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谚语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价值

2019-10-21谭欣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价值

谭欣

摘 要:蒙古族谚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的结晶。蒙古族谚语具有单句短小精悍、表意深刻、数量较多等特点。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应该被重视和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家推出的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蒙古族谚语的社会意义在于,其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是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蒙古族谚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在此之前,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蒙古族谚语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蒙古族谚语也是优质的教学内容,在现阶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蒙古族谚语的产生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蒙古族谚语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特有的游牧生活经验,民族战乱和统一的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过程。

(一)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民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蒙古人已离开了草原生活,但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仍是蒙古族的主要特点。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在新疆、青海、云南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亚欧地区的国家。

(二)蒙古族谚语的产生背景

1.来源于游牧生活经验

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对蒙古人生活规律的概括。蒙古人世世代代以草原为家,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虽然蒙古人的游牧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弱化,但游牧生活仍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文化源于实践,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这一民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蒙古族的文化中自然带有深深的游牧文化的烙印,蒙古族的谚语有很多來源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经验。例如:“别为吃肉,杀死耕牛”、“一百个能说会道的懒人,不如一个牧羊放马的人”、“快马是在长途中练出来的,大路是靠脚板子踩出来的”[3]

2.来源于民族战乱和国家统一的过程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直到公元8世纪,蒙古族人口增多,分出了70多个分支并向外迁徙,各部落之间战乱不断。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上的各部落之后,又向外征战。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的征战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从蒙古族的起源到元朝的建立,蒙古人经历了战争和大一统的过程,蒙古族的谚语中也能看到这些经历的影子。例如:“扎脚的蒺藜,出生是软的;害国的奸贼,嘴头是甜的”、“奴隶脖颈上的锁链,靠奴隶自己砸断”、“草原上的蛟兔再温驯,急了也会咬你的手指头”[4]

3.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物物交换是他们的物质交换方式。因此,蒙古人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们追求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蒙古族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得出了诸多谚语。例如:“小人偏偏爱顶嘴,无角牛偏偏爱顶撞”、“把针积攒起来,能打成斧;把斧积攒起来,能修座庙”、“为人不忠者,难得他人实”。

(三)蒙古族谚语的内涵

蒙古族谚语来源于蒙古人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陶汇章先生在其论文集《谚语文论》中首先提出“谚语群”的概念。“像这样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我们叫它为一个‘谚语群。‘谚语群是谚语与谚语之间等同物、类似物的汇聚。”[5]

依据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蒙古族谚语根据内容、形式及表达的不同含义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斗争类,农牧类,道德类,友爱类,学习类等。句子短小而表意深刻是各类谚语的共同特点。如“一千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从句子的表面意思来看,一千个零相加的和还是零,即使是一千个也抵不上一个一大。在头脑中一万次空想的结果也比不上一次行动的结果更实际。这句谚语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用零和一的大小与空想和实干进行对比,表达了空想无用,脚踏实地,实践才能出真知的生活实践观。“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这句话本意是说十两的黄金换不来一颗真心,强调真心的难得可贵。它的深层内涵是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引导,教导人们珍惜友情的可贵,不要一味看中金钱利益而丢掉了最知心的人。真心才是无价之宝。

二、蒙古族谚语的社会意义蒙古族谚语源自于蒙古人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句子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蒙古族谚语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到语文课程之中能够全方面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其内容和含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造林要适地适时”。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是说造林要选好时间和地点,不能随意进行,所表达的含义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蒙古族谚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看,蒙古族谚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农业生产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不属于自然人,属于社会人,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的总和。”[6]从社会层面来看,蒙古族谚语的内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心里脏比身上脏更脏”、“不见不识,不做不会”、“坏人难走四方,蝙蝠怕见太阳”等等。总结起来,蒙古族谚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生活中,强调自律,真诚待人;人际交往方面强调与人为善、邻里友好、尊师重道;在家庭生活方面强调家庭和睦等等。这对公民的社会道德建设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个人与家庭成员、个人与师长、个人与朋友这三个方面来看。从家庭层面来看,谚语具有家庭伦理教育的功能,对于家庭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理解和关爱,营造更加和睦的家庭氛围。如“父亲的教导—黄金;母亲的嘱托—智慧;哥哥的指点—利益;姐姐的劝解—慈爱”、“冬季的余寒直到春,老人的遗训传子孙”等。从个人与师长的关系层面来看,蒙古族谚语能够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培养。学生能够形成尊师重道的美德。蒙古人自古以来有团结合作,尊师重道的传统,蒙古族谚语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使师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个人与朋友的关系来看,蒙古族谚语强调友谊的可贵。如“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宁肯骨头折断,不能背弃信义”等等。这些谚语通过类比的方式,表达了友谊的可贵。真挚的友谊是無价之宝,每个人都要以真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不能背叛朋友失去信义。

三、蒙古族谚语的语文课程资源价值

蒙古族谚语主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蒙语文教材中出现,汉语文教材和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几乎看不到蒙古族谚语的影子。蒙古族谚语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有待加强开发和利用。下面从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角度来探讨蒙古族谚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一)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生存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并掌握获取、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从知识层面来看,蒙古族谚语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首先,它包含人类生产活动方面的知识以及生产活动的规律,表达了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如:“多施肥料苗儿壮,苗旺自能多打粮”、“别为吃肉,杀死耕牛”、“造林要适地适时”。其次,蒙古族谚语富有哲理性,它说明了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提出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如:“没有草就没有牛,没有牛就没有肉”、“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路靠人走,钢由铁炼”、“快马是在长途中练出来的,大路是靠脚板子踩出来的”。这几句谚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实践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相似,相较于哲学知识更通俗易懂。最后,蒙古族谚语还包含健全人格养成所需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怎样与自己相处,怎样与他人相处的基本准则。如:“为人不忠者,难得他人实”、“大河是安静的,有学问的人是谦虚的”、“别把自己看成聪明伶俐,别把别人看成傻瓜笨蛋”。

从能力培养层面来看,蒙古族谚语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蒙古族谚语擅长用对比、比喻等表现手法,表意更加形象生动,并且通俗易懂,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对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其次,蒙古族谚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我们前面例举过富有哲理性的蒙古族谚语,发现它与哲学的相通之处。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理解哲学知识的能力,但辩证客观的认识事物是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或者说这应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学生通过学习蒙古族谚语这样具备哲理性的知识,能够初步感知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逐渐具备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这很好的中和了语文学科更重于感性的性质。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指学生所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具体的讲,这些方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方式,另一类具是指发现式学习、小组学习等具体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蒙古族谚语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需要思考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蒙古族谚语的教学可以通过个人自学,教师教授,家庭成员教育,媒体教育等方式来实现。其中,将蒙古族谚语作为教学内容编入语文教材是最有效,最系统的学习方式。蒙古族谚语在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第一,可以通过安排以蒙古族谚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讲解清楚活动要求并适当作出范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知识和小组内成员共同的合作、探究来完成对谚语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有创立民族谚语班刊,民族谚语朗诵会等。第二,与写作教学相融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蒙古族谚语与神话传说或者动画相结合向学生展示,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谚语运用到写作中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鲜明生动性,另一方面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第三,可以设置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重视、传承和发展。蒙古族谚语可以结合其他少数民谚语和汉族谚语进行对比教学,不同民族的语言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谚语的课程化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最高级的目标。这里的情感指通过教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责任以及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价值观是强调学生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目标来鞭策自己。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情感的民族,这种情感态度在蒙古族谚语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如“人民跟着党走,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太阳出来,万物清新;攻读马列,头脑清醒”、“木匠多了,大梁摆不正”,这些谚语体现了蒙古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花盛开在夏天,人健壮在青年”、“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却难买光阴”、“走路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这些谚语传达出了蒙古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品德性格是真诚的好,牛马羊群是肥壮的好”、“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对敌人别出卖朋友,对朋友别隐藏敵人”,这几句谚语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社会道德取向以及与人交往的准则,真诚善良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蒙古族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蒙古族的民族特色紧密相联,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5]因此,通过蒙古族谚语的教学,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自己、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他人能够和睦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学生能够逐渐增强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尤其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若能够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民族谚语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必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结语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人民世代生活实践经验所凝成的智慧结晶,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蒙古族谚语包含生产实践,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学习蒙古族谚语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蒙古族谚语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和利用值得我们重视。对蒙古族谚语这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促进蒙古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利于蒙古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谚语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起来,就一定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1-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3-26.

[3]鄂嫩吉雅泰,陈铁红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11.

[4]李耀宗等辑.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03.

[5]陶汇章.谚语文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6]李书.小谚语大智慧——论蒙古族谚语中的哲学智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9):163-165.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价值
画与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