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2019-10-21慕姗姗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肖申克原著文学

慕姗姗

在艺术漫长的发展史中,先后出现了绘画、诗歌、小说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每一种艺术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缺陷”,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难题一直伴随着各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自卑”与“超越”后,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了。作为早期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侧重于表现视觉的空间性,它们长于捕捉生活的瞬间,展现凝固了的空间的瞬间美感,而不长于展现流动之美;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代表,其文字语言由于受制于媒介,长于诉诸想象,跌宕跳跃,生动活泼,表现时间中的人物性格发展、社会变迁等运动性的轨迹。电影的成功是建立在小说雄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

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文学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我想,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电影无疑比小说更具有吸引力。大多数人都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资讯了解从而观看某部电影,然后才会生发出去阅读原著小说的欲望,而不是从阅读纸质作品开始的。电影依托现代科技、综合光、电、影、音多种艺术,跨越了横亘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鸿沟,解决了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时空艺术难题,实现了时空艺术的统一。

电影与文学在处理艺术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时,解决了这一艺术史上力图超越的“困境”。电影与文学有关空间、时间的互文中,既存在着共通的特点,又因各自表现手段的不同存在差异性。电影与小说伴随着当今艺术的发展,两种艺术相互影响,不仅体现为现有的成功改编的电影剧本,也体现在优秀的电影促就的畅销文本小说。电影与小说在发展各自特征的同时,共同构成了对于人的世界的阐述。电影运用自身的技术完成了对文学文本中时空一体的解读与阐述。

我想,在当今,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定比原著小说更具优势的。无论是从观看或阅读的人数还是从评价来看,似乎都是如此。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原则,一直以来就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就这个问题,著名学者夏衍在《杂谈改编》总结了两个原则。其一是要”忠实于”原著,其二是要忠实于改编者对作品的理解。这两个原则在《肖申克的救赎》的改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认为,小说具有的价值是单一的,小说是由作者这个单独的个体根据他有限的阅历创作的,而经过二次改编的电影则是融汇了整个制作团队的头脑风暴。电影中的人物,不再只是作者笔下那样,他有了处在现实世界中的肉体和灵魂,经过了导演的主观判断和演员的当场发挥,最终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电影中的情节,比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小说完全是可以架空的,即使作者给出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大致时代,但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来看,它一定不是拘泥于这个时代的。这一点一定是有利有弊的。它让读者惊叹于全能式的人物、大刀阔斧的改革、恢弘霸气的叙事过程,但也更易让读者迷茫。我想,细思极恐这个词用在小说上是合适的。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并不是能经得起推敲的。但电影不会给观众这样的感觉。电影的制作一定是基于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它是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虽然从这点看来,它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真实起来。电影是给每样东西都下了定义的。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每个读者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从长相、衣着打扮到举止做派,这个人物只存在于你的脑中。但是电影在现实中把它呈现了出来。电影所选取的演员是存在于现实中甚至生活在观众身边的,从此演员的扮相、人设就成了这个人物在现实中的肉体。如果演员呈现的不够完美,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会在观众心里彻底崩塌,如果导演和编剧对情节的把控不够准确,那么这部作品就会被观众否定。

如果说电影是对小说最真实的呈现,那么小说就是对电影所不及的补充。电影确实让小说具体的被呈现出来,让观众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后得到了最完美的宣泄。但电影却有很强的局限性。或许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但是当读者去阅读原著小说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原著小说中有大量描写安迪在案发时以及审判时的情景,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他为什么会被冤判为谋杀罪投入肖申克监狱,以及他为什么在一次次失望后又一次次充满希望。

从大的角度观之,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艺术同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记录与描摹,是人类超越自身困境的自由创造与超越;从各自使用的媒介语言的角度讲,两者存在着对同一对象的互文性阐释关系,有着各自的艺术魅力,互相依存却不能互相替代。

参考文献:

[1].郭琰晖,邱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与自由[A].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04-206.

[2].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A].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2):67-74.

[3].侯克明.女性主义背景的英雄主义叙事-《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移[J].电影艺术,2012,(1):13-16.

[4].刘爽.复调结构与多元叙事:小说与电影的互文[A].齐鲁艺苑,2006,(2):88-90+96.

[5].欧阳敏.浅谈英文电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电影文学,2009,(2):16-17.

[6].仇云龙.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权力运作[A].东疆学刊,2011,28(2):34-37.

[7].邱璇.文艺传播学视域下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变[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肖申克原著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文学小说
网络新词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