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尚书·皋陶谟》之“九德”

2019-10-21窦真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窦真

摘要:《尚书·皋陶谟》是一篇记言政体散文,是舜帝时期的一次议政会议纪录,主要是主管刑罚的大臣皋陶的发言记录。在皋陶对禹的“九德”问答中,对官员品德的要求提出了具体考量标准,对中国古代官吏任选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皋陶谟》;“九德”;官吏任选制度

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皋陶思想蕴含了中国最初的治国安邦之道,其思想精华被后世诸子百家吸收并发扬光大,尤其是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尚书·皋陶谟》记述舜与大臣讨论部落联盟大事,当是后世史官追述当时讨论的对话写成的,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议事纪录。

一、《尚书·皋陶谟》之“九德”原文及释意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袛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释意为:

皋陶说:“啊!大凡人德行为有九德。换言之,说某人有德行,就要举出许多治事的事实来考察验证。”禹说:“什么叫九德?”皋陶说:“既宽宏大量又坚粟威严;既虚心纳谏又刚毅果断;既行为耿直又态度温和;既着眼大局又注重小节;既刚正不阿又充实全面;既勇敢顽强又善良道义。显扬这尽善尽美的九德吧!”

“天子每天都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九德中的三德,卿大夫可以早晚恭敬努力地领有自己的采地。天子每天庄重恭敬地表现九德中的六德,就可以使诸侯佐佑天子治理四方。如果能把三德和六德合在一起普遍施行,使具备九德的人都能任用,这样才德超群德的人都处在官位。百官臣僚互相效法,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顺从君主,大家的功业就成就了。”

“治理四方的诸侯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因为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事情。不要任用不称职的官员,因为上帝统治大事,应由君臣代替完成。”

二、读解“九德”

皋陶文化为儒家所传,为儒家所承,从而发展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从“九德”问答,也可以管窥皋陶文化的精髓之一“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取仕观念,要求各级官员“勤政廉政”、“以德治国”。

皋陶在這里提出了“九德”,其“德”非道德之德,亦非恩惠之德,而是选拔和考察公职人员的标准。是从个人修养、思想品德、办事能力、才能、性格等全方位进行综合考察,总结为“行有九德”者才是全面的人才。“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条标准都是包含秉性与理性对立的两面。因为人之秉性是有区别的,要选择或正直、或善良、或刚毅、或勇敢之人并不难,但是单有这一面不一定能够办好众事。所以还必须具有另一面—理性,才能取长补短,相辅相济,把公事办好。“九德”中能“日宣三德”、“日严袛敬六德”,若有九德的人都在官位从政,那么何事不成呢?帝王应该具备九德的才能和品德,皋陶的这种九德理论,实质是从理论上支持了禅让制,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都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才能、品德等优秀表现,才被庶民和帝王认可的。皋陶的“九德”是“知人”的标准,不同于《洪范》中的“三德、八政”是方法,而非标准。“九德”就是既宽宏大量又坚韧威严;既性情温和又坚定不移;既小心谨慎又严肃庄重;既处事干练又严谨有序;既谦虚纳谏又刚毅果断;既行为耿直又贪渎温和;既着眼大局又注重小节;既刚正不阿又实事求是;既勇敢顽强又善良正义。

三、皋陶“九德“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吏任选制度的影响

重“德”明“礼”是华夏文明中突出德特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道路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处。皋陶“九德”标准,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上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后世把皋陶提出的对官员的修养的要求成为“为官九德”,而且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对官员的要求均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左传·左襄公二十四年》载:“德,国家之基也。”《孙膑兵法》再论及将德时强调:“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后之手也。”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吏治,将其作为国家统治德重要基础。“官德”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古往今来,凡立志做廉吏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他们十分注重“官德”修养,这也是儒家所极力提倡的。儒家对官员的内在修养要求与外在执政能力的关系,把到的操守提高到了极致,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西周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在职官管理制度中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素质。《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选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进行考察的,德被置于首位。唐朝对官吏考绩的法定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所谓“四善”专指品德:“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结语

皋陶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最后阶段,即将抵达文明时代的门槛。在这重大历史进程中,《尚书·皋陶谟》提出的“九德”,作为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提出了对公职人员遴选和培养的明确要求,大大提高了公职人员整体素质,其历史影响深远。皋陶的德政观,身体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为开创“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奠定了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7,219.

[2]焦俊霞.民本思想之源—《皋陶谟》[J].苏州大学学报,2009,9(5):55—57.

[3]张小娇.皋陶法治和德治思想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8,7(3):23—24.

[4]刘和惠.重读《尚书·皋陶谟》—兼论皋陶德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1998,3(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