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2019-10-21王计鹏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乐教儒家

王计鹏

摘要: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非常重视乐教思想,他们不仅是乐教音乐思想理论的创立者,更是践行者,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历史的更迭并未使它的价值消逝,其诸多音乐思想及理论在今天依旧有很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乐教;音乐思想

一、先秦儒家的乐教贡献。

先秦儒家重视乐教,不是停留在口头和理论的阐述上,而是落实到实践中。孔子、孟子、荀子都是乐教的实践者和理论创之者。孔子精通音乐,对音乐教育贡献最大。他向苌宏学习音乐,精益求精,不达彻悟决不罢休。他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其中有《诗》、《礼》、《乐》。古代诗、礼、乐三者密不可分。诗谱曲能唱,是为歌词;礼议活动必伴以乐,礼乐联在一起。孔子整理音乐的工作,史书记载颇多。例《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己的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先秦儒家对乐教做出许多开拓性的创见和贡献。

首先,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礼乐教育的局面。音乐源自生活,本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如伏羲时代的《网罟歌》,神农时代的《丰年咏》等。但是到了阶级社会,音乐却被统治阶级占有,成了他们维护统治和享乐的工具。贵族在庙堂祭祀、宫廷燕享、宴宾集会、争战等场合无不用乐。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音乐和受音乐教育的权利。私学兴起,孔子办学“有教无类”,才把音乐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一般劳动者与贵族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确是音乐教育的一次大的解放,孔子、儒家功莫大焉。

其次,在乐教实践中创造了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事例很多,例《论语·先进》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孔子说:“因我比你们年长一点,没有人用我了。假如有人知道你们,要任用你们,你们干些什么呢?”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孔子都满意。问曾皙:“点,尔何如?”曾皙名点。他回答说:“我与他们三人说的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谈自己的去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衣,我们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到沂河里去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听了,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种师生之间融融和洽的气氛,谁能觉得是老师在给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呢?但通过老师品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堂深刻的乐教课。

音乐有新旧区分,西周及其以前的音乐为古乐,春秋时期新创的叫新乐或新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权衰微,文化下移,诸侯国内、郊野民间新乐多有。其中不少靡靡之音,甚至淫声泛滥,有凌夺雅乐之势。因此,许多“新音”受到了儒家的批评和反对。如《乐记》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傲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儒家厌恶郑卫之音,故孔子把郑声与奸佞之人并提,说:“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要坚决抛弃它。但对形式完美、内容健康的新声,是喜欢的,也重视的。如对《周南》、《召南》这两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声的乐歌,就十分推崇,作为其乐教的重要教材,教他儿子演奏,并说不演奏这两首歌曲,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一样无法行走。

第四,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孔子教学的内容十分全面,音乐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又强调“资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第五,创建了丰富的乐教理论和礼乐思想。先秦儒家的乐教理论和礼乐思想,除了散见于儒家经典和史论诸子书中外,《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则是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和乐教理论的专篇著作。

二、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先秦儒家主张仁政礼治,但礼治非乐不行,仁政非乐不成。故曰:“立于礼,成于乐”。音乐的作用为何如此广大?《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即和谐,是礼治的目的。而“和”则是乐教的功能。社会和谐,非乐不能。音乐的教化作用,可用一个“和”字概括。因为乐者,乐也,人情所关,具有无穷的亲和力。故感人至深,化人至速,移风易俗,导德兴善。故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礼乐不仅本乎人心,而且是顺应天地之气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把礼乐的亲和教化作用提高到天地自然化育的高度。说:“乐者,天之和也;礼者,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天之和,地之序,用于人则为礼乐。

乐既顺天地之气,和天地之道,那么就合于仁德。《乐记》云:“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儒家乐教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礼乐文明和谐社会,所以对音乐有仁义道德的内容要求,有严格的正、邪、善、恶、雅、俗之分的标准。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孔子正乐,就是使乐皆合《韶》、《武》、《雅》、《颂》之音的。

由于音乐感染力强,感化人快,所以社会影响深远。雅乐可以化恶为善;邪乐、淫声,可以化善为恶。雅乐可以使人痴迷,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然,好的音乐会取得好的社会效果,而不好的低俗的音乐,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儒家主张正乐,使之合于《韶》、《武》、《雅》、《颂》之音,使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并说这“是先王之乐之方也”。

先秦儒家的这些音乐思想、乐教理论和教学方法,除开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今天看来還是很有道理的,有许多富含普通意义的东西是值得认真研究、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肖卫译注:《论语》[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

[2] 郑方、肖瑞编著:《乐记导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5月

[3] [汉]戴圣:《礼记》[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

猜你喜欢

乐教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茶道
“四乐教学法”初探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