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何以可能

2019-10-30罗丹

大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政府工作报告社会治理

【摘 要】 在日常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似乎以学者为代表的理论研究界和以政府为代表的实践界并没有就究竟什么是社会治理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学术界有关社会治理文献的分析,分别探讨二者的社会治理观点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对社会治理的认识的确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权威来源、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治理内容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不只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全新的改革理念的升华[1]。面对社会治理这样一个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核心议题,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在日常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到政府和学者对于对社会治理的观点似乎并不是在一个基础上。基于社会治理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统一认识的必要性,从概念上对社会治理进行梳理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分析对象为2013年至2017年的国务院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以每篇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社会治理的表述段落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分别提取段落中的关键词汇。接着,采用符号编码法,即统计关键词汇的出现频次。最后,综合上述结果得出结论。

对文献的分析。首先考虑期刊的权威性重要性,确定《社会》、《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四大期刊为文献的来源期刊。第二步,以“社会治理”为关键词分别期刊网站上筛选得典型文献32篇。接着,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社会治理概念观。

三、政府的社会治理内容观

(一)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治理的内容

统观2013年至2017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取社会治理关键词汇28个。它们是: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法律援助、信访工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普法教育、社会治安、调解工作、防灾减灾救灾、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務、慈善事业、妇女儿童老人权益保护、基层群众自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安全、城乡社区建设、城乡社区治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层政务公开、食品药品安全、行政复议、养老设施建设、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文明执法、社区矫正、国家网络安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出现频次为5的是: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法律援助、信访工作。

出现频次为4的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普法教育、社会治安。

出现频次为3的是: 调解工作、防灾减灾救灾、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妇女儿童老人权益保护。

出现频次为2的是:基层群众自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出现频次为1的是:基层政务公开、食品药品安全、城乡社区建设、城乡社区治理、行政复议、养老设施建设、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文明执法、社区矫正、国家网络安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四、学术界的社会治理概念内涵

(一)社会治理的主体。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二者合作[2]。龚维斌[3]指出社会治理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多元主体。周红云[4]认同社会治理的主体强调多元,政府和公民社会都是一方治理主体,且二者平等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窦玉沛[5]也认同社会治理是多元参与的过程,其主体应当包括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

(二)社会治理的内容。包雅钧认为,中国国内的社会治理。其主要内容是社会民生方面的。姜晓萍(认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既包括发展社会事业,即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社会组织培育、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责任的培育与养成。周红云认为,社会治理首先强调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与自治,同时也不排斥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洪大用[6]强调了民生保障、互联网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社会治理的方式。包雅钧认为,进行社会治理,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合作,尤其强调党委与政府的主导责任,发挥社会协同参与。姜晓萍认为,治理的方式是合作与协商,要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江必新、李沫认为社会治理的方式是合作共治,且在这个合作共治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地位趋于平等,权利获得平等保障,行为同等受到规则约束并接受监督。龚维斌[7]将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总结为加强法制保障、发挥现代科技作用、发展精细化专业化社会治理、精准和专业地舆论引导。

五、两种社会治理内涵比较

下面具体从社会的治理主体、社会治理的方式、社会治理的内容三个方面来阐释。

社会治理主体方面。学术界强调多元主体,认为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而在政府层面,则坚持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的党政主导。当然这二者并不矛盾,但它们的侧重面是不同的。政府同样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参与,但首先是要坚持党政主导;学者们也认可党政主导,但是在党政主导之下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即重心必将向社会倾斜,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将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社会治理方式方面。从学者的角度来讲,社会治理方式强调公民参与协商,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比如一些参与式方法,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手法。而从实践维度的政府角度来讲,则强调从制度的顶层设计、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动,通过发号施令实施政策来作为。

社会治理内容方面的差异是本文着重关注的差异。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梳理出实践层面的社会治理内容共26项,最主要的内容有8项: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妇女儿童老人权益保护、公共法律服务、信访工作、调解工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但在学术界,虽然学者对社会治理内容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说法不一,但仍然能从已有的研究中将社会治理的共性内容提炼概括为社会自治、社会组织培育、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风险治理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公共安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治理。将两个维度的社会治理内容做一个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异。一方面是,一些政府实践层面的社会治理内容并不在学界认同的社会治理内容范围之内,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法律援助、信访工作、调解工作、安全生产、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动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内容,学者没有在社会治理有关的文献中提及过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术界关注的社会自治等内容又不被政府层面所强调。

六、总结与讨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社会治理。如何才能做好社会治理?这既需要学术界推进对社会治理的研究,同时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从以上讨论来看,从社会治理的主体、权威来源、方式、到社会治理内容,在这些方面学术界与政府二者之间还有诸多分歧,如此社会治理何以可能?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术界继续投入社会治理研究,发展有关社会治理的共识,这就涉及到分科的问题。虽然在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之下,每个社会学科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是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议题,要深入研究社会治理需要综合的学科视角,这就呼唤社会科学界跨学科的合作。同时,社会治理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只有厘清社会治理归根结底要从哪些方面、哪些具体事务上展开,才有利于政府社会治理行动的顺利开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注 释】

[1] 周洪云,2015,《社会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 俞可平,1999,《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3] 龚维斌,2014,《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周洪云,2015,《社会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5] 窦玉沛,2014,《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新华文摘》第14期。

[6] 洪大用,2017,《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治理流动性》,《新华文摘》第22期.

[7] 龚维斌,2018,《新时代社会治理新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201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第1期。

[2] 俞可平,2016,《社会自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政策研究》第1期。

[3] 丁元竹,2014,《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内涵之变》,《西部大开发》第5期。

[4] 李培林,2014,《社会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第9期。

[5] 李强,2016,《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活力》,《新华文摘》第5期。

[6] 燕继荣,2017,《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理论解释》,《新华文摘》第24期。

[7] 肖文涛,2018,《社会治理创新:面临讨战与政策选择》,《新华文摘》第3期。

[8] 刘旺洪,2012,《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法治化》,《新華文摘》第3期。

[9] 张虎祥,仇立平,2017,《中国社会治理的转型及其三大逻辑》,《新华文摘》第4期。

作者简介:罗丹(1993—),女,汉族,籍贯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性别与家庭。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法政府工作报告社会治理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