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及启示

2019-10-24蔡芙蓉王茂祥唐芹芹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匠文献精神

李 群 蔡芙蓉 王茂祥 唐芹芹

(1.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9;3.复旦大学 东方管理研究院,上海 200433)

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众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背景和不同领域提出了工匠精神发展的内涵和思路,例如从科研人员视角、职业教育视角、思想理论教育视角等视角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在西方,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回溯,二是案例研究,三是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及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然而以上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显示:文献范围狭窄且数量有限,对工匠精神的综述视角较为单一,导致工匠精神研究的全貌和热点不能被系统、客观地展现。尤为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图谱对工匠精神研究演进和热点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尚未见报道。由此,本文将2008—2017年中国知网(CNKI)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文献作为数据源,使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5.1.R6并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深入挖掘和详细归纳工匠精神研究的内容和作者/机构分布,根据共现图谱多角度分析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为工匠精神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用主题=工匠精神(精确匹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08—2017年,检索日期是2017年8月20日,期刊来源为全部期刊,共检索得到3541篇有效文献记录。其过程如下:首先选取每一年中被引次数最多的前50篇引文,构建当年的共现网络;然后将各年的网络进行合成,合成后的网络共计含有3541篇引文。

1.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顾名思义就是用图形的形式来呈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及其发展规律,它是从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是用来分析和可视共被引网络的Java程序、通用方法。它基于信息科学中“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和“知识基础”(intellecture base)间的时间对偶(time-variant duality)概念,实现了两个互补的试图:聚焦试图和时区试图。

共词词频分析(co-word frequency analysis)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频次的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并有可能发现研究热点的转移趋势。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社会网络作为一种收集和分析群体中人际间联系模式的诊断方法,强调每个行动者都与其他行动者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将其应用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核心——边缘分析、中心性和中介性等概念,找寻出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作者或者关键词。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

首先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2008—2017年间国内学者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但是各年份数量差距很大,有的年份几乎没有文献,而最近两年文献的数量却增长飞快。本文收集的3541篇文献的年度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8—2017年发文量

如图1所示,在这10年中,从2008年到2013年的研究文献数量非常少,有的年份文献几乎为零,说明国内学者基本不关注工匠精神的研究,2014年开始,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5年首次突破100篇,尤其是2016年以来,关于工匠精神的论文数量突破1000篇,截至2017年8月20日,文献数量已经达到1977篇。由此可见,近三年来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以10倍的速度爆发式增长,这说明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2.2 核心作者分析

研究发现,近10年来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3541篇文献,其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包括陈姝宇、陈莉、于昊、沈建忠、杨生文、李小鲁、延平、李翼南、汪中求、刘志彪、武志军。其中,对工匠精神研究贡献较大前3位作者是陈莉(8)、陈姝宇(7)、于昊(6),有2个3人研究合作团队:陈姝宇、杨生文和靳静,延平、梁剑和仲实在2016年以来合作较多。工匠精神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未来必将出现更多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研究开始出现日益紧密的交流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匠精神的研究发展迅速,逐渐完善,未来几年发文量还将有较大提升。

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定律可知,某一领域中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应满足如下公式:

(1)

式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根据此公式,可得到工匠精神相关研究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

(2)

根据公式计算可得,在参与研究工匠精神的391位作者中,发文数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260位,这260位作者共发文681篇,占总发文数量的19.23%。限于篇幅,本文整理了发文量在前26名作者,见表1。

2.3 发文地区/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工匠精神研究文献的来源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2008—2017年国内工匠精神研究文献来源机构共现图谱(见图2)。通过图谱分析发现,国内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CNKI收录文献3篇以上)有34个,其中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衡水科技工程学院等被收录的文献数量较多,可见这些研究机构为国内工匠精神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多是2016—2017年间发表的研究成果,较为稳定,并且2017年研究成果较多,表明工匠精神自2016年以来成为国内学者持续关注的热点。

表1 参与文献数量在4篇以上作者

图2 2008—2017年工匠精神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3 工匠精神研究热点与演化的可视化分析

3.1 基于关键词的热点主题分布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够很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共现频率越高,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反映主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故经常被用于发掘学科研究热点。本文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图4),并将关键词频次高于30的词汇整理成表(见表2),同时生成中国工匠精神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见表3)。

表2 频次不低于30的“年份—关键词”

在图3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强度。一个关键词的网络颜色表示的是该网络中共现关系第一次发生的年份。蓝色的网络要比绿色的网络早,黄色的网络要比绿色的网络晚。首次共现关系越晚,颜色越趋于暖色调。

表3 2008—2017年中国工匠精神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

从图3中网络节点及连线颜色可以看出上述研究热点的时间从早到晚分别是绿色系中国制造、制造强国、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深黄色系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等关键词,最后是红色系的政府工作报告、产品质量、结构性改革等节点。为了提高网络的可读性,通过寻径网络法(PFNET)对网络连线进行剪裁,得到图4。

图3 国内工匠精神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 寻径网络法剪裁后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中Citespace用紫色圈重点标注了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以及制造强国等,具有紫色外圈的关键词代表其具有高中心性,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说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越重要,具有转折或者促进学科突破发展的桥梁作用。

3.2 研究热点主题及背景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制造强国四个主题在国内工匠精神研究中被讨论较多。这四个主题作为核心主题,是工匠精神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包含多层次的下级研究方向,并且各自有着丰富的意义内涵,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3.2.1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共现网络如图5所示。工匠精神的词频数为850,排序第一,与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等相关关键词共现。从网络图谱相关共现关键词可以看出,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双重需要。现有文献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内涵及培养两个维度进行。

图5 工匠精神共现网络

(1)工匠精神的内涵

由于工匠精神还没有具有共性的定义,因此研究工匠精神的学者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工匠精神(artisan spirit),且运用敬业奉献、工作执着、专业能力、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等来描述工匠精神。也有专家从不同维度讨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并居于核心地位,应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主要有:①5个维度,包括哲学、文化、制度、社会、价值五个方面;②4个维度,从设计、质量、技艺、品质等方面理解;③2个维度,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基本素养;④1个维度,认为工匠精神即职业态度。总体而言,人们当前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较为庸俗和浅显,缺乏理论拓展和理性升华。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要求,关系到中国智造及其产品质量,将融为一个民族成员的优良品质,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通过分析比较以上学者的描述和专家观点,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查国硕等的观点,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在具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和制造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2个维度,其中职业能力包括潜心研发、专注学问、独具匠心、技艺精湛等,职业态度包括严谨敬业、踏实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

(2)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是影响因素分析。工匠精神受到传统观念、政策、制度、文化、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同时,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①传统观念。“君子不器”,轻视劳力者、崇尚劳心者等传统观念错误地引导全民争当大学生,职业教育地位不独立。②制度环境。李宏伟等认为现存制度,如技术技能人员薪酬制度不合理、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缺乏对工匠技艺传承的保护等消极因素阻碍工匠精神的培育。③文化环境。中国古代虽有崇尚工匠精神的墨家文化,但是受到现代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失传现象较为严重。④教育环境。院校缺失劳动教育,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的思想泛滥;职业教育缺乏内生基因,动力不足;职业教育是一元主体的办学模式,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达不到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实岗位的需求;职业教育自身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工匠精神较陌生;教学设备和技术落后,跟不上实际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

二是培育路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培育路径多集中于职业教育培训,并从内、外两部分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外部路径主要有:①转变传统观念,营造有利于技能技术人才成长的氛围,改革薪酬体系;②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培育;④改革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中纳入学历文凭、技术技能职业资格,进行统一评价。内部路径主要有:①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课堂改革角度,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去;②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视角,推广现代学徒制、借鉴德国经验、完善校企合作,建立与职业并行的终生教育体系,才能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③从校园文化视角,营造具有工匠精神氛围的文化、环保文化以及服务文化等;④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打好基础,养成工匠与工匠精神的主战场是企业。

简而言之,许多学者都在强调改革职业教育,借鉴德日工匠培育方法等,却忽略了工匠的培养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工匠需要长时间、单调、重复地磨练技术,耐得住寂寞。由于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即使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定力不足的学徒也难以成长为优秀的工匠。

3.2.2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的共现网络如图6所示。政府工作报告的词频数为428,排序第二,与制造业强国、经济发展、李克强、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竞争、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精神理念、工人队伍等相关关键词共现。从共现图谱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提到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国内工匠精神研究兴起的重要政策背景,前文已表述,在此不做赘述。

3.2.3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共现网络如图7所示。中国制造的词频数为337,排序第三,与智能制造、企业家精神、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制造强国、服务供给、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等相关关键词共现。从网络图谱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中国制造的研究紧跟现实经济热点,广泛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智造2025”、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等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当前,欧美日等机械制造先进国家占据着世界制造业技术的制高点,总体上较为落后的中国制造业急需通过创新来实现升级。首先,推动制造业创新在认识层面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正确的认知,应遵循效率原则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二是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的特点是广大民众,包括企业家面对市场的创新。菲尔普斯提出,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其次,推动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政府方面:①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释放经济发展制度红利;②有效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所在;③推动金融业改革,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持。再者,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创新能力:①企业需要动态监测市场环境,主动改变技术学习战略,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期重塑生产价值链等行为;②岳中刚副教授通过对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发现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此结论支撑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研发机构的战略。

图6 政府工作报告共现网络

3.2.4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的共现网络如图8所示。制造强国的词频数为167,排序第四,与智能制造、产品质量、政府工作报告、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技术工人等相关关键词共现。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标志,“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工业4.0、机器人换人等诸多概念和建设规划围绕制造强国展开。但是无论制造技术怎样向前发展,产品生产加工的许多关键零件、关键结构、关键工序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取代,仍然需要人的操作。尤其是一些处于制造业一线、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专注于自己工作的工匠,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创新的意识,为“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指明了方向。由此表明: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它有助于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进而提升中国制造的行业形象和整体水平。中联重科创始人詹纯新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由大变强,呼唤极致工匠精神的回归。”付向核表示制造强国的建设重点是技术创新和匠艺精进,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耐心和意志,还需要资源、科技和文化共同支撑。工匠精神和智能制造的结合是实现中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

图7 中国制造共现网络

图8 制造强国共现网络图

3.3 各时期的热点演化分析

在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重点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研究分析中,研究前沿代表了相关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因此可以利用克林伯格提出的突变检测算法,从题目、摘要、检索词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提取出突变专业术语(burst terms)来确定其研究前沿。然后,根据年度关键词的变化总结研究重点的变化。如表4所示,将节点选为“Keyword”,得到5个突变词,基于单个词的词频增长率变化更有可能涉及领域局部热点的变化。然后通过Citespace5.1.R6软件的时区视图(time zone views)功能将2008年到2017年的关键词最先出现的时间定位在相应的年度区域内,从而构成工匠精神时区视图。如图9所示,横坐标为时间轴,每个节点对应特定的关键词,且节点规模的大小与其所对应的字号大小、出现频次正相关。

表4 具有突发性的关键词列表

图9 工匠精神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从图9中可见,2008年前,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较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环境恶化,我国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工匠精神开始进入管理者和学者的视野。从2010年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始出现在少数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表述中,但到2012年也仅有4篇文献。

2013年,工匠精神由于突然受到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推崇,相关文章小幅增长至9篇。如表4关键词突发性检测表,其代表如“锤子科技”罗永浩、魅族手机的工匠精神品牌等,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品质的追求,倒逼手机制造商将工匠精神作为品牌形象广为宣传;2014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持续增长;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向挤压”挑战以及新科技革命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强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研究表明:制造业强国离不开一线工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至此,以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其典型观点如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提出的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等。

鉴于此,2016年“工匠精神”顺理成章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升战略高度,将工匠精神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为顺应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开始调整,众多学者把职业院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众多促进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措施。然而,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尊重工匠的文化,中国社会一直缺乏工匠精神。于是,国内大多研究工匠精神的学者把目光投向高端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学习两国高端制造业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然而,除了教育和制度因素外,社会文化因素才是工匠精神在德日两国形成和存在的深层原因。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中国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如鼓励竞争的物质文化、女性消费“挑剔”的行为文化、企业“守纪律”的管理文化、制假必罚的体制文化和重视工人技师的价值文化等。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结论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制造强国集中出现在2013—2016年,并且一直持续到2017年,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并且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代表了工匠精神研究的三个主体和主要方向。工匠精神研究的主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各种新理论、新概念及新技术纷纷融入其中,因此研究者应随时关注其最新热点和发展趋势,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研究方法,使其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意义,研究方向更加具体化及多元化。

4.2 研究展望

本文初步研究了工匠精神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了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发现国内工匠精神研究缺乏权威的学术群体和领军人物,而系统解读、评论和研究权威人物的学术思想是了解工匠精神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学科理论体系、培养和孕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另外,文章使用的CNKI数据库资源不能充分展示其知识网络,随着工匠精神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未来研究尝试使用CSSCI数据库资源将会进一步完善工匠精神的知识图谱。

比较国内外工匠精神研究主题来看,国外工匠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回溯、案例研究以及创客运动等新增长点。国内工匠精神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构建研究,工匠精神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基本理论研究,技能型人才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提升研究,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政策与措施研究等5个方面。不难发现,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有很大不同:国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较冷,但是研究方法较合理,多是从整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呈现出“两多两少”状况,大众性研究多,针对性研究少,宏观论述性多,操作对策性少,且可供借鉴的有关工匠精神的成功案例,以及发掘和引进国外工匠精神研究的相关资料比较少见,以后这方面研究应得到补充。因此,动态监测工匠精神领域知识结构的分化,面向国内实践需求及时调整研究主题,有助于破解国内工匠精神研究缺乏整体性、针对性、全球性视野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其对提升“三型”劳动者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重视,特别是提升他们精业、敬业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劳动者工匠精神的研究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证分析,尤其对处于制造业一线的劳动者大军——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如何界定和测量其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哪些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其工匠精神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开发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匠精神测评工具,指导制造业企业通过完善人力资源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通过落实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壮大“三型”劳动者队伍,尤其是引导年轻工人加入,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工匠文献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