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元帅徐向前

2019-11-01关捷

乐活老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徐向前阎锡山元帅

文/关捷

亲戚朋友到太原要官当,他一概回绝,有人理解了,有人却说,徐向前当了大司令员“六亲不认”了。

两个姐姐请求带点儿部队缴获的东西回家,他说,我是个穷司令,这些东西不是我个人的。

山西五台县东冶镇,“徐向前故居”作为一个人文景点,多年来,一直游人如织。在这里,面对徐向前那高大的塑像,倾听乡人深情的讲述,元帅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东冶镇是五台县第一大镇,其得名是因为古时这里曾是冶炼铜铁之地,它位于五台县境西南,镇上古往今来,涌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如清代的徐润弟、徐继畬,父子皆为进士。功勋彪炳的徐向前元帅则无疑是这里古今第一人。

徐帅的故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民居,正面主房为3间2层木楼,一楼主房供尊长居住,二楼为供奉祖先之所。左右耳房2间,东西配房6间,院门是垂花门,大门是礼门,辖3个院落,由徐帅祖父三兄弟分别居住。徐帅出生于中院,这是一个十分幽雅别致的小院,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年时期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故居内陈列着有关徐向前元帅战斗、生活、工作的照片426幅和相关实物70余件。

徐向前元帅故居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市级“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等,是广大干部、军民及青少年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德、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徐家祖训影响深刻少年渴望救国救民

家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养育了徐向前元帅,他在晚年时,常常提起徐家祖训对他少年时的深刻影响。

徐家在山西的始祖徐才甫是明代洪武年间从洪洞县迁居至五台山下的,那时的迁居带有浓厚的流浪谋生性质,不是讨饭,就是跑小买卖。但在这个家族的世代记忆里,有一种思想经久不灭,那就是“经天纬地效命国家”,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不忘读书。先人们在五台县滹沱河边落脚之后,一直没有停止奋斗,到第十代,终于出现了国家的栋梁。

据徐门的家谱记载,顺治初年前后至光绪末年,200多年中,徐氏家族中七品官以上的有50多人,得诰封、诰授的15人以上,其中道光年间的巡抚徐继畬,是最早向国人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启蒙思想家,他撰写的《瀛环志略》,是亚洲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名著。

徐向前后来回忆说:“我记事时,家境已经破落,仅有薄地十几亩。因无劳动力,土地与人合种,一年忙到头,糠菜参半,勉强维持温饱。”

家境尽管如此艰难,父亲仍全力供孩子读书,鼓励他们长大建功立业,像先人们那样为国家效命。父亲常给徐向前念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他好男儿要有大志,要为国家做大事。

10岁那年,徐向前上了本村的私塾。在古典启蒙教育中,他领会到“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此,他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12岁时,徐向前考到五台县有名的东冶沱阳高小。他兄妹5人,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父亲供不起他在学校吃饭,他就只好每星期两次回家去背干粮:玉茭窝窝、老咸菜,还有母亲做的野菜团子。这样的日子,一直艰难地持续到他高小毕业。沱阳高小的学习生活,使徐向前增长了知识,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救国救民的思想进一步成熟。高小毕业后,他曾到河北省阜平县跟着姐夫当学徒,白天磨面,晚上点着油灯看书。他博览群书,他的思想逐步走向了革命。

1919年3月,他考入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后曾在阎锡山的家乡河边村教书。5年后,他因不能忍受阎锡山在山西的黑暗统治,终于愤而离去。

那时,他想到的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

他去了广州。

拒绝亲友当官请求有人说他“六亲不认”

1924年,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期间他曾4次回过家乡。在担任孙中山卫队士兵不久,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了,徐向前被迫回乡住了几天。一段时间之后,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再次离开家乡。在党的指示下,他来到鄂豫皖苏区,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此开始了与中外反动军队的持久战,回家的机会自然就很少了。

1937年8月下旬,徐向前参加了洛川会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徐向前担任了129师副师长。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央决定派徐向前随周恩来、彭德怀到山西与阎锡山谈判。毛主席对徐向前说:“你是山西人,和阎锡山是同乡,一同去做阎锡山的工作。”9月16日,徐向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10月27日,徐向前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开进。临行前,他的两个姐姐为他和战友们做下莜面窝窝、羊肉蘑菇汤,让他们饱吃一顿。

就在这时,两个小伙子站到了他的前面,大声地叫他舅舅,其中一个是大姐先月的儿子郭富安,另一个是二姐春月的儿子赵希圣。他们坚决要求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徐向前放下饭碗,看着两个孩子,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他们竟然有着这样高的政治觉悟,担忧的是,他们年龄稍小了一些。他征求姐姐们的意见,两个姐姐异口同声地说:“向前,你不用看我们,我们早商量好了,让他们去吧,跟上舅舅打日本,为国家出力,这是大好事,没错!”听了这话,徐向前的担忧立即消失了,他带着两个外甥出发了。

虽然是亲外甥,但徐向前对他们从未有过特别的关照。入了伍,他就把两个孩子放到了打仗最多、最激烈的部队,每有作战,必令他们冲在最前面。后来,两人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先后牺牲,这成了徐向前遗憾了一生的痛事。

1948年10月5日太原解放当天,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徐向前为主任。

徐家在五台是个大家族,一些亲戚朋友听说徐向前“打”回来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前往太原,找到徐向前要官当:“大小当个头,不用站岗楼,给个官当就比老百姓舒服。”

徐向前对这些来访者,总是耐心地予以说服。一些人理解了,逢人就讲:“还是共产党的官好,不贪不占不徇私情,咱们国家大有希望!”也有的人对此不大理解,说徐向前当了大司令员“六亲不认”。可是当他们听说徐向前对两个姐姐的态度,也就哑口无言了。

两个姐姐徐先月和徐春月听说弟弟做了“太原王”,就结伴从五台县的乡下来到太原,找到了徐向前。看到两个姐姐,徐向前想起两个牺牲的外甥,心里内疚不已。这时,太原城里收缴和没收敌人的东西堆积如山,两个姐姐看了,想起一贫如洗的家,忍不住提出,要带一些东西回老家去。

本以为徐向前一定会念亲情,看在牺牲的两个外甥的情分上,会答应她们,谁知徐向前说什么也不肯给。他对姐姐说:“我这个司令和老百姓一样,是个穷司令。那些东西不是我的,我说了不算。”

徐春月说:“不会吧,我们都看见了,那里堆这么多的桌子、椅子,还有柜子。你在太原说的是最算呀……”

徐先月说:“阎锡山当官,家里人是什么福都享尽了,我们不要当你什么官,只要点堆在街头的家具。”

徐向前听了,觉得姐姐还是不大了解什么是共产党人,他笑着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国民党、阎锡山是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我们共产党干部再大,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为自己。那些东西都是公家的啊,我不能让你们拿回家去。”

姐姐们以为徐向前真的是官当大了,六亲不认了,很生气。

徐向前耐心地说:“你们来了,就多住几天,我吃什么你们也跟着吃什么,在这儿吃几天,就知道共产党的官是怎么回事了。”老姐俩住了几天,发现弟弟还是过去的弟弟,原来共产党的官是不办私事的,就什么东西也没要,空着手回家了。

建国后,徐向前数次将姐姐们请到北京来,让她们在浓浓的亲情中疗养心上的伤疤。

谆谆嘱咐家乡人:“回去要搞好经济!”

在故居周围,乡亲对徐帅的评价是:“咱们的徐向前,是布衣元帅。”意思是说他很普通,像个老百姓,是老百姓中间走出来的始终保持百姓风貌的元帅。他们的话是有根据的,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过。

1988年5月9日上午,五台县县委书记范怀成、县长周新玉等到北京后海柳荫帅府拜访徐帅,县里的同志刚下车,徐帅和夫人黄杰已站在门口迎接。

“欢迎!欢迎!”徐帅微笑着,一边操着家乡话亲切地招呼,一边与大家一一握手。86岁的老帅,看上去身体硬朗,精神雄健。进入会客室,老人家一再让乡亲们喝茶、吃水果。看到元帅的家,乡亲们大吃一惊——“客厅虽然很宽大,但布置非常简单。陈旧的地毯上,中间摆放两套旧沙发,还有几把折叠椅。客厅一角放一台复印机,墙上没有字画,屋子显得空荡荡的。徐帅身穿一件褪了色的军便服,外套一件旧坎肩,下身穿一件旧军裤,套一条露边的旧棉裤。”这是他们在后来回忆时的描述。

看着乡亲们惊愕的表情,徐帅只微微一笑,他说:“我小时候,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顿白面,现在好多了吧?”

范怀成简要地汇报了五台县经济建设的情况,他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台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白面、大米已是家常便饭。徐帅听了,满意地笑了,他为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高兴呀。

当徐帅听到家乡农村新建很多房屋时,虽然很兴奋,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回去要搞好经济。现在,建筑用地太多,五台人多地少,农村建房,一定要合理规划,不能无限制地占用土地。陈家庄、东峪口那里发展经济作物有历史,过去就有很多花椒、核桃、柿子树。那里地少土薄,你们要改良引进新品种,种植经济林木,增加群众的收入。阳白沟里我带129师住过,那里梨果很多,过去运不出去卖不了,你们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运出去收入就增加了。我看哪,五台前途是有希望的。”

两年后,徐帅逝世了。五台人民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那些嘱托。20年来,五台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徐向前阎锡山元帅
徐向前元帅的家风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飞来的木桶
阎锡山在台湾
“元帅”在西方最初竟是“弼马温”
“匪首”阎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