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迪亚诺小说的寻找主题研究

2019-10-23庞蓉石晓玥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帕特里克身份认同

庞蓉 石晓玥

摘要:法国“新寓言”派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创作延续了西方文学“寻找”这一经典主题的传统,以他人以及自我构成了寻找的对象,并指向“占领时期”下对人物的身份认同。他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虚构化了历史,造成了人物的虚无感,并为寻找创造了可能。其笔下的人物总是在复杂的地理空间中行走,并与遗失做着艰难的抗争,这既是作家自我经历的映射,又寄托着对人生问题的感悟,是人的存在与否这一哲学探索的文学化表现。

关键词: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寻找主题;身份认同;寓言化叙事

西方文学中,“寻找”这一经典主题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20世纪以前,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寻找”主题关注的是人以外的事物。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作品所寻找的对象是个人荣耀与财富,如《奥德赛》。进入中世纪后,西方社会在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下,开始追求真理和信仰,后又发展为对人生之路的探寻。19世纪至20世纪,面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日益暴露,作家笔下的追寻对象已经发展成为理想的社会。20世纪以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浪潮的席卷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的中心地位走向失落,反映在文学创作主题上,作者往往带着颓废的调子去寻找在现代文明中逐渐遗失的自我。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因素就是寻找,他延续了西方文学的这一经典主题的传统,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寻找自我延伸为关于人生存在与否意义的探讨。研究莫迪亚诺作品的寻找主题,对于深入了解和把握西方文学这一传统主题在当今时代下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一、寻找主题的对象分析

莫迪亚诺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情节弱化、场景模糊化和人物身份遗失上,“他的小说里,没有人可以逃脱记忆的魅力,面对遗忘,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1),而最常见的方式就寻找,其对象包括他人与自我。

(一)寻找他人

在莫迪亚诺笔下,出走与寻找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对人物身份的找寻总以其迷失为前提。小说《环城大道》写的是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我”在17岁时被父亲抛弃,从此生活无依无靠,十年后猛然下定决心去寻找父亲。为了探明父亲的真实身份,“我”隐姓埋名打入走私集团内部,在准备逃往比利时时,“我们”被父亲的朋友出卖,最终被警察逮捕。父亲的缺失成为寻找的内在动因,除《环城大道》外,还有《夜半撞车》以及《缓刑》都通过表明父亲的不在场来渗透对父亲的找寻。莫迪亚诺还把寻找的对象指向陌生人,“我”不断根据自己不确切的记忆来寻找开车撞“我”的陌生女子雅克琳娜·博塞尔让,这构成了《夜半撞车》的主要线索,“我”接受救治后,在索里耶尔先生的要求下出院,于是便开始了找寻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又穿插了“我”对女友埃莱娜·纳瓦西纳的回忆,寻找对象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带有多重色彩。

(二)寻找自我

莫迪亚诺总把自己的主人公设定在两难的生存境地,无法自白的往日生活和不断逃离压抑的生命状态几乎成为这些无所依托的人物的共同特征,不论是抛弃儿子的犹太父亲(《环城大道》)、具有双重身份的法国青年(《夜巡》)、无国籍且做着贩卖妇女勾当而被处死的犹太小子(《星形广场》)还是患有失忆症的私人侦探(《暗店街》),都是如此。“莫狄阿诺小说的主旋律,就是人物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寻找不到人生的支撑点和栖息地”(2)。《青春咖啡馆》中的主人公露姬从小生活在父亲缺失、母亲忙碌的家庭环境中,为了摆脱过去追寻幸福,她在女友的诱惑下堕落,在文学中寻找依托,在婚姻里绝望,最终逃离家庭,来到孔岱咖啡馆。孔岱咖啡馆是一群漂泊不定、无所事事青年的聚集地,被称为“中立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游荡者,他们游走在生活的边缘,企图在同龄人当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小说出现了四个叙述者,他们在追寻露姬的同时,展现的是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这样,实现了寻找他人与寻找自我的融合。

二、寻找主题的艺术表现

法国“新寓言”派作家“在创作倾向上却不约而同,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就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贯注一定的哲理与寓言,甚至有时是从某种哲理与寓意出发而建构出自已的作品”(3),莫迪亚诺作为其中一员,其小说中充满丰富的寓意,并以第一人称叙述与碎片化方式完成叙事。

(一)“寻找”中的寓意暗示

莫迪亚诺的小说往往借用一些特殊意象,如“乙醚”“海滩人”以及“黑夜”营造出阴暗沉郁的基调。《夜半撞车》中,“我”在乙醚气味之下处于一种睡眠状态,即“前意识”,“这是留在意识近旁的心理活动,即那些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感觉、情感等心理因素”(4),它往往以回忆的方式呈现出来。“乙醚”气味使“我”不断发现陌生女子的线索,又将“我”带回到童年生活的记忆,向前追忆的过程中,“我”记起了撞伤自己的陌生女子,又在根据记忆的找寻中探索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乙醚”指的是主人公当下困惑混乱的生存状态。《暗店街》中的“海滩人”理论也是这种寓意的体现。“海滩人”构成了莫迪亚诺作品的人物群像,其特征是在被边缘化中不断找寻着自我身份认同,这其实隐含了现代化生存背景下对人的生存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莫迪亚诺一方面运用间接暗示的手法,另一方面又直接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其实现方式就是将故事发生时间设定在夜间。作家利用城市特有的夜景来指涉幽暗:夜色笼罩的岛屿、雾气朦胧的码头、窗帘遮挡的地下餐馆……这些带有夜晚特征的物象模糊了小说确切的情节和人物,在加重小說人物迷茫感、失落感的同时,又暗示了小说寻找的无果。莫迪亚诺的笔触冷静沉着,但很少给读者冰冷的感受,主要因为他“通过树立‘暗的反向主题,试图冲淡‘暗的绝对性”(5),在描写夜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温情的因素,比如探戈的音乐曲调以及代表救赎的“南方十字架”等。

“新寓言”派作家把揭示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作为表现对象,善于从主观感受出发来表现主题,其代表作家莫迪亚诺不依靠离奇、夸张的意向取胜,他在追忆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意象渗透对人生的思考,并通过侦探写作、碎片化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寻找”下的叙事技巧

莫迪亚诺的作品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展开叙述,将“我”的回忆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而有些作品中出现了多个叙述者,构成了复调叙事。《青春咖啡馆》中除了“我”之外,还有私家侦探盖世里、露姬本人和露姬的情人罗兰共同拼凑起了露姬这一完整人物形象。通过不同叙述者的观察,不仅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全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使视角流动起来,呈现出人物“寻找”与回忆的动态动作。

“留白”是莫迪亚诺小说带给读者的第一主观感受。所谓“留白”,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小说中段落与段落时常留有空白,一是作品中出现侦探小说写作的技巧,如以备忘录、号码簿以及照片等作为寻找的线索。“留白”造成了小说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它打破了传统的逻辑性叙事,而体现出非逻辑化的特征。在莫迪亚诺的叙事中几乎找不到完整而具体的情节,其文本是分散、拼凑片段的组合,前后之间并无过多的关联。而弥补这种断裂感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内心体验或记忆追寻,同时用不确定的人物姓名和地址来填补故事空缺,所以莫迪亚诺的小说可以说是利用人证和物证所重构的过去。

莫迪亚诺一方面努力串连起小说的前后情节,另一方面又利用时间跳跃的技巧将其化整为碎。叙事时间包括时序、时限和叙述频率三部分内容,其中时序关系被分为逆时序和非时序两种状态,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线性叙述时间。逆时序“尽管线索错综复杂,时间顺序前后颠倒,但仍然可能重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6)。莫迪亚诺小说的情节连续性虽然不强,但其叙述是回环往复的,作者常常利用闪回来打破时间的顺序行进,站在现在的時间点回忆童年,随后又跳回到当下,其间的时间间隔达数十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或故事人物往往走出故事,以旁观者的视野冷眼审视过往,对人的存在问题做出拷问。这种时间上的重置在扰乱情节的同时也达到了模糊故事和人物的效果,推动故事人物不断进行寻找。

三、寻找主题的意义探究

莫迪亚诺借着“寻找”抛出“我是谁”,“我在何处”,“我的未来怎样”的问题之后,并没有把解决问题作为目的,他的小说在尝试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揭示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

(一)寻找与记忆

莫迪亚诺“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7)。他作为出生在“二战”之后的一代人,对“二战”的集体记忆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虚构和补充,因而,他的寻找也不只是追求还原历史事实,更是为了确认在这段特殊时期下的人,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境遇。

作家本人有一半血统来自犹太民族,对二战时期犹太人悲惨遭遇的恐惧使他在5岁时成为了天主教徒,双重身份的事实带给作家对于自我身份归属的困扰,此外,他的犹太父亲在二战时从事走私生意,不可公开的身份带给作家心灵上的阴影。因而,作笔下的犹太人好坏参半,有的是叛徒、走私犯、逃亡者等“非英雄”,他们更多展现的是人性恶的一面。其丑化人物的目的在于以反英雄的方式揭露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光环下卑污的法国社会。有的犹太人试图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结局往往走向失败,这其实暗示了人类群体的困境——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对历史的抗拒;对法国人来说,他们质疑国家存在的意义;对全体人类来说,又是人在后现代社会中无力和矛盾心态的体现。

莫迪亚诺把一个文学家的记忆当作历史的载体,通过主观印象,模糊了历史与想象的界限,对二者进行重组。他一反传统作家只注重以历史大事件或英雄人物展开故事的惯常手法,将关注点集中于社会边缘人群,以这些人的困顿惶惑和微不足道来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尤其是战争的残酷无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记忆追寻又是寻找对历史的解构。

(二)寻找与空间

作家笔下的故事总是围绕巴黎这个城市发生,一些街道和地名在不同小说中频繁出现,在他这里,空间不只是背景,更是主角。“空间自身既是一种生产,通过各种范围的社会过程以及人类的干涉而塑造;同时又是一种力量,反过来,影响、引导和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方式。”(8)不同作家笔下的空间描写带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地理空间其实是作家精神空间的代言人,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作家对于时代以及人物的认知与感悟。

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巴黎这一地理空间“一类是以某一个区为中心,搜寻附近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小旅馆,车库,咖啡馆,电影院,警察局等等;另一类则穿越巴黎,描写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的步行之旅。”(9)简单来说,就是封闭性的地理空间和开放性的地理空间,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互相转换成为莫迪亚诺小说空间构造的特定模式。在封闭式空间,如家、咖啡馆和剧院等,故事人物寻找的是外界的关注,他们需要在充满安全感的地方寻找依靠和寄托。而在开放式空间中,街区与街区之间的交错所呈现出的立体的巴黎又使他们迷失。因此,空间在莫迪亚诺的笔下,实际是人类心理,尤其是面对被时代逐渐吞噬自我的无措的写照。

空间的存在带给人物各种相遇和寻找的可能,但是纵横交错的街道营造出的空间想象感又成为接受他人的阻碍,这是现代社会的困境。莫迪亚诺的寻找在空间中进行,同时也使空间在以记忆方式的寻找中带上了时间性的色彩,此时,空间就成为时间的一部分,囊括了更广泛的意义。

(三)寻找与迷失

莫迪亚诺的写作总以逃离而引发的寻找为基础,字里行间渗透着人物的失落感,二十多部小说中,除少数几部小说的结局光明外,其余都走向了迷失或未知。《星形广场》中什勒米洛维奇被处死,《暗店街》中居伊打破一个个虚构的假象最终还是遗失了自我,《朵拉·布鲁德》中布鲁德一家在纳粹军营中惨死……莫迪亚诺小说的寻找不是要获取结果,而是发现寻找的过程以及人的存在意义。作者借寻找过程的美好与结局悲惨的冲突表现自己的生命意识。他在小说中多次提到“海滩人”以及“暗物质”等概念,把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强调人追求自我存在的精神导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存在主义者达到了契合。但存在主义者对人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疑问,并没有进一步找到答案,而莫迪亚诺巧妙避开了这个问题。相较于前者,莫迪亚诺重视的是发现人存在的事实,尤其是以人不断“行走”的方式来肯定人的存在。在莫迪亚诺看来,人生的未来就像是复杂的巴黎街景无法看清,而过往是生命的见证,要想与记忆和遗忘相对抗,就要回到过去,找回记忆,来确认自我。他笔下人物的迷失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生关注点的转移,他们寻找的目的是摆脱迷失状态下的人生困惑,并发现寻找过程本身的意义。

寻找主题构成了莫迪亚诺的人生探索之书,他以独特的方式把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二战下法国人无根的命运如实展现出来。寻找,意味着对处于漂泊不定感下的人的方向的指明,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立场和认知。与其说莫迪亚诺是一个追寻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思考者,他在人类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内在精神特质来确认人存在的事实。莫迪亚诺借“占领时期”的背景,不是为了谴责战争的残忍,而是表明对在一个不安定年代下,人生的任何可能都会发生的认识。作家意识到过往对人的塑形作用,所以他的作品总贯穿着不断寻找的动作,但又清醒地知道人无法改变既成事实,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最终都走向迷失。莫迪亚诺在虚构的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通过追寻发现了人本身,并持续对生命的拷問,将后现代主义文学寻找主题的向内转完成得更彻底。

注释:

杨冬.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身份遗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1-21.

[法]莫狄阿诺.星形广场[M].李玉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

柳鸣九.色彩缤纷的睿智——“新寓言”派作家图尔尼埃及其短篇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98(01):148.

王克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述评[J].理论月刊,1986(02):52-55.

翁冰莹,冯寿农.试论莫迪亚诺《暗店街》的文学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5(02):128.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

李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行走在巴黎的文学“巨人”[J].法语学习,2015(03):55.

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

黄晓敏.时间与空间的徘徊——莫迪亚诺笔下的巴黎[J].书城,2015(03):98.

参考文献:

[1]杨冬.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身份遗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1-21.

[2]姜海佳,张新木.莫迪亚诺笔下的生存困境与记忆艺术[J].当代外国文学,2015(01):121-129.

[3][美]蒂莫西·H.谢尔曼.来自记忆的翻译:后现代语境下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J].史国强译.当代外国文学,2015(02):199-206.

[4]周婷.小说中的电影:莫迪亚诺笔下的镜头书写[J].法国研究,2016(02):85—91.

[5][法]玛丽莲·艾克.唯写作最真实——莫迪亚诺访谈录[J].郑立敏译.当代外国文学,2015(01):166-169.

猜你喜欢

帕特里克身份认同
遇见奥兹(节选)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粉红色的小企鹅
谁完成了帕特里克的作业
投 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