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2019-10-25陆小波肖国栋肖章红钱后龙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栓术通率溶栓

陆小波,肖国栋,肖章红,钱后龙

脑梗死发病率高[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死亡风险也显著升高[2]。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单纯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介入治疗是借助影像学手段,将导丝、导管等送入病变部位,并对局部进行操作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和取栓组,各45例。溶栓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5~74岁,平均(67.29±7.3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5~15 h,平均时间为(8.91±2.47)h;45例患者均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症状,24例合并失语,1例合并意识障碍。取栓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80岁,平均(69.46±7.4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5~14 h,平均时间为(8.27±2.79)h;45例患者均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症状,26例合并失语,2例合并意识障碍。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和(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使用阿司匹林和或肝素等、颅内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出血性疾病者、因其他病因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或合并精神疾病者。入组前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溶栓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0 mg。取栓组采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术穿刺进入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动脉鞘置入。将微导管位置调整至血管病变部位的附近。DSA确认栓塞部位后,置入微导丝,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栓塞部位达栓塞远心端。沿微导管于栓塞处放置Solitaire支架,回撤微导管,Solitaire支架自然展开。后回撤支架于导管内,负压吸引下撤出支架及导管取血栓。2组术后24 h后均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后。

1.3.2 疗效评价 ①比较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血管完全通畅,缺血病灶恢复血液灌注;部分再通:血管部分通畅,缺血病灶50%以下恢复血液灌注;血管未通:血管无明显变化或血栓发生移动,缺血病灶的血液灌注未恢复[5]。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例数+部分再通例数)/总例数×100%。②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③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后卒中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比较

取栓组的完全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率均高于溶栓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取栓组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溶栓组比较,②P<0.05

组别溶栓组取栓组例数4545 NIHSS评分治疗前24.51±2.3924.48±2.54治疗后1周11.98±2.79①7.09±1.93①②

2.3 2组随访结果比较

溶栓组失访5例,取栓组失访3例。随访过程中,取栓组卒中复发率低于溶栓组(P<0.05);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随访结果比较[例(%)]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7]。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8,9]。脑梗死多与血管病变处血栓形成或外源性栓子脱落有关。因此,早期清除血栓、恢复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是挽救濒死的脑细胞、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

DSA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血栓情况,可通过随意转换角度来排除因大血管遮挡、血管弯曲等情况所导致的假阴性结果。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早期及时接受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10]。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提示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手段。取栓术直接将血栓取出,较溶栓更为彻底,能更好地恢复病变血管的血供,促进相应脑组织功能的恢复[11]。另外,取栓术是局部给药,减少了溶栓药全身给药的剂量,有利于减少全身给药导致的出血风险[12,13]。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及随访结果均优于溶栓组。值得注意的是,DSA神经介入取栓术为有创新操作,且患者血管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改变,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缓慢、轻柔,避免医源性的因素导致斑块脱落或血管壁损伤,导致出血或者新的梗死,加重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有效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显著提高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且可降低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风险。

猜你喜欢

栓术通率溶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术的护理分析
大腔导管吸栓术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导管取栓术与吸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新疗法:脑动脉“取栓”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