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2019-10-21吴璋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治学读书人学问

吴璋

我对于曾国藩的认识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老师在讲解近代历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提到了“刽子手”曾国藩。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深入,尤其是在上研究生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人物史以后,我对曾国藩认识更加深入了。因此,我通过阅读何国松主编的《曾国藩传》及其《曾国藩家书》后,谈谈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识人取人之道。我想,这对于当今快节奏工作、生活、学习的人们来说有可取之处。他的治学之道和识人取人之道为成功人士之必需,所以,本篇读后感的意义就在于此。

有人说曾国藩是以学问建立“事功”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很有道理。曾国藩一生问学不辍,不管是在京任侍郎的闲职时期,还是在寸心忧灼的戎马生涯中,他始终能读书谈学于平时。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他才积累了可堪“看任天下大事”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虽然,世间自古读书治学的人数不胜数,其中饱学宿儒之士更是不枚胜举,然而,非得说是经邦济世的却是屈指可数,同样的孜孜不倦,曾国藩为何能脱颖而出呢?仅从读书治学的方法来看,曾国藩无疑有十分过人之处。古往今来,一个胸怀大志向的读书人,尽管对知识和真理有一种锲而不舍、永无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读书本身而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简单的读书,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他把读书的方法分为看、读、写、作四个步骤。他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第一是看,曾国藩要求读书人应该首先能够博览群书。为了能广泛涉猎,一个人在看书时,要抓紧时间,提高阅读速度,为此,他批判世间流行的“读书在精不在多”之说。曾国藩对曾纪泽要求极为严格,曾纪泽阅读《汉书》太慢,曾国藩指出:“每日至少亦须看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读完经书。”他教育曾纪泽抓紧时间读书,提高效率,并不是单纯不求甚解地加快速度,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速度。曾国藩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皆以应试科举为要务,及第登科成为他们读书的唯一宗旨,凡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一律不闻不问,针对这种时弊,曾国藩劝诫其弟:“世人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文集,每日总宜看十页。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④只要选定好了书目,曾国藩认为一定要通看一遍,一部书没有看完,最好不改看他书。有些人看书喜欢东翻西翻,这儿抄一点那儿截一段,曾国藩认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是读书人最忌讳的事。倘若人们都这样断章取义,就难以把握书的整体面貌,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是读,曾国藩还注重读书的第二个步骤——“读”,即我们常说的对书或文章进行精读,他认为有些书如果你不若高声朗读,就不能感受到文章中雄浑豪迈之气,有些书如果不浅声低吟,你也不可能体察文中深远的意境。对于诸如此类的作品,最好能做到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接受其中的道理,做到“月无忘所能”,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把其中的经义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文采中。但曾主张在精读的同时,十分反对死记硬背。对此,他说:“吾谓对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无全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第三是写,曾国藩十分看重读书的第三个步骤“写”,这便是他长期读书总结的心得。曾国藩写字十分迟钝,尤其在紧张繁忙的军务中,这很是误事。因此,他让曾纪泽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每日花一定的时间来写字,不单指临帖习字,更多指对于过目书籍,对于那些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略作札记,亦即将它们“写”出来,以备将来考证。而且,曾国藩认为每日最好写一万小楷,手底下才算有了功夫,这样不但写字熟练快捷,而且还可以养成办事干练的习惯。

第四是作,关于读书的最后环节“作文”,曾认为无论一个人将来成就什么事业,也没有不是从作文章开始的,所以每一个青年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才不至于窒息,考虑问题才会全面,才能做到细致入微。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文风一般在而立之年就成规模,因此在这之前一定要在作文章上狠下功夫。所以,他要求曾纪泽无论是诗、赋,还是文、论,定期要写上一篇。三百、五百、八百字即可,他指出:“少年作文‘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可为矣。”

掌握这些基本的读书步骤后,就能学有所成吗?显然不是,曾国藩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因为这远远没有达到曾国藩的读书境界。他认为一个学者要想读有所得、读有所感,就必须在读书时使得自己进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意境中。涵者也就是指人们在读书时,要像春雨滋润着鲜花、渠水灌溉着禾苗一样,水要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泳者是指人们在读书时能体会到要像鱼儿畅游在水中一样的乐趣,抑或是如同人们用水洗去人们脚上的污泥一样畅快。说到切己体察,曾国藩提出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读书之人还必须切身体验,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联系身边实际,逐步加深理解。因此,他主张“读史之法,莫妙于舍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尽管时过境迁,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他在治学上的务实精神,使他对各种学问从无门户之见,对任何学术派别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只要有利于自己经邦济世的,他都加以吸收和利用。为了达成自己的志向,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连苛刻都不过分,长期的勤奋努力,使他在各个方面都卓有成就。若不是对考据学的钻研,怎能造就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若不是对理学的崇信,何以使他成为世人之楷模,将儒学发挥到极致?若不是对经济之学的探求,何以使得他的军事政治菜干鹤立于朝野之上,使众多以学问出身的湘军将领唯命俯首呢?

猜你喜欢

治学读书人学问
施明敬
我是快乐读书人
分期付款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读书人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错别字先生
KW俱乐部
静与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