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游客》中低碳镜头的传播特征与建构策略研究

2019-10-21孙天雨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孙天雨

摘 要:在低碳美学的学习中可以延伸出低碳艺术,低碳艺术的功能能够激发审美主体产生陶冶型情感。在快餐文本与高碳文本对当前影视市场的强烈冲击下,以电影为代表的低碳艺术文本中如何通过低碳镜头在复杂的影视环境中健康传播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建构机制,这是值得影视行业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低碳镜头;低碳艺术;自由情感

低碳作品可以通过低碳镜头激发观众产生陶冶型自由情感,低碳镜头让艺术作品的内外形式逼真可信,符合艺术真实。客观真实是低碳艺术文本的本质特征和充要条件,它遵循真实的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对审美主体身心健康具有建设性,是一个艺术文本实现客观真实是成为低碳艺术的必要条件。[1]

一、《游客》中低碳镜头的传播特征

镜头语言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如果观影者遇到由大量低碳镜头构成的电影,就像优秀的灵魂间的碰撞。电影《游客》最大特色就是导演一直用固定镜头推进并铺垫剧情。

开场就由多个远景固定画面相互剪接,固定镜头作为一种静态造型的方式,使影片开场像摄影作品一样的展示雪山景色同时也为观众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空镜头的叠加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隐约在不平静中即将爆发矛盾。即使是雪崩这样的大场面导演仍然使用大景别固定机位以旁观者的视点拍摄这一切,并非像灾难片惯用跟镜头来表现混乱逃窜的场景。远景雪山崩塌缓缓袭来近景游客们都以为这是旅行团准备的特别项目所以平静的看着,远近一动一静对比营造气氛,危机缓慢来临的时刻固定镜头起到把观众捆绑在座位上的作用,此处固定镜头视角单一的劣势反而成为了影片的优势:产生了身在其中的直观真实感。导演在这场戏运用固定镜头的一个妙处在于集中观众的注意点在逃跑的丈夫身上。影片在构图、剪辑上中规中矩,更令固定镜头成为鲜明亮点。

在一场审美体验当中,当审美主体全身心沉浸在艺术品时容易产生肾上腺素促使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快速思考,此时思维由客体转向本体,产生意象共鸣。由逃跑事件引发的两场讨论导演均运用固定镜头来回组接,汇聚注意力,营造影片中的夫妻与观众面对面聊天的氛围,让观众不但能够区分现实还能创造新现实,从而加深了直观真实。此时影片通过固定镜头加深了艺术作品的直观真实,低碳感逐渐浮出水面。

二、《游客》中低碳镜头的建构策略

《游客》不仅在镜头语言上体现出艺术低碳感,而且在叙事方面更是把直观真实上升到客观真实。影片剧情简单——只是由于丈夫的一次本能逃生引发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虽然结局没有以离婚收尾,但是却通过丈夫这次的失误让原本看似完美的婚姻出现裂缝。为更贴合现实地展现中产阶级婚姻危机,编剧没有设置国产家庭伦理剧中歇斯底里的争吵、暴力剧情,而是不停质问。延时间线的基本叙事手段,只运用固定镜头切换两场讨论场景,使影片在平淡过渡中激化矛盾。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把审美重心由审美客体电影转向自身,从而产生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被低碳美学理论归纳为陶冶型自由情感,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陷入了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观众被影片中的某种情感触动,反思自己。電影《游客》存在逼真的艺术场景、逼真的故事情节和逼真的人物性格,这是直观真实的三种突出表现形式,也是使影片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前提,使艺术文本开始由直观真实过渡至客观真实。平静中的潜藏不安,仅以一个事件一个细节推动长达两个小时的剧情发展。

平静讨论的叙事手法,线性顺序叙事一气呵成两场讨论直至深化主题。这部电影的另一些译名有《不可抗力》和《本能反应》,虽在题材上起笔于婚姻与家庭中的信任危机,却延展出人性的自私与本能的不可抗力。

儒家学派荀子提出性恶论,人性非善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换句话说任何人第一次犯错都可以被理解。观众可以透过影像看到现实中人性的本质,但电影中的夫妻始终走不出来,有谁规定大难临头夫妻不能各自飞。法度无边规则自在人心。古希腊智者学派否定一切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规则制度不能禁锢人的个性。导演在结尾设置了讽刺的剧情:旅行团一行人坐大巴车返程时,遇上了意外,当妻子跟随大部分人砸门要求下车时,丈夫和儿女在座位上一动未动。导演在隐晦地暗示妻子也做出了和开头丈夫一样的决定:独自逃命。片头男主立下了不守婚姻规则的人物设定,而结尾女主却成了违规者,进一步印证了导演认为的人性本恶观点。影片的一大主题是对高碳现实中人性自私本能的驳斥,但是却在结尾赋予了自私本能一丝似乎可以理解的意味。

我们通常所说的婚姻之痒不会对稳定的婚姻关系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导演把婚姻危机上升到人与人的信任危机层面,触及了婚姻根基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就无法弥补。国产影视作品中讲婚姻的信任危机情节千篇一律为出轨。相比之下西方在探讨两性关系的问题上总是能独辟蹊径的。

当代大众长久地生活在高碳文化艺术环境中,很容易被快餐艺术甚至是高碳艺术影响产生感官型自由情感和沉浸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是直观的——审美者通过艺术虚假和色情蛊惑或具有互动性的真实使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大众正处在充斥复杂艺术类型的现实中,精神层面需要能产生意象共鸣的正向价值的艺术作品,低碳美学理论下的影视作品正可以满足大众要求。《游客》的故事内容日常简单,以理性与情感交织叙事,相比格局宏大立意深远的电影更能与当代大众达成共识。

三、低碳文本传播特征与建构策略的总结

客观真实是低碳文本的本质特征和充要条件,它遵循真实的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陶冶型自由情感,对审美主体身心健康具有建设性。[3]但是到达客观真实的低碳艺术文本需要具体建构机制,所以存在一种途径:从直观真实,也就是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4]过渡到客观真实。这样才能构成低碳艺术文本。

北欧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定义为小众电影,它不像欧美大片拥有豪华炫目的特技,低调的叙事风格、简单的拍摄手法和独特的人文视角是大多北欧电影的特色。法国电影《游客》凭借这些特点提名第6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第70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在内的七项提名,没有获奖让观众产生的遗憾也算做影片所诱发的自由情感吧。

参考文献:

[1]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87.

[3]马立新.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