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19-10-30于振飞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蓬勃发展、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当今网络游戏产业极大发展,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人格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在深入研读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影响的机制,并从行为引导、社会监管、人格心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降低其消极影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游戏;人格心理;青少年

前言

随着网络游戏进入发展的高速阶段,市场和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网络游戏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这不仅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了影响和挑战,也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游戏的开放性拓宽了青少年的认知视野

青少年在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要注意自我思考,从而进行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信息的选取。网络游戏多向的传播方式,使青少年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并通过多向的交流体现主体的意志、情感和态度,从而使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思维的表达更具有多元性、多向性。通过这个过程,青少年不只是对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锻炼,并且还提升了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网络游戏的多元性丰富了青少年的价值交流内涵

扩大与社会接触的范围是当代青少年的重要任务,通过与社会进行接触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探求与他人交流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和手段。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价值交流内涵。

(三)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提升了青少年的价值认知能力

网络游戏可以进入人机互动的双重虚拟模式,经过电脑的隔离作用,他们可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人际互动空间。而游戏的互动性使得青少年可以随时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沟通,同时对于游戏中的不同角色,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知能力,进而营造出现实生活以外的“虚拟快乐生活”。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的消极影响

自从网络游戏诞生以来,人们更关注其消极的一面,有人把网络游戏称为“文化毒蛇”,有人把网络游戏看作“电子海洛因”。

(一)易混淆现实角色与游戏角色

网络游戏能够运用多媒体、美工、创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虚拟却逼真的游戏环境。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迅速的适应并区分现实生活和游戏的界限。但对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来讲,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却不那么容易区分。同时网络游戏提供了即时的游戏对抗也让游戏参与者实际上是在与其他真实的人进行较量,即使在游戏结束之后,这种对抗也会在其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会不断回想。青少年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不够成熟。

(二)易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心理

网络游戏精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及丰富的场景常常会让人过度地沉溺其中,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症。对于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将造成青少年感到孤独、惊慌、智力下降等严重后果,会使他们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三)混乱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的机会,同时也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混乱埋下隐患。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以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对稳定一致和相对完整的统一意识。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同一性,那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角色混乱的特征是不能选定一个生活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

(四)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

个体一旦对网络游戏产`厂依赖,会无节制地“游离”于各种游戏之中,不惜增加游戏时间,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出现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有自慰、自残的意识和行为等,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工作。有的青少年可能因此出现人格转变,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三、消减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体,只有在他们自自身能够客观看待网络游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减少其消极作用。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客观地看待网络游戏认识到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培养青少年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减少参与网络游戏的时间。

(二)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首先,家長给孩子更多关爱、引导,良好的沟通和谈心会使孩子敞开心扉,愿意和父母谈论自己的事情,其次,家长应该多领孩子参加一些比玩网络游戏更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方式,使家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趣,更加温馨。这样,即使求学在外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就像父母在身边一样,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社会

社会存在着许多灰色的地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总把眼光落于此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何况是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长此以往的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对社会总持有敌视的态度,应该培养孩子辨别是非、正确把握自己的能力。

3.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自己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培养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平时要抓住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不要总是统包统揽,强制命令式的要求连基本的家务事都做不好,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更好适应学校的生活呢?而且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小集体中的一员,家里的大事决定也需要他们的意见,要认真倾听考虑,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大人了,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应该负责任,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对社会负责。

4.家长要正确对待网络

家长要正确对待网络,不应一弊而盖之,要给孩子一定的上网自由,否则大多数孩子不会背着父母转向网吧,条件允许的话,更应与孩子一起利用网络学习,并且让孩子能正确使用网络。这样的话,即使孩子不在身边,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因为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方面对于未参与网络游戏的学生应采取积极的防御,另一方面对于沉入到其中的,应采取过往矫制的措施。

1.加强学生入学教育

有部分新生对于学校新的生活不能很快地适应,对此我们学校能在学生刚入校时,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过好学校生活是极其有必要的。我从切身的体验中体验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入学辅导,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主要措施有介绍校史、校情,宣传优秀学生事迹,从多层次多角度介绍我校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校风、学风教育,强调学校规章制度,以学风促考风。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手段的培训,使他们意识到要学会自主学习。如学会自主安排学习与休闲的时间,如何自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成为一个学习的被动者。

(3)从“软”学习资料、“硬”网络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学校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让学生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创造条件。

2.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学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都相对较高的特殊社会群体,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道德素质,这里所谓的道德素质,就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3.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部分省市虽然进行了新课改,但是教学上还是有陈旧的观念,老师刻板的枯燥的教学,课前毫无实质性的点名,学生平时无须上课,考试前仅用几天时间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仍是按照成绩的高低等问题,仍是现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也不是校方给与过多自由,缺少纪律约束,而往往是因为学生应得的自由和人权受到的限制,故而试图通过网络游戏宣泄某种不满和压抑感。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内容、形式要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而不要忽略任何一部分人,像以往的球类比赛、知识竞赛等,其实这样一个系统在各个学校都是存在的,只不过面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忽略一部分弱势群体,而我们所说的恰恰是需要一个更为特殊的系统来面对少部分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的人。

5.转变心理教育内容

目前,学校心理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患。但当把心理教育的重点转向全体学生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不是很合适了,参与网络游戏是表象,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才是实质。现实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寻找心理寄托,就容易出问题。所以这时期的心理教育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自我减压的方法以及人际交往训练。这种训练最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压力。

參考文献:

[1]陈党. 我国网络游戏青少年保护政策的变迁[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1):50-55.

[2]崔凯,刘德寰,张翕. 青少年网络游戏涉入影响因素研究[J]. 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02):60-71.

[3]代征,张东,唐雪.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价值观引导上的两难困境[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2):65-68.

[4]张燕贞,喻承甫,张卫.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7):1058-1061.

[5]夏晓彤,牛溪溪.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网络游戏成瘾应对策略[J]. 江苏教育,2018(56):37-39.

作者简介:

于振飞,出生年月:1993年10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安徽省宿州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与应用心理.

猜你喜欢

网络游戏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停止侵害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的适用
网络游戏的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冰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综合案列分析
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危害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