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

2019-10-25王智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0期
关键词: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王智慧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分为两部分,仁爱、诚信、正义属于社会治理方面,民本、和合、大同属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相应的治理是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简短的方式表达了建设布局和国家治理,是高校思政课的主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建设的总布局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把布局和治理理论提升出来,重点讲授,这需要总揽四门课的全局,进行系统设计。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内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阶段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正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勇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与此相适应,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做出了很大调整,如何驾驭新教材、讲好思政课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全面总揽四门思政必修课程,贯通四门课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游刃有余。

1 历史烛照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来就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这六方面又可分为两部分,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是关于社会治理的,两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民本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在处理君民关系时所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本意味着君为末,古代先贤早就有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常言,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说民本是出发点,那么和合则是过程。和合出于《国语》,“夏禹能单平水土 ,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安定和谐的相处与生活。“和”字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本身已经包含合,意思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合的本义是上下唇之合拢。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无论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是荀子的 “天地合而万物生……性伪合而天下治”都可以看出和合的精神。如果说和合是过程,则大同是目标。儒家经典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谓大同,就是指财产共有,没有等级差别和剥削压迫,和睦相处的社会景象。老子也设计一幅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蓝图。

要想达到民本、和合、大同的社会理想就需要相应的治理手段相配合,这个治理的理念就是仁爱、正义、诚信,三个治理理念贯穿于德治、法治、自治的治理方式中。德治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治国方式,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孔孟主张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育就是去开发人的善性,自明明德。荀子主张人性恶,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性起伪,使恶的本性隐藏起来,善德得到表现。无论人性善恶,他们都主张用道德去化育万民。儒家主张德治并不反对法治,只是主张德主刑辅,德治是主要的,法治是辅助的。这就要引礼入法,使德法融合,故中国传统德治中的仁爱、正义、诚信理念就渗透到法治之中。自治是中国的传统,自古以来就皇权不下县。进入郡县制时代以后,社会的权力体系可以比作金字塔,塔顶是皇帝,皇帝本人把持着权力,但是他不能凭一人之力管理这个国家,这就要大量任用官员。管理的层级越多效率则越低下,加上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财政供养官员的能力有限,这就是权力不下县的经济原因。事实上,尽管历代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结构变迁剧烈,但县级政权相当稳固。县以下的亭、里、村等都是靠道德和家法调整的农业社会,亭长、里正等都是有威望的乡绅等人担任的,不是朝廷的现任官员,不拿政府的俸禄,只接受政府的管理,协助政府完成赋税、徭役等工作。

2 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原来的人民需要主要是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便是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不是主要的,因为按照当时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政治不落后,能够满足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故没有把政治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政治尽管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民主形式不够,选举民主不够好,协商民主也亟待发展,法治也不健全。人民的参政议政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們的政治发展尚且不能满足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故新时代要发展民主政治,满足人民的当家做主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三方面组成,社会意识包括思想文化和由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是经济建设,社会意识的两方面即是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剩余的两方面即是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是这种满足的同时,经济竞争中弱者的养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问题凸显,这就是社会问题,也就是社会结构中的人口因素问题,或者说是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不解决,严重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新的时代要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和谐社会的需要。

新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还有环境问题。伴随经济发展,原来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出现了短缺、甚至危机,原来认为自然环境的无穷自净能力出现了瓶颈,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危机。人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物质、文化、政治生活方面基本的满足之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觉醒和提高,这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美丽需要。

与上述五个方面需要相关的是思想进步、道德发展、法治昌明方面的人民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而思想道德与法律方面属于社会的治理方面,要求公民进行现代修身,配合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3 课程主线

高校思政课需要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主线。革命年代的主线即是阶级斗争,是救亡图存,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和平建设时期的主线就是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面又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与此建设布局相对应的是国家治理,包括德治、法治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以最简短的方式表达了建设布局和国家治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表达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建设目标,经济要富强、政治要民主、文化要文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德治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达的正是法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简短的社会布局和国家治理的表达方式。通过德法合治,实现现代化,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单独从字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像没有社会主义的字眼,容易引人误解,这就要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在先,核心价值观在后,是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一种凝练就是一种省略,不夠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全面的,深入的价值观教育就要深挖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此四者包含丰富的社会主义元素与中国元素,更深刻、更全面,不易引人误解,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区别开来,把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外国的核心价值区别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主要的任务、最根本的事业。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就要重点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贯穿在四门思政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最直接、最具体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展开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则重点讲解自治、德治与法治,治理是配合建设布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讲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讲解社会主义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是现代化建设,而且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直指共产主义。

4 内容结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建设的总布局和国家治理两方面,这两方面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统一,是一体的。总布局如果没有国家治理的配合,断无成功的可能性,故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是总布局的保障,依托总布局,否则国家治理断无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有一个演化历程。邓小平时期就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实乃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布局。江泽民时期又提出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进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方面实际就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三方面,可以这样说,江泽民时期实际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胡锦涛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建设,期求社会主义的和谐,此乃一大进步,丰富了建设的布局,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建设单独列出,意义重大,为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立化铺平了道路。中共十八大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水到渠成,至此,社会主义建设的布局就完善了,剩下的任务是围绕总布局的治理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问题,邓小平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认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实质上是提出了德法结合的问题,为后人的探索铺平了道路。江泽民时期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十五大不久他又专门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治理理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尤其要全面推进法治。至此,社会主义的治理理论就明确提出,并日趋完善。

建设布局与国家治理是有机整体,二者的结合点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是不会带来治理理论的兴起的。据许耀桐教授研究,现代国家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三种类型:首先是统治型;然后是管制型,管制型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确立,科层制建立;第三是管理型,主张建立企业家政府,推崇市场机制,讲究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当代国家进入治理型阶段,面对的现实是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这种失灵的后果就是民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协同治理,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地位显赫,比如消费者协会、工会、妇联、慈善机构、民间环保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解决民生和环境问题是作用非常,公民个人在治理中不再被动,作用明显。

5 教学设计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把布局和治理理论提升出来,重点讲授,这需要总揽四门课的全局,进行系统设计。设计的思路就是对统编教材进行专题化改造,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首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主要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好像是个大杂烩,是拼盘,是拉郎配,实际上是关于国家治理的系统化理论教育。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观作用于人的行为就是人的自治,而自治是治理的重要方式,甚至是治理的终极目标。德治、法治都有一定的他治意味,道德是规则,法律更是规则,规则是外在的约束,尤其是法律规则带有国家强制性,外在性明显,道德也有一定强制性,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的无形强制力。自治则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自爱、自律,高度自由,人人期望。

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国近现代史实乃中国现代史,而现代史就是现代化史。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各具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而开始的外生型现代化,前八十年的现代化进展缓慢,时续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井冈山和陕甘宁边区取得较大进展,但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又分两个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三十年的现代化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进展缓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得瞩目成就。从横向来看,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划分为经济现代化史、政治现代化史、文化现代化史,社会现代化史和生态文明现代化史则要单薄得多。一部现代化史也是一部现代化的治理史,中国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相匹配。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这门课分三部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第一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社会意识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五者合在一起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与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致。此理论为总布局理论奠定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的布局和治理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史也是社会主义的布局与治理的展开的历史。

最后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这门课的中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则是五位一体总布局。故这门课要重点讲述总布局,教材只牵涉到一章的内容,教师要转化为五个专题,全面深入,系统阐发。与总布局相关的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包括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三大纲领实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布局,这个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立明.国语·郑语[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孔子等.礼记·礼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准确把握“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