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路径探析

2019-10-25班兰美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开发路径心理资本高职学生

班兰美

【摘 要】本文论述开发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正确认识自我、强化成功体验、进行积极归因、培养积极情绪、制定明确目标、采取积极行动、培养积极人格、建构社会支持系统等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路径,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心态、希望素质和心理弹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资本  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30-03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心理弹性四个要素构成,是可以进行测量、投资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对心理资本进行投资和开发,可以改善个体的工作绩效,提高个体的竞争优势。本文探索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路径。

一、开发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行业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之一,就是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而心理弹性作为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体内部所具有的一种动态变化的心理品质,它受到个体的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特质的交互影响,由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共同作用来给个体抵御外界不良环境提供力量支持。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因此,从个体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开发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提高其心理弹性,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越挫越勇,坚韧不拔,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也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其心理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因此,呈现出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很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展,生源结构也呈现多元化。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部分高职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失败,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遭遇一定的心理困惑。表现出敏感、自卑、低自尊,容易悲观消极,对未来目标不清晰,缺乏生涯规划。因此,开发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心理弹性,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至未来的成长成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紧迫性

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互联网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让部分缺乏自律和不善于自我管理的学生变得更加懒散,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不利于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学业发展。因此,开发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既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路径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1.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水平上的具体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看法或主体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意识。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大学生对自我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明确自己的短板,就不会盲目乐观。因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地超越自我。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工作者可以让学生完成自画像,通过对自画像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认识自我。比如,让学生回答20个“我是谁”。此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从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等方面书写自己的情况,然后老师再进一步帮助其分析和认识自我。或者是通过“镜中我”的活动来认识自我,让学生询问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透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打分,看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缩小彼此的差距,最终达到理想自我的状态。同时也要肯定现实的自我,可以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悦纳自我。在老师眼中我最得意的是什么?在父母眼中我最骄傲的是什么?在朋友眼中我最值得信赖的是什么?激励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

2.强化成功体验,积极自我暗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成功会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更加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强化成功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最佳时刻”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用心感受成功时的情绪情感体验。然后询问学生“我是如何做到成功的?”从而引导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总结好的做法,在未来积极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成功。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当成功不断积累时,个体的自卑感就会下降,自信心油然而生。教师也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情境,感受成功体验。比如,在“高空抓杠”项目中,当学生通过团体协助和个人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成功抓住单杠,在半空中感受巅峰体验时,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高职学生的乐观心态,保持积极心理

1.进行积极归因,建立合理认知。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韦纳归因理论由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组成,涵盖影响个体成败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六种元素。该理论认为,归因影响到期望改变和情感反应,而归因的后果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归因训练是在归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从不良归因方式入手,通过一系列认知行为的方法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促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打破不良归因的恶性循环,建立对事件的合理归因,引导人们走向良性循环。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面临各种挑戰。如果一味地将问题归因于他人,归因于社会,归因于自己不好的运气,就会导致个体缺乏责任意识,也不利于其成长成才。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当前行为和情绪发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学会积极归因,强化自身努力程度,提高个人能力,进一步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塑造良好的行为。

2.培养积极情绪,增强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它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恩和爱等。Fredrickson 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如身体技能、健康)、智力资源(知识、心理理论、执行控制)、人际资源(友谊、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资源(心理恢复力、乐观、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每天给自己一分钟,关照自己内心的方式加强自我觉察力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写感恩日记的方式培养感恩意识,比如每天记录让自己感恩的三件小事,或者记录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满意、自豪的三件小事。学生通过观察周围具有幽默潜质和天赋的同学,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进而培养乐观的心态。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希望素质,点燃生命之光

1.制定明确目标,规划美好人生。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以目标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包括途径思维(认为个人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能动性思维(个人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主动性、坚持性动机)两个维度。由此可见,拥有目标是个体产生希望的基本前提。目标是否有价值,目标是否清晰明确,目标是否合理可行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希望的产生。因此,我们要指导高职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能力水平进行生涯规划,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监控和调整目标,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采取积极行动,享受过程的乐趣。理想再美好,目标再明确,如果不行动,理想最终将变成空想。而个体一旦长时间的生活在舒适区里,就会慢慢适应舒适区,而不愿意做出改变。部分高职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行动力、执行力都不够。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时常进行自我监测,看看自己是不是待在舒适区太久了,是不是需要做出一定改变了。鼓励学生积极行动,并学会享受行动过程中的乐趣,每一次进步要及时进行自我强化,给自己一个小小奖励或者一份小小礼物,肯定自己的付出,并继续坚持努力,直到最终实现目标。

(四)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使其坚韧不拔

1.培养积极人格,勇于面对挫折。人格是指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特有心理模式。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时期,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者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磨砺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砥砺前行的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压力管理,学会沟通协调,正确认识危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危机,迎接挑战,战胜挫折。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学生坚韧、健全、和谐人格的培养。

2.建构社会支持系统,敢于迎接挑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已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社会支持系统,他们通常会更加充满自信,自我评价更为积极,主观幸福感更高。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的亲子关系、温馨的班级团体、积极的同伴关系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爱和归属的需要,进而提高其心理弹性。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比如建立家校联合机制,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起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特殊日子向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爱,建立亲子沟通的桥梁。通过人际关系心理行为训练营,引导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宿舍关系,班级关系,增强班级归属感。此外,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情感的支持者、成长的陪伴者,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聆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走出困境,进而提高心理弹性。

【參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

[2]蔡丹,王凤娟,赵佳林.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及自我概念:一年跟踪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科学,2018(4)

[3]韦波,何昭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4]刘华才,饶懿.归因理论在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

[5]徐睿,翁海光.职业生涯理论和归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韧性的培养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6]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5)

[7]张曼.行政人员角色压力、素质希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8]程淑华,于童,李欣.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9]屈寒梅,周钰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5)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开发路径心理资本高职学生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现代化背景下壮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式开发路径研究
低碳经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