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

2019-10-30吴梦迪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

吴梦迪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企业融资逐渐呈现透明化,使得企业办事效率得到显著性提高。与此同时,减少了相关企业内办事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而有效的避免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知名企业来说在企业融资方面依然有融资难的现状时常发生。本文依据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着重探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有在各部门,各领域互相协调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尴尬的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局面,不仅仅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来解决其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更需要企业在当前的形势下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重新规划发展方向,进而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市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情况是我国部分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连同社会各界着手解决的一个难题。分析互联网金融优势与当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境遇,或许可以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互联网金融融资途径,才能使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向外寻求资金的时候,一般第一选项多数都是向银行借款为主。多数情况下银行在向外借款之前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会重点调查相关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资不抵债时偿还能力等等因素作为综合评判的标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银行获取的相关信息不够完整,所以银行为了调查而增加的成本多数情况下都会算在企业应缴纳高额的贷款利率里。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会高于知名型企业。贷款利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是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降低了企业财务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此一来恶性循环的结果直接导致企业倒闭破产。中小企业与知名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总成本要高于后者[1]。虽然中小企业的单笔贷款额度较小,但银行一样会投入与大企业贷款时一样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审核相关的企业资料,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估风险体系进而实时监督贷款之后的企业财务状况。

(二)、道德风险不可控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小的原因导致不规范的发展情况时有出现[2]。相关监察管理部门的治理风险也随之提高。在较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内,由于企业自身发展平台受限;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未能及时合理应用到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诸多情况都是银行在调查相关企业背景时需要全方位综合考量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贷款时高风险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资金有限,所以不能满足银行提出足够抵押贷款的条件,从而失去相应的担保条件,企业无法从银行中融到更多的资金。

二、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

(一)、促使融资双方信息对称

在传统融资模式中,中小企业未能对金融机构有着充分的了解;金融组织或个人投资者没有高操作水准从而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频频出现。与传统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融资发布信息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中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介,可以将资金方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中小企业的其它相关资料,都能在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中详细的展现出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资金信息来源,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详细的发展状况和 财务报表。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在當前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背景下[3],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适当满足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合理需求。同时银行也会根据互联网金融平台所获取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买卖信息等诸多关键性因素使得银行能够进一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有效缓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互联网融金融平台的搭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例如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资料准备过程中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会相应的减少,进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并减少因人为原因导致的失误,降低中小企业资金方面的投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云计算处理系统可以精确地分析中小企业相关的信息。在数据资源分析技术的协助下,银行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形式不仅仅避免了实际交易过程中冗杂的办事流程,在相当大的基础上也降低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资格的线上审核,短时间内回馈给贷款方银行方面的官方消息。如果审核通过,会快速的为贷款企业匹配到位资金,使得整个申贷流程有效简化。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降低不代表银行方面审核标准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带来了利好的局面,为其稳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三)、为中小企业贷款定制专属性融资方式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经营需求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融资方面的需求也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满足不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进而可以实现个性化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专属的定制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与企业,财政局,税务局等各办事务处实现有效的实时联网,这样就可以及时的获取与企业相关的一切信息,通过量身定做的方式,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更加便捷、精准的评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还款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申贷资格可以进行有效的筛查,从而建立完善的贷款预警机制。

三、 互联网金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控体系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系统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行为偏好、消费习惯、诚信记录进行信息采集。建立科学的信用审核体系可以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就是信息共享。将银行现金周转情况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客户信息相对接,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数据库。这样既解决了资金融通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又通过信息的集成建立了属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数据库。这样就方便银行或者放款方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得出合理科学的评判结果,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 、扩大电商营销规模解决融资难现状

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获得融资后,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自身的网上交易记录可以在银行信用评判时提供合理的依据,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时审核的通过率。传统实体产业可以考虑搭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而将整个业务合理的整合起来搬到线下,这样既可以得到基础客户的关注度,也可以顺便推动整体销售额度的提升。

(三)、 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拓展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型企业在融资借贷的过程中,可以将民间借贷也视为一种应急的合理的贷款方式。其方式是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覆盖范围较广的特征,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是众筹的形式来进行贷款。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降低了双方资金融通的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互联网金融平台使得资金融通的贷款方和借款方的双方信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有目的性为双方选择最为适合的贷款利率,从而达到降低融资交易过程中资金消耗量的目的。

(四) 、创新民间借贷新形式, 拓宽融资渠道

民间借贷是一种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方式的一种贷款模式。虽然民间贷款的流程简便,但是在日后的还款中由于高额的利息会给借贷的中小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存在。如果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与放款方的匹配程度。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然而,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逐渐的凸显出来,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银行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进而出台合理的融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中小型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中小型企业的存在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可持续稳定繁荣局面的根本。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帮助中小型企业逐渐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有效的缓和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尴尬的局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而降低在竞争中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互联网金融融资途径,才能使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贺世强.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7(7):129—130,138.

[2]彭子晗.论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J].经贸实践,2016(23):1.

[3]樊迪,杨欢,陈刚.互联网+"时代审计方法改革与发展探讨[J].现代营销,2017(9):1.

猜你喜欢

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压力及策略
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化解途径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