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案大师

2019-10-23

苏州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苏州师傅大师

阿 董

华永根

阿董真名叫董嘉荣,餐饮行业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阿董,有时称阿董师傅,其实他曾是得月楼菜馆副总经理。现任得月楼菜馆顾问。资深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烹饪评委。苏帮菜“非遗”传承人。苏帮菜十大宗师之一。阿董师傅从事的烹饪技艺是“白案”,俗称点心师傅,行业里又称“桌台师傅”。

阿董师傅中等身材,微胖体态。圆圆脸上一对小眼睛总是不停闪着光芒,说起话来总眯缝着小眼睛,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总给人一种亲切感。他不爱抽烟,只爱“杯中之物”。有时多喝两杯,眼睛越加小了,但说话条理很清楚。他对人和蔼,处事练达,从未与行业中的人争吵,或有什么矛盾。在他身上总是充满着快乐的阳光。

在餐饮江湖上阿董还有一个雅号,叫“木忽隆”,这是苏州人常用的“压脚语”,在苏州俗语中有一句“木忽隆咚”,其最后一个字“咚”与“董”吴语中同音。因而人们叫“木忽隆”即指姓董的人。前几年阿董师傅退休了,但还留在得月楼作技术指导,把控菜肴质量关。他曾“中风”,身体不如以前,行走不灵活,显得有些摇摇摆摆的样子。这“木忽隆”称谓倒也叫得贴切。故而餐饮行业叫他“木忽隆”的人很多。但在正规场合还是叫他阿董师傅或称董大师。

董大师是七十年初返苏的“知青”。回城后被安排在商业系统的烹饪培训班学艺。毕业后曾一度留校。随后进入当时的“苏州菜馆”师从朱阿兴师傅,得月楼开业时董嘉荣与其师傅朱阿兴一同进入得月楼,从事面点工作。在得月楼他一干就四十多年。他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餐饮事业。

不要看阿董人长得厚壮,手指粗大,却是心灵手巧的白案大师,其手上功夫可与“绣娘”试比高下。他在朱阿兴师傅多年悉心指导下,技艺大进,加上他自己刻苦钻研,融汇贯通中点、西点、茶点、糕点等方面的技艺,攀登上白案技艺高峰。他对中式点心中的“四块面团”,即:粉面团、呆面团、发面团、油面团,尤其得心应手。能制作近300种点心面食。他平时走街串巷,把苏州城里街巷小吃给改良后用来服务大众。在他的手上制作出的传统品种有船点、加虾烧麦、蟹粉汤包、枣泥拉糕、鱼味春卷、四喜蒸饺、藕粉饺、尹府面、眉毛油酥等等。经典的有鸡汤泡泡小馄饨、五彩豆腐花、糟拌面、鸡鸭血汤、油酥饼等等,不胜枚举,而且他出品的不论面点还是小吃,件件精美可口。难能可贵的是,根据节令变化,在馅心口味上随即变化。他的作品总是像唱戏的人一样“有腔有调”,让人欢喜。远的不说,就拿他做的净素菜包来说:包子皮子是发面,要发到“恰到好处”,把握分寸,馅心用青菜、木耳、香干等切细用菜油调开均匀,加入秘制调料。包子一样大小,褶子条纹清楚,包子顶端开口俗称“鲫鱼嘴”。蒸熟上笼的菜包子顶端微微露出碧绿菜馅心,四周流淌着金黄的素油。香气扑鼻,惹人喜爱。吃一口舒心爽口,咸鲜中夹着丝丝甜味。那几年要吃上董大师制作的净素菜包,那可得去得月楼排队。

说起阿董师傅的白案技艺,真正“绝活”在制作苏式船点上。他跟随朱阿兴师傅多年。在那里学到制作船点的“真传秘笈”,在日积月累的学艺过程中,他把传统技艺手法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时代艺术审美要求,融合在自己的船点作品中。一次市政府在得月楼菜馆设宴招待友好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的政要。董大师的一盒苏式船点技惊四座、力压群芳。盆中用粉面制作的红菱、鲜藕、荸荠、茨菰等水八仙如同真果一样。中间配上小鸡、白鹅、玉兔,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外宾们纷纷赞叹苏州菜点的技艺高超,佩服水乡的饮食文化。说道:这不仅仅是食品,而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

1992年,阿董师傅代表中国烹饪队,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烹饪大赛,喜获金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苏州的餐饮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他多次去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获奖无数。随之而来的荣誉、桂冠众多,然而阿董师傅仍不忘初心,一直坚持在得月楼生产第一线,他常告诫自己:“我的岗位就在做点心的桌台边。”

阿董不仅自己技艺高超,他还注重把技术传授于下一代。他门下徒弟众多,都感受到师傅对他们的帮助及热爱。一次有一个徒弟去省里参加烹饪大赛,作品是苏州传统八宝饭,那徒儿主动上门见董大师要求相助。董师傅毫不保留把自己制作八宝饭的方法教给他。那日他的徒儿做好一盒八宝饭请董师傅品鉴。董大师品完,说此八宝饭口味、造型都好,只是满满一大堆似乎太粗俗了点。他建议把此大碗八宝饭,改成用小酒盅扣成十朵花形。小八宝饭放大盒四周,中间用苏州传统花带结顶,制作成一组凤穿牡丹。

那位细心的徒弟听得认真、记得清楚,果然按此方法做的八宝饭与以前大不一样,光彩夺目,惹人喜爱,在省烹饪大赛上一举荣获金奖。

前阵子,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内中第二期心传那集,集中了以得月楼阿董为核心的五代点心师徒共同出境的场面,表现了苏州糕点、船点等制作过程。又以传授技艺为主线,叙述阿董师徒之间的情感故事。有一镜头是阿董端坐在太师椅上眯缝小眼睛看着弟子制作面点,并告诫弟子们做点心要手到心到,很有几分“拳教师”的味道,此场景使人难忘。

阿董师傅的经历告诉人们:做点心的人靠的是手上功夫,说得文气点是手艺。高超的手艺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耐得住寂寞的重复劳动,勤思考创新,注重个人的素质、品德修养。在从艺的道路上没有花架子可摆,你纵有千斤万力,都得化成“绕指柔”。

其实阿董就是一位有手艺的人。

得月传人

薛亦然

苏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嘉荣大师坐那儿,朴实,少语,神闲,气定,浑身上下透着一个字——重。稳重,厚重,凝重。

如果他坐在人堆里,大家不会注意到他,他似乎没有什么亮点。没有妙语夺席,也不气宇轩昂。倒是他的两位高徒比较显眼,对谈论的话题都有很快的反应,目光敏捷,捕捉话题就像捕捉灶台上的火候。

苏州烹饪界盟主华永根先生说起前辈朱阿兴一鸣惊人的高超技艺,最是冷盘《枇杷园》惊艳业界:把拙政园里的著名景点枇杷园巧妙移植到宴席上,一树一石,尽得其妙,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园里的花街铺地都惟妙惟肖。这是烹饪史上的突破,过去的冷盘食雕都限于花木鸟禽,朱阿兴把一组园林建筑搬上冷盘,真可谓巧夺天工。

于是董大师的眼里放出光亮来,朱阿兴是他的师傅啊。我捕捉到这种令人倾心的光亮,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燃烧,却又温润无比。遥想朱阿兴制作完成那惊世之作的时候,他们师徒俩交融的目光也应该是这样的。

而当年董大师在新加坡参加第八届国际(亚太地区)烹饪沙龙大奖赛,以金鱼酥等一组点心为中国苏州赢得团体银奖的时候,眼睛里也是闪着这样的光亮吧?创造的激情让大师手随心走,深厚的功夫在小小的点心上喷射光华,新加坡的吃客们连呼大开眼界。

董大师坐那儿,稳重里透着厚重的底气,这种气韵也在他身边的两位高徒身上发散着。忽然想起他们师徒间的逸事。听说他们之间有一个传统,做生活的时候背要直,不允许徒弟躬背,哪个徒弟躬背的话,背心是要挨打的。因为做白案的人总是低着头做,最容易养成躬背的习惯。于是从朱阿兴开始就立下这个规矩,不许躬背。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作业姿势的问题,说得文气点,这是“善养吾浩然之气”啊。

烹饪乃是一门大术业,我等外行企图窥视内里门道自非易事,仅谈到面点的分类我就头大了:米面、水面、酥面、杂面……但我坚信,师徒间伟大的传承绝不仅仅是技艺,更有雄踞于术业之上的大道。那大道关乎艺事,也关乎为人——这是我在座间悄悄阅读董大师和他的高徒的第一感受。

我想,那是近似于光亮的传承,在日、月、星之间,在这个运行轨道里我是星,到了那个轨道中我就是日、月,如是循环往复,才成其为浩瀚星空。

《蟾宫折桂》是朱阿兴与董嘉荣的代表作,如果把蟾宫比作烹饪艺术的殿堂,那么他俩及其高徒们就是宫里的折桂之人。

得月楼是朱阿兴、董嘉荣和徒子徒孙们施展技艺的舞台,雅致、精美的苏州烹饪精神如同月魄之光照耀着这个舞台,也照耀着他们代复一代的传承。

原来,得月楼还有这一层意思。

苏式味觉

朱红梅

在饮食上,我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兼收并蓄型”,咸甜酸辣都不忌;不论重口味或是小清新,都还能应付得来。于是以为东西南北中,自己哪里都能去了。

其实不然,最近一趟出门,彻底颠覆了这种盲目的乐观和自我想象。

一路跟随采风团队,从银川出发,经中卫,再到固原。一开始,美味的羊肉,香浓的八宝茶和清甜的硒砂瓜让我的确乐不思蜀,可不知不觉中,事情悄悄在起变化,到了第五天,固原一碗据说很正宗的羊杂汤让我的味蕾开始产生抵触情绪,开始默念江南日常的一茶一饭。这远方,果然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在苏州的时候,镇江是我的家乡;离开了苏州,尤其是跑到了宁夏这样的远方,我开始对苏州萌生了乡愁。这乡愁是如此具体、直白,就体现在嘴巴和胃对于苏式菜肴的想念。人到中年,对于习惯的强大依赖开始露出端倪。时间赠予你的东西,不想要也甩不脱。这不知何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从牵扯你的舌苔、肠胃到控制你的大脑,居然如此轻而易举。

回到苏州的第二天,我就与一席消夏的苏帮菜快活相遇。被羊肉、八宝茶熏陶和蒙蔽的味觉很快就活了回来。从冷盘到羹汤,无一不美。一道醉蟹,更是让我惊为天人。作为一名不自觉的苏帮菜拥趸,一种得意和优越感油然而生,没道理,却很真实。

正是在这天的席间见到了董大师。作为中国资深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帮菜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董嘉荣师傅基本是属于“敏于行,讷于言”的人。谁都知道他点心绝活的厉害,但是坐在那里却锋芒尽敛,不多话,有问有答,不加多余的修饰。

2013年7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在苏州得月楼拍摄,花费5天时间,拍了“苏式点心的传承”。那次得月楼点心师傅“四代同堂”,齐齐出镜。87岁的朱阿兴是第一代点心师傅;63岁的董嘉荣是他的衣钵传人;51岁的吕杰民,1983年技工学校科班毕业后进得月楼,就拜在了董嘉荣门下;师徒三代人都有着“中国烹饪大师”头衔。当时20岁的“学徒阿苗”,又是吕杰民前两年收的弟子。算起来,她已经是“第四代门人”。

苏式点心的代际传承,也正是摄制组拍摄中抓到的一个“兴趣点”。苏帮菜历来传承有序,至今已有五代。朱阿兴师傅属于“第二代”,与最著名的“四根一家”(张祖根、屈群根、吴涌根、邵荣根和刘学家)同辈。接下来就轮到成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董嘉荣师傅这一代了。他们收徒,徒弟再收徒。这样的传承使得苏帮菜的保护和振兴成为可能。

2018年1月19日《吴江日报》上曾刊出一则题为“让吴江传统糕点焕发活力,仁昌掌门人拜师苏帮菜宗师”的消息,说的就是董嘉荣师傅正式收震泽镇仁昌食品厂、百年老字号仁昌顺“掌门人”陆小星为徒。

薪火相传,既承载着文化赓续的历史使命,也寄托着无数平常食客的朴素愿心。

点心小品

陶文瑜

将近黄昏了,青年的齐白石随着师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时候迎面走来三个人,师傅将齐白石拉到一边立停,待对方走近了,师傅就很谦和地含着笑脸点头。

他们是干什么的?齐白石问道,

师傅说,他们是木匠。

那我们不也是木匠吗?

不一样,我们就做家具,他们还雕花呢。

师傅的话久久地打动了齐白石,这一年,走在乡间小路上的齐白石内心里最灿烂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好木匠,一个能雕花的好木匠。

白案大师朱阿兴相当于就是能雕花的好木匠。

朱阿兴的代表作是“枇杷院”,应该是从拙政园得到的灵感,苏州船点融入苏州园林元素,是另辟蹊径的构想,大凡船点以花卉动物见长,“枇杷院”居然有亭台楼阁,肯定就是标新立异的创造了。

一般来说,我们这些早出晚归的凡夫俗子,差不多是泛泛而谈的做家具的木匠师傅,我们的从前,也不过是往事。因为“枇杷院”,说起朱阿兴,就是传说了。

一世白案生涯,朱阿兴收过不少弟子,这一些弟子,基本上是当下苏州饭店和点心店里独当一面的大师傅,他们向朱阿兴学习功夫,有的好几年,有的十来年,但董嘉荣自初出茅庐开始,随了朱阿兴大半辈子,三十多年吧,董嘉荣学会了朱阿兴的手上功夫,也领会了朱阿兴的心思和情怀,应该是朱阿兴的入室弟子了。

朱阿兴说,干我们这一行要多带一只眼睛,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是素材,看得多学得多放在肚皮里,不会问你要饭吃的,需要派用场时拿出来就是了。

朱阿兴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董嘉荣和他的师兄弟一起在制作枣泥。

枣泥拉糕是苏帮点心中的经典之作,而类似于过滤豆沙一样过滤枣泥,是大家眼中“吃苦头”的生活,也是白案最初的基本功。

先是把放在网筛里烧得沸烫的枣子去皮去核,然后用双手一遍遍持匀过滤,手上烫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情。枣泥制作好之后再加糖加油翻炒,不能粘,不能焦,直至颜色变深,再化水拌粉做糕。枣泥拉糕蒸熟之后,切成菱形,点缀瓜子松仁。

似乎还是过滤枣泥的小年轻,当枣泥拉糕出笼的时候,竟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现在不动手了,看他们做。董嘉荣说。

苏帮点心分水条、发酵、油酥、米粉四大类,而董嘉荣的徒弟拿手的传统点心就有七八十种。

“传承苏帮点心要静得下心,有目标有定性”,苏帮点心以小巧玲珑、四季有别、口味造型精细著称,像一只烧麦,要做出20到22个“褶”;一只船点“刺猬”,身上的每根刺都要笔挺逼真。传统苏帮点心学徒,要做三年帮三年。

这话是吕杰民说的,吕杰民是董嘉荣的徒弟,自踏上工作岗位起,跟随董嘉荣,也是三十多年了。

得月楼里的董大师

陶立

我对得月楼的印象几乎停留在三个地方,电影《小小得月楼》和过十岁生日那年,还有苏州人谈家常时随意提起。

电影我是听别人说起才去看的,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八十年代的片子倒也看得津津有味。十岁生日那天是在得月楼过的,具体情形记不清了,唯一记得很牢的是我带了个同学,坐在饭桌上的时候,菜好不好吃也忘记了,想想那个年纪也吃不出什么好坏,但开心总是记得住的啊。

至于苏州人谈家常时提起得月楼,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方面苏州人好吃,一方面苏州人好说,两者都是嘴上功夫,大概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吧所以苏州人说吃的时候总是头头是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的共同点是说起苏帮菜,想到的总是那么几家老店。

得月楼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一般来说遇见结婚、满月、贺寿庆生的时候,大部分苏州人会选择在得月楼办几桌酒水,这好像逐渐变成了苏州人的一种传统,没人会去细想为什么,只知道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一代又一代苏州人,都极青睐得月楼,因而关照得月楼的生意。

其实我对得月楼的这些印象,都是记忆里的一些碎片,电影、生日、闲谈这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显得有些散乱,总是没办法呈现一个完好的样子,直到后来遇见了董大师,这些散乱才慢慢有了一个清晰的面貌。

董大师全名叫董嘉荣,董大师不能说是沉默寡言,但风趣健谈也说不上,他说话很实在,做事也是这样,我清楚记得在谈起他的烹饪生涯时,董大师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写满了他的经历,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记到今天。一位厨师对厨艺大半辈子的默默奉献,就一笔一划手写在纸上,看着云淡风轻,实则是多么令人感慨啊。

董大师常常提起一些旧事,还有他的师傅,而他的徒弟们话题也围绕着董大师来展开,董大师在他师傅那里学到了本事,通过自己的修炼成了大师,然后收了徒弟,再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下去,师傅和徒弟这样的关系,好像通过了厨艺有了一番最好的模样了。

我问过董大师一个问题,我说在菜品上最令你骄傲的作品是什么?董大师没有回答我,似乎有些难以抉择。后来有人问,那么最最得意的徒弟是哪个?这次董大师回答得很爽快,说没有最得意,个个都得意,语气和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一样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因为孩子多就丢掉几个吧。

在自身成就这方面,董大师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其实董大师的厉害之处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在他的烹饪生涯中,得月楼的口碑越来越好,就此一点便可以得见厉害之处了。要满足这么多吃客挑剔的嘴巴,从柴米油盐到上菜品尝,几十年的光阴,当中的功夫是多么的深啊。

有董大师这样的高手坐镇,得月楼能够收获整个苏州城的吃客,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啊。

猜你喜欢

苏州师傅大师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大师剪我也剪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