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如歌

2019-10-28郑永为

音乐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歌舞团流行歌曲沈阳

近日,很多沈阳歌舞团的老同事纷纷回到沈阳,其中有退休多年的老艺术家,有在其他省市安享晚年的老演员,也有旅居国外的歌舞界元老。他们从各地飞过来,原来为的是庆祝沈阳歌舞团建团五十周年。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几多感慨,回忆他们在舞台上的青春年华,其实也是回望沈阳歌舞团的流金岁月。

沈阳歌舞团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并在新时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创作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也培育出一批知名的作曲家、舞蹈家、歌唱家。新时期伊始,沈阳歌舞团的舞蹈队伍即推出了民族舞剧《小刀会》(上海歌舞团原创),由于其主要角色定位精准,人物塑造与舞台呈现非常成功,曾在辽艺剧场连续演出一百多场,场场爆满,屡获赞誉。其后,沈阳歌舞团还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和《丝路花雨》(甘肃省歌舞剧院原创),使舞蹈队伍获得了很好的锻炼。1980年,参加全国首届舞蹈比赛的《木兰出征》,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转体360度,在舞蹈技巧上尝试了具有突破性的难度。而集体舞《砬子山大寨歌》《拉木歌》(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原创)和《战马嘶鸣》(总政歌舞团原创)的男子舞蹈队个个身手不凡,6个男演员集体空中转体两周后落地纹丝不动,无论协调性还是准确性都令人惊叹。此外,舞蹈队还排演了《啊!红旗》《龙舟情》《草原灯光》等很多作品,直至原创的《月牙五更》将舞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月牙五更》标志着那批艺术家的金秋时节。业务副团长李绍栋不仅经营有道,而且对舞蹈创作也有深度的体悟;才思敏捷的编舞苏杰灵感频闪,很多构思令人耳目一新;作曲家陶承志正值壯年,连在厨房炒菜都想着主题和音乐。还有,资深舞蹈艺术家门文元的鼎力支持,冯嫦荣、于宝坤的奇思妙想,而刘兴久、江宏向、陈俐、关韬、张伟、卞辉等一批舞蹈演员,也在舞台上留下了最完美的身影。此外,马太萱、周皓、刘宝禄等几位歌唱演员虽然藏身幕后,但她们的歌声却久久地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沈阳歌舞团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歌唱家。如今享誉歌坛的那英曾尝试3次才考进沈阳歌舞团,而且进团后很长时间是在合唱队伴唱,由此可见当时沈阳歌舞团的实力。改革开放初期,轻音乐会是极其流行的舞台形式,这一方面需要有号召力的独唱演员,反之也助推他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城市明星。沈阳歌舞团的演唱阵容时称“裴秦马张”,裴晓云、秦月香、马太萱、张晓梅后面还有周皓、许明、刘宝禄等年轻的新秀。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裴晓云和秦月香形象端庄、台风稳健、民声功力深厚;而马太萱、张晓梅羽翼渐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领风骚;周皓等相对年轻,他们于80年代末趋于成熟。马太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颇具传奇色彩,她本是陪跳芭蕾舞的妹妹报考沈阳歌舞团。因为那时没有录音机,马太萱就为马太瑶伴唱,结果当场被双双录取。刚到歌舞团的日子,马太萱刻苦练功,展露出过人的天赋。尤其经过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的舞台磨砺,她对演唱和舞台加深了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澈隽秀、自然明丽、典雅细腻的演唱风格。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八十年代新一辈”青年歌曲征集活动,马太萱的《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一炮打响,入选了最终的30首获奖歌曲名单。同年的长春音乐周,马太萱的这首成名曲现场反响也极为热烈。次年,她又受邀随中央电视台到上海、厦门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南国歌迷的热烈欢迎。198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CCTV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简称:青歌赛),由于不让使用麦克,民族唱法普遍排后,马太萱获得第15名。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彭丽媛独占鳌头,第2名是巴尔古丽,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排名第3,马太萱以《请到森林来找我》位列第7名。1985年和1987年,马太萱两次参加了春节文艺晚会的联唱,向全国展示了她韵味独具的歌喉。从80年代初的声名鹊起到90年代中叶移居海外,马太萱的演艺生涯表面顺风顺水,但实际上其演唱艺术既历经了由民族唱法的创作歌曲到流行歌曲的成功转换,也尝试了从通俗歌曲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异国情调的探索,因而形成了变化丰富又浑然一体的整体格调,而其《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请到森林来找我》《雪人》《海恋》《草原牧歌》等代表作品也都颇具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得以发展,境外的流行文化迅猛涌进国门,这在音乐领域的突出反映就是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热。在这个大潮中,张晓梅不仅是沈阳歌舞团的代表,在全国也冲到了流行的第一线。张晓梅1972年进入沈阳京剧院的学员队,并学了6年戏曲,先学老旦,后改青衣。1978年,她从京剧院借到沈阳歌舞团;1979年,她接触到了一盘邓丽君的录像带。当时她还只是18岁的女孩,那也是她第一次听到流行歌曲,“一听到邓丽君的演唱就傻了,原来还有那么美的声音,那么好听的歌曲,那歌词写得太漂亮了。”[1]当时电视尚未普及,舞台是流行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市场对外来文化空前期待,另一方面又无法引进原滋原味的演出。于是通过模仿和转译便成为了特有的手段,比如稍晚出道的成方圆,就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代表。学戏时,对流派的传承首先就是模仿的过程,这培养了张晓梅超强的模仿能力,她一个星期就学会了3首歌曲。当时根本没人明白流行歌曲,只有依靠录音学唱和配器,乐队也是据此组建调配,甚至以定音鼓替代架子鼓。最后合成的时候,歌舞团排练厅挤进了200多人,舞蹈队、乐队、歌队都到了现场。张晓梅演唱时离话筒特别近,连呼吸都能清晰分辨,模仿得非常细腻到位。《小马车》《小娃娃》《小小水仙花》,她唱的每一首歌都博得了热烈的鼓励。但这样的表演,在当时是大胆而富于开创性的,以致于虽然文化局首肯,但他们仍然不敢在沈阳公演。直到1979年,他们才决定去长春演出,那是座有3000多个座位的体育馆,他们连演了3场,获得空前火爆的回馈,这终于坚定了他们推向全国的信心。随即,团里组织了70多人的演出队伍,开启了远赴上海的南下之旅。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更是志在全国的表演团体的兵家必争之地,不仅上海本地艺术院团演出质量高,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和成方圆所在的东方歌舞团当时也在上海。但沈阳歌舞团的演出阵容强悍、演员朝气蓬勃、舞台清新前卫,尤其是张晓梅的演唱更是激情勃发。尤为重要的是沈阳歌舞团的艺术观念敢为人先,张晓梅手持麦克演唱是全国第一人,乐队配置架子鼓也是国内第一个,时尚的东北风最终彻底征服了上海的观众。据称其他3张演出票才能换他们1张票,购票的观众把售票处的栏杆都挤弯了。由此,沈阳歌舞团在上海打下了一片新天地,并前后3进上海演出,每次演出的场面都异常火爆,而张晓梅更是得到了上海歌迷的追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张晓梅的巅峰状态并不是很长,但却以其清新和大胆,在沈阳歌舞演出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沈阳歌舞团在上海演出时,周皓常常是出场的第一位歌手,她的演唱风格热情奔放,适合打响调动观众情绪的“头一炮”。后来,慢慢地她开始唱中场,再后来,她成了沈阳歌舞团压轴的台柱子。周皓年少参军成为文艺兵,后来复原来到沈阳歌舞团,受到秦月香和裴晓云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在80年代末挑起了独唱的大梁。1987年,她参加全国第三届“五洲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专业组通俗唱法优秀奖,并被聘为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1989年,周皓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流行歌曲优秀歌手选拔赛”上荣获“中国流行歌曲十大歌唱国手”称号,这也是她在专业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她的这次获奖经历,其中还有一段趣事。当时的“中国流行歌曲优秀歌手选拔赛”是在广州举行,入围选手要先在北京集合一起去广州。到了北京,周皓才知道要求创作歌曲,而她那时都是翻唱别人的歌。这时同事给她要来了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电话,她冒然打电话想要一首创作歌曲,没想到徐沛东竟然答应了,并提供了他新创作的歌曲《八面来风》。周皓是自费参赛,需要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这正好为其反复练习提供了时间。后来,她在赛场演唱《八面来风》时,发现徐沛东竟然端坐在评委席上,其他评委问徐沛东:“周皓是你的学生吗?”徐沛东也不吱声,最终周皓传奇般地入围前10名。从此,幸运就时常伴随着周皓,1991年和1992年她还两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舞台。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初排演《月牙五更》,正是由于轻音乐会的组台方式每况愈下,同时那也使沈阳歌舞团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舞剧《月牙五更》救了一支队伍,但救得了一时却未能救得了一世。如今的沈阳歌舞团依然活跃,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依然演绎着五更调,但却让人有脱胎换骨之感。就像一首老歌,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听到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沈阳歌舞团建团五十周年之际,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些难忘的歌……

注释:

[1]郑永为主编《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第3卷)第15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猜你喜欢

歌舞团流行歌曲沈阳
左手右手一起抓
最小和最大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架起流行歌曲与严肃音乐的桥梁
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