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彝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究

2019-10-21薛德生

青年生活 2019年21期
关键词: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薛德生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上发挥其独特价值,在嵌入扶贫实践中亦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通过深入凉山州X地实地调查,从权能提升、福祉提升及家庭教育意识提升为目标,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和理念,探究彝族精準扶贫路径,探讨并提出提高彝区人民摆脱贫困的能力之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

1 问题缘起

贫困是集合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甚至客观生存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即便在发达国家,都普遍性地存在着贫困。(安东尼·吉登斯,2003)因此,在贫困问题上简单地采取线性思维是不可取的,“消除贫困”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不断努力的方向,(唐钧,2016)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反贫困的步伐,长期以来,减少贫困的途径都是我国政府不断探索和出台政策的重心。

2 凉山州X地的研究分析

2.1基本概况

X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彝族主要聚集区,彝族占98%,总人口0.4万人;X地主要靠养殖和种植维持生计,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习俗。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从意识改变、能力提升、社区营造角度开展脱贫实践。

2.2 精准扶贫的困境分析

本文选取了X地30民困难群众作为研究对象,从问题视角分析群众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开展有效服务,探究有效的介入路径。

2.2.1 精准识别、管理难度大

1)入户调查有误差。人们对于贫困的认知不同,导致调查的误差难以避免。

2)准确识别存在误差。精准识别的过程逐级开展工作,误差也时有发生

3)动态调整有误差。致贫或脱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导致贫困家庭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不及时。

2.2.2 主客观多重因素的贫困

从上表可以解读一下三个信息:一是贫困户家庭缺乏劳动力。二是有劳动力却没有脱贫的能力,缺乏外在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第三,习惯于等靠要思想,农民的脱贫动力渐趋消失,依赖于给与式的传统扶贫方式。

此外由上表可以看出因学致困占比超过20%,由于彝族地区受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生育子女众多,导致同期接受教育的子女人数多,教育支出费用大。另外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当地村民的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很难通过教育的途径摆脱贫困,造成了“代际贫困”现象的出现。

2.2.3 文化卫生基础薄弱

因病致贫与缺乏劳动力致贫也是主要原因,其比例占到40%。X地自身医疗卫生条件差,因处于高山地区,距离县城及市区距离远,交通不便,加之当地村民不注重卫生状况,导致因病致贫的状况普遍发生。经调查了解到,当地单亲家庭或者事实孤儿的情况多发,因为病情高发,导致贫困户因病丧失劳动力,进一步加深了当地的贫困状况。

2.2.4 基础设施落后和缺乏技术支持

X地主要以养殖和种植产业为主,种植结构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养殖结构以牛、马、羊、猪为主。养殖业则因缺乏养殖技术,导致牲畜死亡,减产严重,虽然政府会给贫困户发放动物幼崽作为一种扶贫方式,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技术支持,经常造成此类帮扶不起作用。另外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地势险峻,贫困户的农产品和牲畜对外销售困难,村民增收困难。

3 社会工作介入彝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

3.1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径——经济助学计划,助力教育扶贫

个案工作在精准识别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社工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村委会转介以及困难村民求助的方式进行接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贫困者会谈,评估受助者的需求。个案工作注重个别化的方式,做到精准识别,并用个案管理方法,做到精准管理。改变自上而下,给与式的沟通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想法,肯定贫困者的潜能,通过鼓励个案辅导激发其潜能的发展,增强自信心,使其逐渐掌握摆脱困境、链接内外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自助。

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在扶贫实践中,确认助学对象有如下程序:社工可以通过入户探访、调研、村民求助、村委会推介的形式进行接案,透过走访贫困家庭,一对一地收集家庭的情况,深入了解每个家庭致贫的原因,进行问题的判断和确定问题,共同执行行动策略。社工可以链接外部资源,开展经济助学计划,确定精准帮扶计划的贫困户,建立助学档案,每学期给与贫困户子女定额的生活补助,减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开支,减少彝族地区学生辍学情况的发生,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支持和鼓励孩子多读书,从根源上防止“代际贫困”现象的延续。面对消极的贫困家长,对于进行个案辅导,了解面向未来制度策略,从意识上摆脱贫困。此外需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儿童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服务内容,例如提升自信心以及人际沟通技巧等的专业服务。

3.2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径——彝绣工坊小组,助力经济扶贫

针对扶贫对象开展小组工作。重点要聚焦于:缓解贫困家庭的悲观、消极情绪,转变脱贫思想,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脱贫工作;调整不切实际的“等靠要”的旧有期待,挖掘自我潜能;从自身及周边开发资源,学习增收技能,以技术脱贫。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需要精准评估每一位贫困者的需求,从思想层面、缺乏技术类、因病致贫类等区分不同类型贫困者的需求,并分门别类的开展适合的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协助贫困户发现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解决每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小组中的反思成长尤为重要。

社工需要深入调查收集了服务对象的有效资料,总结服务对象共性的需求,融合民族地区特色,成立“彝绣”工坊小组,透过传统的彝绣手艺;此外,另一目的则是为贫困妇女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拓宽人际关系,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形成社会支持网络。首先需要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整合小组目标与组员的目标,使其达成一致性。与组员一起制定小组的规范。第二阶段,共同学习彝绣的手法的技巧,链接资源,邀请专业人员对组员进行产品化的指导和培训,将彝绣产品化。第三阶段,巩固学习成果,延续小组的互助功能,同时社工应链接外界资源,开拓彝绣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小组的方式是组员在技能培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社工可以将“彝绣工坊小组”改造成具有真正生产能力的“彝绣工坊”,并进行正式的发展生产活动,将贫困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加入产品的销售中,运用互联网进行产品销售。社工应该进一步扩大资源链接的范围,努力寻求政府的帮助,动员政府将“彝绣工坊”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继续开拓本地和外地市场,将其与作为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项目,帮助彝区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依靠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

3.3 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径——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民族文化

社区工作的恰当运用,将会改变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李海燕,2017)。在彝区的贫困社区中,因长期处于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下,村民不注重卫生环境的建设,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时他们目前的主要需求,所以社工要在推动新农村卫生文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条件,村民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会自发的关注到乡村卫生文化建设,提升至更高层次的需求。第二,重视村委会的建设,村委会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推动力量,重视居委会人员的教育,并且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巧,建设公共设施服务项目。第三,增强彝区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宣传彝族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给与新时代新的理解,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力量。最后,提高农村社区自身的发展能力,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收入,实现每一个彝族地区人民所向往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结

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彝族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方法可以在扶贫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的“精准”,达到脱贫的目标。本文以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经济助学计划,识别贫困家庭,助力教育脱贫;以小组工作的形式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培养谋生技能,助力经济脱贫;从社区角度进行文化营造,助力彝区文化脱贫。三条路径分别对应三种专业方法,从具体操作层面退出彝区反贫困实践的有效路径,助力彝区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岳天明,李林芳.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借鉴——以甘肃文县T乡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103-109.

[2]李海燕. 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D].安徽大学,2017.

[3]唐钧.精准扶贫需在“可持续”上狠下功夫[J].财经界(学术版),2017(03):8-9.

猜你喜欢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