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探析

2019-10-21李浩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解题策略

李浩

摘 要:文言文是凝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化载体,学习文言文断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本研究收集了2014-2018年全国各地的59套高考试卷,对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37套试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阐明了文言文断句命题的工具性意义与人文性意义,然后简要分析了近五年的命题概况,最后结合试题案例提供了程序化的解题策略,以期对高中文言文断句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命题概况;解题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命题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指出:“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1]文言文断句题正成为体现这一能力的重要参照。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和群说:“断句是翻译的基础。”[2]因此,高考考查文言文断句的工具性意义,在于让学生从断句的标志中把握汉语的韵律特点,为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今天,人文性是语文学习的不懈追求,考查断句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群体中落地,深刻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命题概况

(一)试题数量

从2014年起,全国卷将延续多年的文言文实词必考题换成了断句题,那一年全国共有18套语文试题,其中有一半都考到了断句。随着高考改革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用全国卷的省份也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了2016年语文试卷数量陡然下降的情况,试卷数量仅为2014年的一半,但断句题并未淡出广大考生的视野,反而有比重增加之势。山东卷从2015年起增加了断句题,天津卷与上海卷紧随其后,分别从2016年和2017年将断句纳入考察范围。到2018年,全国虽然只有8套试卷,但除了北京市和江苏省,断句题已经遍地开花,成为其余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省份的必考题。

(二)命题特点

1.题型特点:选择题数量持续居高,划线题逐渐减少,难度下降

断句如果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一般是3分,出现在文言文的第一小题;而以自主划线的形式考查,分值则为4分,位于最后一小题。从2014年划线题与选择题平分秋色,到2018年划线题“茕茕孑立”,选择题的胜利说明断句题难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选出正确答案。题型变化的背后是命题者考虑到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点回归到了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的现状。“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无疑会大大减轻学生的麻烦,但命题者设置的障碍往往也是学生最难以拿捏的地方。”[3]例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断句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主语省略和“所”字结构。A选项在语法结构上好像并无不妥,“所”在文言文中可用作名词,表示处所和方位,“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如此断句理解起来也比较通顺,但是“数见军旅护儿”就说不通了,因为护儿并未参军,何来“军旅护儿”一说,“护儿”应该是后面“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这与前文“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就照应起来了。“数见军旅”的主语依然是“护儿”,只是被省略了。再回到前面,其实“所”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个用法,就是后面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代表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所住白土村”即可理解为“护儿居住的白土村”,“地居疆埸”則是谓语。可见,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结构,还是很容易掉入出题人的陷阱,只有理解大意,灵活运用文言文中的各种特殊用法,才能走出圈套,一断到底。

2.选句位置:多分布在段落中间,与上下文语境联系密切

例如2014年广东卷试题: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尧禅之以位”实际上是前文“至尧授舜以天下”的同义句,而且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以“以”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局,学生如果能前后联系起来,很容易便能排除A、B项,根据后文“皇太后闻之,亦大喜”可以推断出他人对刘敞爱戴的态度,这与“天地享之,百姓戴之”便形成了照应。可见,断句题绝不是单一地考查学生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选句内容:以记叙为主,掺杂古代名物术语,渗透传统文化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材仍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许多记叙人物事迹的句子便会成为命题人的目标,而且这些句子中会包含一些古代名物术语,如官职名称、传统礼仪等。张中行就曾说过:“讲文言、读文言确实不容易,这不容易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大的原因就是对古代的‘名物不熟悉。”[4]有些名称由于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对学生断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这些词语的考查实际上也是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打通人们心中的文化长廊。如2016年全国卷Ⅲ的试题:

下列對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在近几年高考断句题中,古代职官名称作为设分点的案例有很多,这道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包含了“修撰”“左中允”“翰林学士”“左、右侍郎”这些职官名称,而且它们恰好也都是本题的断句点,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与了解,就会出现误断的情况。此外本题还涉及到了“降”和“迁”等表示官职变化的动词,以及古代以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传统习俗,虽然这些文化现象都已封存进历史,但这类知识的考查也能够给予学生一丝警醒:历史虽远,而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三、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因此,教师必须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在方法与策略上予以点拨,本文秉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理念归纳了以下六步解题策略

(一)疏通文意,浑然一体

朱熹有云:“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言文断句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单个句子句法结构的掌握能力,更是对于整篇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因此,学生在做断句题时,首先要读懂文本大意,在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圈画时间、人物、地点等关键词,做到能归纳出主要情节,惟其如此,才能统揽全局,赢在细节。

(二)标注名代,确定主宾

疏通文意之后,下一步便是判断句子的成分,在不考虑定状补等成分的前提下,一个句子应在主语之前和宾语之后进行停顿。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及其他专有名词。此外,文言文中的代词也是断句的标志,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吾、余、予、我、朕、孤、寡人、臣、仆、妾”等,如2016年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2018浙江卷“/余止得其两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字词在作谦辞时会表示第一人称,如浙江卷2016年的“/臣独以为未也”和2017年的“/仆自知顽滞”。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尔、而、汝、女、若”,还有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等。

无定指人称代词主要是“或”和“莫”,“或”在文言文中可表示“有人”的意思,并且通常会成对出现,构成“或……或……”的搭配,文言文中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这些也是断句的标志,例如2017全国卷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一点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是”几乎不用来表示判断,而是翻译为“这”或“这时”,例如2015年的浙江卷“先是/郡将欲楼居”,“先是”构成了时间状语,因此要在其后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数量很多,而且大多在今天已不为所用,高中生在课内文言文中见过的有“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但对于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找准虚词,体会语气

1.引文对话词

文言文中的对话和引文常常以“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前后一般要断开,如2017年全国卷Ⅰ卷“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但并非出现以上所举的标志词就要断句,还要判断是否跟着引文,二者缺一不可。例如,2016年浙江卷中的“曰安且治者”,出现了标志词“曰”但并无引文,强行断句便会混淆句子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

句首发语词是文言文中一种的独特的语法现象,顾名思义,它常常位于句子的开头,能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很高的,常见的有“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因此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如2015年的浙江卷“/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2016年山东卷“/夫冠足以修敬”。

3.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最值得一提的是文言叹词,它可以出现于文章的开头……也有以叹语收束全文,因而使人感到含蓄深刻、余意不尽的”,比如“呜呼”和“哉”等。在这些字词的后面一般要进行断句,2015年全国卷Ⅱ“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和2016年全国卷Ⅰ“殆从者之廋耳/”都有涉及。

4.关联词

常考的关联词语有“虽、但、纵、纵使、亦、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况、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如2017年浙江卷“/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

(四)明辨句式,注意搭配

高中生最熟悉的判断句式便是“……者,……也”,在“者”和“也”之后通常需要断开,如2016年的浙江卷“曰安且治者/……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有时“者”或“也”会进行省略,如2018年全国卷Ⅱ“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但它依然是一个判断句。除此之外,“为、乃、即、则”等单字也可以表示判断,如果前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该处就应该断句,如2015年湖南卷“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反问句式主要包括“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在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尚未发现将其作为考点,但掌握反问句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大意,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学生仍需要加强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被动句也是明显的断句标志,但文言文中很少会用“被”这个字来表示被动,而是经常用到“为……所……”、“受……于……”、“见……于……”等句式。例如,2018年浙江卷“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为)有疵病者所恶闻/,这属于被动句式的省略形式。被动句的标志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断句点所在,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一句话的逻辑结构,进而化乱麻为比栉。

(五)巧判修辞,前后联系

1.对仗

杜牧在《答庄充书》里提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可见,辞采具有修饰文意、增强语势的重要作用。对仗是骈体文言文的一大修辞特色,具有层次分明、增强气势的作用,如果整篇文言文的句式都比较整齐,我们便可以通过被测句子的字数和重复字词进行断句。例如2014年的重庆卷“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整个句子包括三组对仗,标志也比较明显,基本为学生断句扫清了障碍。

2.顶真

顶真,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以产生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趣味。在文言文断句题中,若非叠词,当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块时,那么这个句子极有可能用了顶真的手法,所以在两个字中间要断开一下,如2015年广东卷“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3.反复

当测试题中有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与前文类似的句子,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并试着划分一下句子的主要层次结构。如2014北京卷“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句子雖然很长,但“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等序数词加重复语的组合已经标明了主要的层次,然后学生再根据虚词和动词确定具体停顿即可。

(六)积累文史,胜在平时

“文言文折射的是古人生活的时代,如果对相关的文化常识不熟悉,也会影响断句。”[5]古人重礼,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言作品中也有许多展现传统礼仪的记述,有些则被出题人命作考点,例如2017年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居忧”、“丁忧”、“丁艰”都是指遭逢父母丧事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称法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还有朝觐、婚庆和宴请等礼仪,不一而足,学生在积累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提高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游走于信息过载的时代,快餐式阅读使传统文化作品黯然蒙尘,而断句给了我们一个揣摩语言、体味经典、传承文化的机会。随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日臻完善,文言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挖掘品读深度,提高学习效度,延展兴趣广度。“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是实施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读写迁移、读写共生型教学活动的绝佳载体。”[6]因此,教师应从课内文言文入手,减少应试的功利性,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断句。当教师把断句渗透于文言文教学的细节之中,当学生不再把文言文阅读当做一种应试负担,传统文化之根将会在新时代愈扎愈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7.

[2]兰和群.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3):120.

[3]魏运海.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的应试策略[J].语文月刊.2016(11).

[4]张中行.文言津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6:20.

[5]吕丽青.高中文言文断句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6]李晖,林承雄.读写迁移: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8(13).

猜你喜欢

解题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谈高考对弹性势能的考查
略谈整体性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实践应用研究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巧妙渗透解题策略无痕发展数学思维研究
高中英语新题型语法填空的解题策略探析
初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策略研究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