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2019-10-21慕姗姗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肖申克原著小说

慕姗姗

从两种文本的语言差异性来看,小说以文字为媒介,具有间接性特征。因而,小说刻画的形象具有模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切和哈姆雷特”。电影语言是镜头,以直观的画面和画面造型展现形象。因而银幕形象具有清晰性和分解性。从小说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间来看,小说语言表述的时间具有符号性特征,既有精神的连续性,又有时间的逻辑性。电影通过镜头展现的时间具有运动性特征和拼接式思维。从空间的塑造来看,所刻画的人物是作家想象中的形象,并必须经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实现接受。而电影使用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语言,摄影机拍摄的形象直接呈现于受众的视听感官,改编的电影实现了概念的形象化、动作的过程化、意识的银幕化。

如果说小说是虚的,像一层纱,那么电影就是真实的,像一块布。电影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小说描绘出来的场景准确直观地呈现出来。电影是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和普适性的。或许文盲不识字,读不了小说,但只要他有着敏感的触觉,渴望被触动的心灵,那他就可以是一个好的观众。电影是活的,就好像正在你的面前发生的故事。它是生动的,它的生命力是流于现实的,它有自身的时代背景。但好的电影是不过时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去看老掉牙的电影,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影片的制作技术让熟悉了现代风格的你倍感不适。但是面对经典的,你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观众看到了你的伤痕,那一定是你的表演还不够完美。电影的制作,也是如此。一部经典的电影,观众是不会过分关注它的制作技术以及使用道具和背景场景的。它的情节一定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它使用的演员一定演技出众。在这样的前提下,观众就会自觉地被电影所感染、带动,跟着作者、编剧和整个制作团队,去领略那份心灵上的触动。100年后还是有人看的好电影,一部经典,我仍旧记得最后那个镜头,那一刻,眼睛都湿润了。有希望也许是件好事情!

大多数人都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资讯了解从而观看某部电影,然后才会生发出去阅读原著小说的欲望,而不是从阅读纸质作品开始的。电影依托现代科技、综合光、电、影、音多种艺术,跨越了横亘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鸿沟,解决了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时空艺术难题,实现了时空艺术的统一。

电影与文学在处理艺术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时,解决了这一艺术史上力图超越的“困境”。电影与文学有关空间、时间的互文中,既存在着共通的特点,又因各自表现手段的不同存在差异性。电影与小说伴随着当今艺术的发展,两种艺术相互影响,不仅体现为现有的成功改编的电影剧本,也体现在优秀的电影促就的畅销文本小说。电影与小说在发展各自特征的同时,共同构成了对于人的世界的阐述。电影运用自身的技术完成了对文学文本中时空一体的解读与阐述。

我想,在当今,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定比原著小说更具优势的。无论是从观看或阅读的人数还是从评价来看,似乎都是如此。自现代电影艺术产生至今,从传统小说名著中汲取灵感或直接以小说名著为蓝本的影片比比皆是,某些小说改编的电影由于无法表现小说深刻的抽象内涵,最终流于平庸。电影是对文本小说的再加工。电影对小说的增加部分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刻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小说结尾写到,瑞德找到安迪给他留的信和钱以后,决定去美墨边境试试看,试试那些警察会不会放过这个老的已经不会再犯罪的违反假释条例的罪犯。而在电影中,瑞德坐着长途汽车通过了边境,两个老朋友在墨西哥的阳光明媚的海滩重逢。

据说这个结局并非导演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拍摄的,并且在拍摄完成后,导演曾一度想要剪掉这个结尾。但,在放映时,这个结局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结尾无疑为人们达到高潮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宣泄点。就这点来看,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一定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如果说电影是对小说最真实的呈现,那么小说就是对电影所不及的补充。电影确实让小说具体的被呈现出来,让观众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后得到了最完美的宣泄。但电影却有很强的局限性。或许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但是当读者去阅读原著小说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原著小说中有大量描写安迪在案发时以及审判时的情景,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他为什么会被冤判为谋杀罪投入肖申克监狱,以及他为什么在一次次失望后又一次次充满希望。

在观赏或者阅读之后,将自己从原始的情绪中剥离出来,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在电影叙事模式与文学话语表达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互文性。如果说文学创作,或者说文本创作的主体,已经由元叙事的思维进入复调型艺术思维的话,那么电影创作也已走进多元叙事的复式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晖.《傲慢与偏见》:小說到电影的华美转变[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1):19-21.

[2].陈莉.《肖申克的救赎》:美式英雄主义情结的洋溢[J].青年记者,2012,(17):87-88.

[3].陈永明.《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解读[J].时代文学,2011,(8下):133-134.

[4].邓淑峥.《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5]. 杜雪琴.易卜生戏剧地理诗学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3.

[6].付飞亮.《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A].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0(2):49+53+73.

[7].郭琰晖,邱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与自由[A].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04-206.

猜你喜欢

肖申克原著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倾斜(小说)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