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内院线纪录片发展现状

2019-10-21刘静怡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纪录片

刘静怡

摘要: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飞速变化发展,院线数量日益增多,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加之《舌尖上的中国》、《生门》《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系列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的热播,为我国纪录片走进院线打下了基础,成为众多院线大片、文艺片、故事片等一系列商业片中的一股清流。而作为在国内较为新型的院线片种,院线纪录片潜力日现,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毕竟作为新生事物,从院线的角度讲,还并没有被大多数观众深刻理解并占据更多市场。所以如何使其能够在实现记录价值的同时,迎合大众需求,获得票房收益,便成为可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院线纪录片,发展策略

2017年,是院线纪录片大收获的一年,众多优秀的院线纪录片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实现了票房上的新突破。院线纪录片无论是在题材、情怀还是叙事、节奏方面,较之以前都有巨大的进步。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讲,院线纪录片无论从进驻院线、获得票房还是制作模式、接受程度上仍显不成熟,如何支持国内院线纪录片的长远发展,实现其记录文献、社会、审美等价值也成为院线影片新的着力点。

作为新生事物,前景是有利的

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院线纪录片仅有两部,票房合计130万元,年度院线总票房为170亿,而在2017年,仅纪录片就有十部进入院线,并获得2.63亿元票房,其中《二十二》单部就获得了1.7亿元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票房过亿的院线纪录片。我国纪录片的时期已经从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9)发展至现在的社会化纪录片时期(2000年至今)。①在现时期的纪录片,不仅有着美学风格、创作观念的颠覆,市场化的生存观念,并且注重了大众化,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介产品。

电视上的纪录片大热,为院线纪录片的成长铺了一条道路,电视、电影等多种大众媒介传播形式普及性地进入了千家万户,它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需求,而是通过更加通俗的拍摄手法、更加人文化的热点关注方式,来适应更广泛观看者的需求。同时,观众的接触面越来越广,知识水平也有所提升,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人间百态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一些知识科普、传播精神与文明、记录生存状态等性质的纪录片就应运而生,及时呈现在银幕上。如《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探访了人们久久埋在内心深处的对慰安妇的关注问题,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联系并采访多地的志愿者和记者,花费多年时间客观记录了年近百岁的幸存“慰安妇”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现状,并在剪辑的时候使影片结构上首尾呼应、段落张弛有序、连接转场自然顺畅,最重要的是触及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唤起大家对类似弱势群体的关注,揭开了多年前战争给人留下的深深印记和伤疤,因而这部纪录片顺利进驻院线,与大量商业片一较高下,在上映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讨论,进而获得票房1.7亿元的重大突破,创造了院线纪录片票房的新历史。同样,《厉害了,我的国》呈现了一部中国发展崛起的大片,给人们带来视觉盛宴和民族自信的提升;《舌尖上的新年》延续电视记录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热度,在大年初一全国欢庆、吃喝尽兴的时间上映,为大家带来美食的欣赏与探寻,点燃了过年的欢乐气氛;《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也借助电视上综艺节目的关注度,趁热打铁,在大年期间阖家团圆之日,将萌宝与爸妈的奇幻旅程搬上院线银幕……

所以,随着国内观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大家對于能够探究科学现象、展现世事百态、关注人文生活,并具有一定审美水平的纪录片也是期待的,只要纪录片关注了人们所热衷的问题,懂得如何讲故事,适当的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在叙事上张弛有度,并能够持有中立的态度,运用好镜头语言,表达好情感与环境,就可以顺利占有部分市场。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也成为推动院线纪录片的有力方面,培育IP、发展IP成为新的纪录片制作潮流。②短视频的流行也成为传播纪录片信息的重要手段,即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于携带的记录工具,伴随普及的移动网络,各类APP开发出的便捷功能也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将所见所闻记录并上网在各大社交媒体传播,侧面推动了纪录片形式在大众之间的传播与认可。

由于并不成熟,道路是曲折的

纪录片走进院线,毕竟在中国是近期才兴起的,并没有占据很大部分的市场,也没有持续获得票房的成功与突破,极为典型的成功纪录片也是屈指可数,并非如其他故事片、剧情片、商业片等如此普遍。所以,纪录片进驻院线市场的道路是不成熟的,在运作模式、制作方法、发行路径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具有很大挑战性。

首先,低排片率使得纪录片票房比例持续低迷。因为以目前国产纪录片总体质量来看,并没有实力在票房上与同期上映的商业电影相较,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国内大制作电影的日益成熟,吸引了绝大部分观众的眼球。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高刺激的生活,适应了充斥着竞争与忙碌的社会模式,因而在这些剧情紧凑、明星阵容强大、类型五花八门的商业电影中,无暇抽身去安静的欣赏一部纪录片。这便对于纪录片的要求更加高,如不是节奏相对紧凑、给人张弛有度的观影感觉,关注了社会极为引起讨论的热点,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发展,并具有很高的美学质量,发挥其真实之美、发现之美、情感之美,则很难与同期其他院线电影竞争。

观众们对于纪录片的商业运作还不适应,不愿意付费去观看一部纪录片。由于电视上经常推出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并且按照系列播放,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在茶余饭后坐在电视机前,舒服而踏实地享受一集纪录片,甚至像《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世》《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纪录片,都能达到热播电视剧的收视效果,在播出期间让观众每天都充满期待,这就让单集纪录片上院线并让人花费几十元购票显得有所“不值”,加之社会新闻传播媒介如此广泛,大部分热点已经在第一时间被民众得知,经过长周期的制作发行后才进入院线的热点关注也显得不那么具有时效性。所以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尽管口碑很高,却很难获得票房的成功,同等价位的票价,观众们大多都选择了给人以视听盛宴的院线大片观看,缺少“情怀”的支撑、缺少对社会热点的独特关注,院线纪录片就难以脱颖而出。

体制上的不完善制约了纪录片市场的发展。我国院线纪录片类型仍然缺乏竞争力,并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市场都购买了故事片、商业片、娱乐片等具有明星效应、娱乐效应的影片,这便造成了纪录片发展的不成熟,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制作观念,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加之人们的需求导向,使得中国很少有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院线纪录片。这便导致了国家在纪录片扶持、投资上的缺失。纪录片本身的制作成本和周期也很长,通常需要一段完整的时间记录下整个事件的过程,就像《二十二》,需要花费多年时间,从老人生前一直记录到部分老人过世,她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一一考察记录将耗费大量的人员与资金;《舌尖上的中国》,也需要跑遍大江南北,调研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民俗风情,在经过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通过具有真正的文化传播、民族传承性质的检验后,才可列入“舌尖上的美食”,此后再进行一一记录和拍摄制作,最终形成一部囊括各地美食的大百科全书;《厉害了,我的国》,更是要深入到各行各业、遍访山川大河,为了拍摄最为壮观、最具美感的大镜头,甚至要动用各种航拍器、直升机,历经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停歇,全国范围四处奔走,不仅要拍出各行各业的高精尖、对各种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都能够正确表达而非让专业人士看出破绽,还要具有高度的美感,让画面与解说能够扣人心弦……而在如此的长周期、大制作中,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团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加之收入的预期并不能够得到保证,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体制,光依靠个人和团队去关注热点,政府和资金却不予以关注和支持的话,团队难免就会信心不足,难以为继,甚至有很多好的题材由于资金不够、拍摄受阻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所以,体制的完善与政策的支持,才是让院线纪录片安心、长远发展的前提。

纪录片本身的院线化制作也并不成熟。院线纪录片与一般系列纪录片不同,电视纪录片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慢慢道来,将故事完整的讲述,并且节奏可以适当放缓,因为大家看的时间段是茶余饭后,消遣的时候慢慢观赏,但进入院线,受众就会要求节奏加快、情节紧凑、在有效的时间段内讲述完整的故事等,这与纪录片的完整、长时间的记录是相对的。国内纪录片在这方面往往还不成熟,总显得讲述不够完整、想完整却又显得拖沓,节奏不紧凑、缺少观影的情绪带动感,话题不足以抓人心弦、引起高度关注、引发深刻思辨等。所以,我国的院线纪录片在制作方式上还有很大差距,在叙述节奏上也需要改进。

国内院线纪录片发展策略浅析

根据上述如今的国内院线纪录片发展现状,可以分析出以下适应社会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适应市场化的道路。纪录片的确有其记录社会时代、人文生活等价值,但既然要进入院线,就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这并不是让纪录片为迎合大众进行虚假宣传、过度渲染,失去其本真的艺术特色,而是让其尽量适应市场上对院线电影的要求。比如正确判断观众们的价值导向与关注热点,及时上映相应题材的纪录片;剪辑手法上注意段落的紧凑性,能够在短暂的两小时中使内容充分、张弛有度;开拓更加多样的题材和内容,如增加科学类、艺术类、小人物大智慧类等多种视角,关注世界发展变化的同时增加其精神内涵,迎合多种多样的观众需求,等等。

探索新的制作模式。纪录片的工作量往往比一般故事片要大得多,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很快就达到高潮,有时候往往浪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却增加了整个剧组的成本和工作量,为制作、剪辑、时间控制等大大增加了难度。比如,医疗类纪录片,往往需要拍摄完成病人痊愈或死亡的全部过程,其间所产生的各种突发问题也很密集,需要长时间、全天候地守在各個被记录的病患前,进行各种特殊性的捕捉;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要经过多年时间的跟踪,体现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更替变化、物种的迁徙繁衍循环,甚至生长过程……所以,如不是非常有能力和经验的制片人,是很难支撑一部纪录片顺利完成的。同时,制片人还要负责影片的主题、导向、内涵,导演通常就是提供顺利配合,这种新兴的团队模式,在中国还是不成熟的,并不被如今教育模式下出来的专业人士所接受并熟练运用。所以,国内纪录片要在运作条件、制作成本、团队协作等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才能保证其顺利制作完成并有机会进入院线。

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型放映模式。由于纪录片不像院线大片能够对票房进行精确统计,所以国外经常采用众筹的放映的模式,即现在网上进行众筹,让观众提前参与购票,如此不仅可以顺利预测出票房数,还可以凭借数据顺利进驻院线进行排片,省去不少发行费用,并规避了许多发行放映风险。比如,2015年的《快乐男声》主题的电影就学习了美国众筹的放映模式,即先进行网上影片预售,只有保证了有一定人数会观看,才会进入院线放映。如此便提前预知了票房,顺利走进院线。再如,可以借助电视上播出的纪录片热度进行继续推进,将备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继续进行制作,在形成影片后选择合适档期上映,如,新年期间,全国一片吃喝玩乐的庆祝景象,《舌尖上的中国》大电影就如期上映,获得了不错的票房;《爸爸去哪儿》在电视上热播,趁热打铁推出了影院特别版等等。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因为政府是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的,所以在我们想要关注并且努力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时候,要尽力用合理的方式获得政府的关注和理解,并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获得商业投资与社会各界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资源,在政府的依托与科学管理下,生产出符合社会共同关注、人民共同利益的优秀纪录片。

总结:

中国院线纪录片在近十年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制作发行、人员配比、政策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仍然显得青涩不足,但近期多部纪录片票房成功仍然为院线纪录片开辟了良好的道路。要趁着现阶段国内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将院线纪录片继续发展下去,发挥其最大的文献记录、社会关注、审美陶冶、经济发展等价值,为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并对社会民众进行价值引导与观念开拓,从而使国内院线纪录片获得良好的票房,进而逐步步入良性循环,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最终,所有的外界压力与动力都只是外部因素,纪录片要想得到成功,终究还是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只有自身成为一部真正受到关注的,完整、自然、新颖、严谨、统一的纪录片,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可与最终的成功。

参考文献:

《纪录片创作》,何苏六、丰瑞,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ISBN978-5657-1413-9。《中国纪录片未来可期》,路静怡,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