翻译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