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洋大学衰亡原因分析

2019-10-21高金歌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期

高金歌

关键词:南洋大学;衰亡;华文教育

南洋大学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演变,南洋大学的诞生与消亡决非偶然。它的衰亡命运或许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它的历史演变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蜕变,更意味着华文教育在那个时期的倒退。南洋大学在创立之初,有力地推动了南洋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就这样一个另华人引以为傲的华文学校在1980年被迫关闭。偶然中蕴含着必然,这期间的曲折与艰辛值得我们深思,衰亡原因也值得我们深究。

一、南洋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东南亚华文教育背景是推动南洋大学创办的强有力因素

或是因为海外的优势教育条件,或是因为海外的竞争压力,华人都很重视教育。在今天,马来西亚华社仍然盛传周总理的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道尽了华人对教育的异常执着与无尽期盼。而正如我们所知,20世纪初华人来到东南亚,被称为“猪仔”,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接受华文教育来改变家族的命运。

在南洋大学创立的前夕,依官方统计1950年马来半岛的华校共有1319间,学生人数22万,到1957年独立时增至近40万人数;星加坡的华校在1950年共计287间,学生约73000人,至1959年自治时约计14万人;在北婆罗洲方面,沙捞越1955年统计共具246间华校,学生总数约为35100人,而沙巴之华校在1960年时已有119间,学生人数约26400人。根据学者的保守估计,华人在星加坡、马来亚两地自筹自助创办了至少有两千所华文小学,二百至三百所华文中学,如果将其再放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将有120万到130万人。因此,在东南亚华文教育如此繁荣的地区,南洋大学也生根发芽。

(二)新、马华侨社会站稳脚跟逐渐走向成熟是南洋大学创办的重要条件。

南大的筹办期间,恰逢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承认具有双重国籍的公民,并鼓励海外华人归化侨居地。随后,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协议,拒绝承认双重国籍。这就意味着华侨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开始在一个陌生、复杂的环境中开始生根发芽。在当时的《南洋商报》上有这样一段评述“今日华人……视此为第一故乡了;过去为中国兴学,今日转为马来亚兴学了。我们愿以马来亚国家,“使长入带。泰山如砺,国永宁,爰及苗裔”。于是,华人领袖倡办马华大学,这是华人决心以马来亚为国家之表现。”

(三)华人社会情绪高涨是南洋大学创办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1953年1月16日,新加坡福建会馆上,陈六使的演讲获得《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两大华文报章的支持。《南洋商报》发表题为《拥护陈六使先生为华文教育呼吁——积极创办马华大学》的社论,认为“创办马华大学,将为星马两邦三百多万华人所拥有,将有无限的热心家竞为精神的物质的同情。我们愿福建會馆在陈主席领导之下,负起着继往开来使命,我们更期望各帮同胞领袖踊跃响应”。《星洲日报》也发表《促成马华大学的实现》响应号召“马来亚同侨社会,无论欲谋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抑为子弟前途或为个人工商事业现实需要打算,都应该成立一间高等专门学府,众志成城,望大家共起而力图之。”

此外,中华总商会的支持无疑是华侨的定心针。它在1月25日召开马华商联会,提出新马华人全力支持创办大学的议案。中华汇业总会、星洲中华促进会、新加坡华校联合会、马华公会都表示支持。在提出倡议一个月后,华人社会各阶层捐款高达万元之多。

由此可见,创办华文学校已得到新马两地各华人社团与华人教育以及社会大众的呼应。新马华人社团的热情高涨,中文媒体的热烈支持,逐步将整个办学活动推向高潮。而基于众多华人同意的基础上,南洋大学又如何仅在开办25年后就关闭了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南洋大学衰亡的原因

南洋大学从1956年的创办到1980年的衰亡,只有25年短暂的时间。南大的消失,是华文教育系统中由上而下的华文没落。笔者认为,人民行动党政府对南大的干涉以及南洋大学自身的缺陷,都是导致南大衰亡的重要原因。

(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南大的干涉是南大衰亡的直接原因

南洋大学的历史从倡议、创办、发展直到原貌消失,似乎没有一刻可以摆脱与政治的纠葛。南洋大学诞生于冷战初期,恰逢新加坡努力摆脱殖民地统治、走向自治,因此,它要面对着岛内外大变动的撞击。作为新加坡政局来说,如何有效利用华人的优势,并在关键时刻团结华人在内的各方力量实现自治,淡化华人的中国意识和华族色彩以加强地方的效忠意识和消除共产主义势力的影响力等都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必须面临解决的问题。

1、南大学生会及部分学生的亲共左倾言行,是政府打击南大的重要原因。

南洋大学创办时期,东南亚地区意识形态对立非常尖锐,左倾思想也极为严重。新马地区由于特殊的种族与文化渊源,政治斗争的内容与形式使其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意味着南大的创立并不能将政治因素完全排除在校门之外。青少年的热忱之心与爱国之心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愈演愈烈。20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新加坡在政治上经历着劳工阵线政府与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权力斗争以及新马合并事件,在教育上经历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些变化对华文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洋大学学生加入保卫华文教育,争取民族权益的行列之中。1961年的反对四中改制以及1962年的反对马来西亚计划,甚至1963年,新加坡政治斗争已趋向白炽化状态,南大校园也变得尤为不安。1963年9.26的逮捕事件引发学生会学潮爆发,导致学生罢课、绝食、和平请愿等行为。这一行为使得当局政府本就对华文学校的亲共势力的反感情绪迅速上升。

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新加坡政府在二战后保持政权,必须要对国内的亲共势力以及左派集团进行清除。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以及学生热情的高涨,华文学校学生出现共产主义的倾向,南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这也成为政府必须角逐的对象,视南大为“敌对势力的基地”。当局数次对学生进行抓捕,并于1964年关闭学生会,这也加强了南大各方面的改组。

2、政府为自治与维权而对南大进行改组与重建也是南大衰亡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政府的组成形态、政治结构、执政党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1953年至1968年间先后发生多次转变,从英国殖民地政府、劳工阵线政府、再到人民行动党政府以至新马并下的新加坡行动党政府和新加坡独立后的人民行动党政府,由于各政府的性质、利益大为不同,因此,这些政府对南洋大学的政策、干预程度也都有明显的差别。南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错错综复杂,政府为维护自身的权益,新加坡采取生存戰略,在外交关系与种族问题上都十分小心翼翼。南大的创办,虽然是身份认同转变的华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而建立。而自治后的新加坡政府更加希望国民对于当局政府的认同。由于当时的国家大多仍采用英文教育,认同西方的教育,这就在新加坡政局与南洋大学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

南大自创办以来,政府对其采取的行动由殖民政府时期的“默反”到“默认”,劳工阵线政府从“清洗”到“拉拢”,人民行动政府先由“试探”到“介入”,后经“角力”到“清除”,最后“重组”到“承认”,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看到政府对南大态度的转变。这期间还夹杂着南大执委与政府为争夺南大控制权而产生的南大学位问题:1959年《白里斯葛报告书》建议不承认南大学位,1960年《魏雅玲报告书》对南大提出的改组,1964年签订《协议书》管治南大,1965年的《王赓武报告书》推行学制改革,直到1966年《南大修正法令》的通过,1967年依此修正法成立理事会,新加坡政府完全控制了南大。

因此,南洋大学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与新加坡各时期的政府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举措密不可分。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南洋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卷进社会族群的分歧中,旋即掉入政党纷争里,并在政治泥沼中越陷越深。

(二)南洋大学自身独特的华文学校性质是其衰亡的间接原因

1、华文学校的特殊性

海外华人的众多,随着华人社团的逐渐成熟,华校也在东南亚地区盛行。然而,华文学校具有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其一为华人自创自办,然后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赞助;其二为虽是在他国创办的学校,但仍大量使用中国的教材与课程,并且,大多数的教师也来自与中国,课程中也最主要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民族情感,因此,这一点被当地政府认为是对中国政治意识的支持。南洋大学也同样如此,这也恰是南洋大学的致命弱点。新马地区曾为英殖民地,西方文化与英语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华文教育势力的入侵,难免会遭到抵制。在创校时期,陈六使先生便说过“我们建议马华大学一旦能够成立起来,它将采取宽宏的超民族的态度,它不仅收容华校的高中毕业生,同时也热烈欢迎一些有志向学的各民族青年,为本邦造就有用的人才”。然而,因为华文教育的特殊性,致使南大仍被认为是“种族大学”的象征,在当时的政治斗争环境下,他更被视为是中国的代言人。

2、南大的行政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南大一直未找到一位能够长期任职校长职位的贤才,尤其林语堂事件对南洋大学的影响之恶劣,重伤南大。同时,在南大创立之初,对于学科的建设的不完备与学位的承认问题,并未做好具体的工作,以致其后出现的改组与学位问题。由于学科建设的准备不充分,大大增加发展困境。领导班子的内部协调问题,更是直接导致南洋大学行政效率低下,影响内部凝聚力的直接因素

综上所述,南洋大学衰落的种种原因,从创建到发展到衰落,每个阶段都在各种因素影响作用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无可厚非的是政府对南洋大学的限制与打击是对南洋大学至关重要的。南洋大学自身如何发展,仍然是在一个政府的大背景下实现,而政府对其采取的态度,计划与安排,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南大。

南洋大学自创办到衰落,因环境而生,又因环境而衰落。这期间与政府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尤其文化的冲突,导致南大变革与重组。国际环境形势的逼迫,南洋大学自身的缺陷,使这一所看似光环照耀下的华文大学悄无声息的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民的选择?关闭掉独一无二的南洋大学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个遗憾。南洋大学在历史的严重挫伤,是华文教育的一大缺憾,成为了新马华族永远的伤痛。虽然在其后又提倡“复名”与“复办”,然而,原有的南大已不在,仍留存下来的是南大精神。南洋大学的创建和灭亡已深深烙在千秋史册上,它的意义与影响仍将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