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电影演好思政课育人大戏

2019-10-22邓会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微电影思政课

邓会敏

摘要:微电影实践教学形式从理论层面来讲,有助于思政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充分彰显学生的本质力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好载体。通过精心组织策划,按照恰当的路径进行,就能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学生的素质能力,丰富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微电影演好了思政课育人大戏。

关键词:思政课;微电影;课内实践教学

doi:10.16083/j .cnki. 16 71-15 80.2019.08.01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8-0071-05

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外实践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构成。校外实践教学绝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带部分学生代表外出到实践基地去参观、学习、交流,因经费、时间、安全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校外实践教学的受众面小,很难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覆盖。课内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过程在课下,实践成果展示在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内实践教学通过划分实践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完全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全覆盖。近年来,各高校在探索中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皖南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这门课程由40个理论学时和8个实践学时构成。对于怎样利用好这8个实践学时,我们先后尝试过PPT演讲、舞台剧、辩论赛、小品、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微电影等形式。微电影,又称微影、小型电影,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完整情节和较强观赏性的视频短片。微电影以其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就是网络上微电影的追捧主体。微电影因其微时长、微制作、微投入,极易被普通民众操作,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展示白我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也热衷于对微电影的尝试。综合看来,微电影是适合课内实践教学的好载体,更是实践教学的好模式,能取得实践教学的好效果,实践证明微电影演好了思政课育人大戏。

一、微电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好载体

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微电影实践形式,让“基础”课同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充分彰显学生的本质力量,微电影可以说是“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好载体。

(一)微电影实践教学让“基础”课同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都明确指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更好的生活,生活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只有立足于生活,教育才能得到丰沛的滋养,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才能凸显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教育同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体验式教学是促进“教育同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有效方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认为:体验教学是一个“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的体验循环过程。[1]在这个体验循环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自身体验感受进行学习的反馈与调整,知识体系在体验中转变为“感同身受”,进而形成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著名论著《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强调认识的建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所致,认识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2]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体验使知识的学习将不仅局限于认知、理性的范畴,也扩大至情感、思想、人格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实现了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更促进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这也正是体验教学的价值所在。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课,整个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伦理道德、法治思想等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展开,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该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决定了“基础”课必须在传承知识的同时,努力使学生对知识真懂真信真行,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基础”课是和学生最亲近、最有生活气息的一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课堂主阵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和行动中感道、爱业、释惑。 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指教师结合“基础”课教材体系和学生成长实际拟定微电影主题,由小组学生根据选定主题自编、自导、自演出微电影作品,并利用课内实践学时在课堂上展播、研讨、评价,在编、导、演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在观、感、评中进行朋辈教育以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让“基础”课教学同归学生生活,满足学生体验性认知获得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教师设定的多个主题给予学生进行社会、生活、成长情景体验的多个可能性,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创作、体验,最感兴趣的体验也将会带来最深的感悟;另一方面,微电影作品在班级的集中展播,让虽然只有一部作品的学生却获得了一场体验盛宴,因为是朋辈群体,同龄人的体验、感悟也往往会引起自己的思想、情感共鸣。通过微电影实践教学,让高高在上的理论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知识有了情感的温度、信仰的甜度。

(二)微电影实践教学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充分彰显

对象性活动是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对象性活动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的本质规定,通过对象性活动存在物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彰显。“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唤醒生命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用“对象性活动”刻画人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说明实践的基本内涵。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与物之间发生的一种典型的对象性活动。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存在于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天赋、才能等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实践)才能得以体现,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白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本质力量得以彰显,人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又会使主体去强化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黑格尔在讨论审美快感产生的原因时,所举的一个小事例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说,一个小孩子将一块小石子扔进水里,当看见水里溅起了浪花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为什么?这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稱物化)有关。他的本质力量本来是抽象的,不可直观的,现在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了那朵小小的浪花,便得以直观,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快感,于是他也觉得那浪花分外的美。黑格尔认为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微电影实践教学相对于思政课其他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微电影的创作需要经过编、导、演、摄、剪等工序才能完成,需要小组同学通力合作。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的本质力量都能得到充分体现。编剧同学的思想、情感会通过剧本展示出来,导演同学通过指导演员,摄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出来,演员同学通过投入、走心的表演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摄像、剪辑同学通过镜头拍摄、画面剪辑将自己的思想、技能、才华充分展示出来。这避免了PPT演讲、撰写实践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中可能出现的一人操刀,多人搭便车的情况。微电影作品在班级中进行流畅展播,将小组同学的思想、情感、才华充分展示出来,避免了舞台剧、小品、辩论赛等现场展示时受教室话筒、音响、讲台限制而无法最佳发挥的弊端带来的各种遗憾。微电影作品除了在班级展播还可以上传校园网、上传白媒体、上传视频网站,极大增加了受众面,当体现自己思想、情感、才华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观看、喜欢、认可,小组同学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彰显,他们不仅获得愉悦感、幸福感,而且会更加认同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二、微电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好路径

微电影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好的思政课实践载体,最终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取决于路径的设计。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路径设计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进行,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可控性。皖南医学院“基础”课微电影实践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自己的一套较完整的路径方案。

(一)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组织动员

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合适主题

进行微电影实践教学,教师是主导,这种主导性首先体现在教师对微电影主题的确定。主题是微电影所要展示的知识点、中心思想。确定主题是微电影实践教学的首要和关键一步,它决定着微电影作品的方向和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促进教材知识体系转化成学生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所以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主题应以教材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为“基础”课和学生的生活、社会的热点都密切相关,主题的确定还要密切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关心的问题确定合适的主题。据此,我们根据“基础”课章节内容凝练了一系列主题:

2.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实践作业

采用微电影实践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微电影创作的积极性。我们一般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布置实践作业。在布置实践作业之前往往会在课间给学生播放几部以前学生创作的优秀微电影。他们在观看后往往交口称赞,沉浸在惊奇和羡慕中。刚进人大学的新生对大学里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对一切感兴趣的事物都跃跃欲试。通过观看优秀作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创作微电影的积极性、主动性。

布置微电影实践作业时要明确几点要求:(1)全员参与,分组进行。笔者通常是按照学号10人一组进行分组的,这样给刚入学的新生提供更多一些的深入交流的机会。如果白行结组会导致他们按照宿舍结组,或者也会导致有的同学不知和谁结组,避免在结组时出现矛盾、问题。小组白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工作协调以及和老师的信息沟通。(2)遵守时间,按时进行。为保证作品质量,也防止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拖沓,到临交作业时应付差事,所以要明确告知学生作业流程。我们一般是第三周布置作业,当周各小组上报所选择的主题;第四周、第五周撰写剧本并提交老师,老师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建议打磨剧本,直到定稿;第六周至第八周各小组进行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并提交老师;第九周至第十周,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正,直到定稿。第十一周、十二周在课堂上进行展评。(3)告知标准,保质完成。我校微电影实踐作业实行百分制,占“基础”课期末成绩的30%。微电影作品的具体评分标准也提前告知学生,这样他们在创作时就有了较明确的指针。同时告知学生优秀的作品还可以继续参加微电影大赛或上传到校园网上展播,通过荣誉“诱惑”让学生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二)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自主创作+教师指导把关

1.确定拍摄主题,撰写电影剧本

好剧本是一部好电影的根基。小组确定主题后,按照时间安排要积极撰写电影剧本。因为是刚进人大一的新生,对微电影的创作还不是太了解,教师可在创建的组长群中将微电影剧本的格式要求及范本发在群中供大家参考。小组提交剧本后,教师对小组提交的剧本从思想内容、逻辑结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经过一次甚或多次“反馈——修改”后确定剧本。

2.进行电影拍摄,完成后期制作

剧本确定好后,就进入紧张的拍摄环节,拍摄过程中除了导演、演员、摄影的相互配合之外还涉及到道具的配备、场景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或克服。在拍摄过程中,组长也会把一些遇到的问题发在群里,教师要时常关注群里消息,鼓励群里学生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拍摄结束后就进入后期制作,这是最辛苦,也是技术性最强的工作。很多同学都没接触过微视频剪辑制作,会心生畏难情绪。教师会在群里推荐一些视频制作软件以及相关教学视频。制作好的电影作品提交后,教师从内容情节、拍摄剪辑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小组对作品进行一次或多次修改后定稿。

(三)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第三阶段:成果展评

最后两周的8个课时进行实践成果展评,这个环节一定要设计得很有仪式感、庄严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更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充满敬畏感和信念感。我校“基础”课在课堂进行微电影展播时设计了5个环节:首先是主持人报幕。每个大班在学期中就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择优选择两名主持人进行作品的报幕。其次是组长介绍。被报幕作品的组长走上讲台对本组的成员分工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付出较多的组员进行致谢,然后亲白点击开本组的微电影进行播放。再次是成绩评定。为确保评分的公平公正,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作为评分员,评分员根据评分规则为作品打分,但不能给本组作品打分。学生评出的平均分和教师评分各占50%,最后计算出作品成绩。再次是观影学生对每部影片可有感而发,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最后在微电影全部展示之后,由大班同学投票评出本大班最佳剧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最佳制作奖,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辛苦付出给予表扬。

(四)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第四阶段:成果推广

虽然微电影作品是为了“基础”课实践教学而创作的,但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终结,它还有继续延伸的巨大空间。首先可以从年级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在全校进行微电影作品大赛。其次将优秀的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上传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再次,推荐最优秀的作品去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微电影作品大赛。这样可以增强创作学生的荣誉感,也扩大了作品的受众面。

三、微电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好效果

为检验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效果,笔者2019年1月份在2018级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同收有效问卷393份。数据统计显示,微电影创作虽然让学生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详见表1、表2。

(一)微电影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主动学习的效果比外在强行灌输要有效得多。因为微电影主题是和“基础”课教材密切对应的,只有深刻领会了思想、道德、法治等理论知识,才能保证剧本不偏题、有深意。所以,领取微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任务的学生为了创作出精彩的微电影剧本不仅理论课堂教学中会认真听课,也会在课下为剧本需要积极查阅相关理论知识,主动和指导老师探讨理论问题,由以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微电影实践教学提高了“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电影主题是依托教材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实际、社会热点而设定的。小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微电影创作。在微电影创作中,小组学生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咀嚼吸收,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认识,并把这种思想、认识、情感融人微电影作品中。微电影创作过程也是小组同学所经历的一次精神洗礼,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教育。微电影创作完成后在班级中进行展播,对于观影学生而言是一次朋辈之间的相互教育。《梦醒时分》讲述的是一名医学生入学之后沉迷游戏,无心学业,但是凭着作弊也取得了不错的学业成绩,然而实习时却因一个误操作导致病人离世,白己悔不当初。幸好这只是一个梦,被梦惊醒后的男主从此踏实求学。在这部微电影播放中,全班同学认真观看,最后都说了一句话,还好是个梦。这部作品让医学生更直观地明白自己今天的学业状况事关他人生命的安危,责任重大,更应认真努力。无论是微电影的制作者还是观看者,都因为“在场性”而对所学理论达到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这些生动、形象、走心的微电影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教材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

(三)微电影实践教学培育了学生的素质能力

首先,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PPT演讲、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教学形式虽然也是由小组完成的,但是最后可能只有小组的两三名同学积极参与,甚至一名同学完成。而一部微电影的创作因为涉及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不可能由少数几个人完成,只有全员参与,甚至还要求助外援才能完成创作。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否则作品就无法按时保质完成。其次,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大一新生虽然对微电影创作很感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的剧本编写、导演拍摄、剪辑制作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挑战。为了完成作品,他们自己查资料、看攻略,通过自主学习克服一个个困难,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再次,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场景、道具,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去沟通协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四)微电影实践教学丰富了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

一方面学生因思政课创作的微电影作品豐富了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借魔鬼之口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金树长青”。思政课要增强理论的育人效果要以生活化的素材、体验式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恰当插播一部带有生活气息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往往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累积,我们已经收藏了四百多部微电影作品,极大丰富了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如《珍重青春.不负相遇》(人生观)、《青春·担当》(爱国主义)、《医德在于行》(社会责任)、《别让此情成追忆》(家庭美德)、《医者的坚守》(职业道德)、《舌尖上的食堂》(新时代)、《扶不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这些微电影作品通过校园网、微电影作品大赛,增加了受众面,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其他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校园贷的泥潭》讲的是一名大学生来到大学后因虚荣借了校园贷买了苹果手机,最后在多次被追债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疯狂的传销》讲的是一名大学生为了名牌加身陷入传销团伙中的故事。这两部在微电影作品大赛中获奖的作品还被用于新生入学教育,给大一新生敲响了警钟。

微电影实践教学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中国进入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微”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产物。笔者认为,微电影实践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适应了学生特点,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

[参考文献]

[1][美]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fJ馆,1981

[3]马克思,恩格斯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 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9/0319

猜你喜欢

微电影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