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如何看“国学热”

2019-10-30王维平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批判性传统文化

王维平

摘 要:就今天所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国学热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随着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学热又热起来,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从央视走进课堂,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但这种现象如果作为传统文化回归可以看成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则无疑是阻碍或局限未成年的心智发展。

关键词:国学热;批判性;传统文化

一.所谓“国学”及其局限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这一串的解释确实有点看不下去。

简单从“国学”这个词的词源来看,如果要谈学,现代意义上自然指的是“学科”或“科学”,后者的范围更大,前面加上一个国家概念的“国”,无形中限制了科学的范围,这跟科学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本质相矛盾,很少有只属于某个国家的“科学”,这样的规律可能也无法称为科学。如果用“国”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官方肯定的“崇高”意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正统学科,那问题就更大,这是现代文明的大敌。用国家代表的政治力量来确定一种思想的占有地位,这本身就代表着愚昧和不可取。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不会设立“国学”。综合来看,根本不存在“国学”这样的学科或科学。不仅如此,“国学”这样的词汇,会让不明就里的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神圣感”,“学”之前加一个“国”字似乎就增加了真理性,这对于长期国家主义缺乏理性的中华民族来说,非但不利于祛魅,更助于愚昧的滋长和思考的萎缩。具体表现在面子文化,忠孝愚民政策等。

首先关于面子,为什么要搞面子文化?让你们人与人之间相比,所谓人比人,气死人。让人与人形成对立,成为散沙。则便于统治者管理。人能管理羊群、牛群,为什么?因为牛不知道联合起来对付人。如果牛联合起来对付人。那人就只能逃跑了。但是人是聪明的动物,知道组织,那么只有让人群形成散沙,才便于统治。怎么让人群形成散沙?就是面子。人与人充满竞争对立,自然就很难聚集了。比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的肯定是少数的人,但只要人与人一对比,别人能过去为什么你不能过去,那就不是桥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就是深受残害的现实。

再次关于忠孝,忠孝仁义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核心。之所以推崇这种文化,是为了让人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忠是对国家,可是怎么才算是对国家忠,当外国人侵略中国,破坏家园的时候,人民起来保护,可以称为爱国。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忠,我认为应该忠于公平,中国文化最大的缺失在于忠的定义。我们有忠孝仁义礼智信,但独缺乏公平。概览各朝代,下级对上级要尽忠。不管上级是否贤明的,下级皆要服从,尽忠。三国里刘备的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诸葛亮却不能当皇帝,甚至在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也只能辅佐他。我们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个皇帝是因为比演讲,比施政能力,比民意获得当选的。而孝呢?孝是一种家庭关系。在中国就是这样牢固的家庭关系。小孩贫穷不能上学看病,一定只能怪父母无能。没有人去思考制度的原因,社会的不公。

二.关于所谓“国学热”的解释

因为“国学”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被证伪,“国学热”这个词也就很很难说有意义。从现象上描述容易些,很多人越来越重视儒家经典或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从孩子的教育开始读传统蒙学读物,成人亦有读经的自愿团体,并且这样的现象这些年似乎日见增多,这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毫无疑问,这说明当前的精神供给无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群,都无法完全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这促使一部分人会想祖先处寻找答案。

其次,这是一种传统的延续。社会在演化,虽经文革的革命性破坏,传统文化经历了人为的加速消亡过程,但难以更改演化规律。传统文化中“读书”具有神圣地位,因为读书几乎是广大金字塔底层人通向顶层的唯一道路,顶层则拥有超越性的权力和魅力。经过一套控制性的文化教育,“经书”被套上了神秘的外衣,具有无与伦比的魔力,民族心理上把它们或多或少都看作“神圣的”“博大精深的”,加上现代社会古文教育并不很扎实,“难懂”似乎就代表了“博大精深”,人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要么怀有敌意,要么心怀敬畏。

最后,还有一些官方有意识的推动。虽然执政党是以反传统起家,但为了延续合法性的需要,传统在某些时候也会被推出来当做旗帜挥舞几下,如这些年的祭孔大典之类的,这有助于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共同认同感。但这种行为的结果如何值得思考,形式上的学古和尊古是否能够解放民族的大脑增加民族的活力或者多样性呢?

三、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今天的国学热.

批判性思维作为评判高素质的标准之一。何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要求,自我监控,自我修正的思维方式。它不受感性因素诱惑或摆布,也无关偏见,它考量的是我们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它有利于帮助我们发现人们在形成结论时的常见错误,帮助我们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当人们在社会上经验各种现象的时候,他们能保持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清醒的头脑.批判性思维的重大意义还体现在如常学习生活中,包括学校教育,各种培训机构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做法,否则就很难迎合新时代信息社会的需求。所以,批判性思维应该纳入到学生日常培养的内容之中。目前很多市场上也存在大批国学培训班,学生家长讨论纷纷,孩子们身着传统服装,仿效古人的读书模样,学习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一方面选择了让孩子们在国学班学习,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在顾虑自己的孩子模仿大人“世故”似得礼仪能否顺应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否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面对种种的不确定,我们必要深入分析《弟子规》等国学产品背后蕴藏的系列价值系统问题。对于家长对孩子的内心渴望,基本可以归纳为对国学经典的一种基本态度,从这种态度中也映射出人们对国学的学习持保留态度。国学与民族之本,国家精神相连,在网络娱乐盛行的今天,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信仰的确存在危机,当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目前正前所未有的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的国家在研究我国的敦煌学,我国的《山海经》,我们确实需要建立起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和时代社会发展并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信仰,不是回头来泛泛得读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教条文字,正如医生治病,不能对症下药,就算是吃不出人命来,但对人终是无益的。

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符合当今新时代下大数据信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期盼。对于当下的吹起的学习“国学”、“传统文化”之风,反映了人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国学的一种自我反思,也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一种积极回应。当然,我们也要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真正的把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任务去承担起来,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趋势,不断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批判性思维》武宏志著,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人民日报

[3]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三联书店出版杜.2009.6

[4] 杨春时.国学思潮批判[J].东南学术2010.(2)

[5] 俞兆平.国学思潮是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J]东南学术.2010.(2)

[6] 劉梦溪.论“国学”应该缓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

猜你喜欢

批判性传统文化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