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形象化文献派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2019-10-21吴帅芸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形象化纪录片

摘 要:由于历史事件记录的不完整或者是丢失,而带来了“形象化文献派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历史人物或事件再次“复活”,至此80多年发展历程中,文献记录总是扮演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形象化;纪录片;拍摄方法

1.时代特征

形象化文献派纪录片的核心是“文献性”。导演常利用以往拍摄的素材或纪录片片段为影像主体,汇编而成的,它从传播意义上,从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由苏联导演艾瑟·苏勃于1926年完成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至此开創了文献纪录片的先河。而后在中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是“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于1927年摄制的《毛泽东》,素材来源于《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同时这也是国内文献纪录片的辉煌起点,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编辑思想为之后的国家领导人传记片制作奠定了基调,通过对军事、政治、家庭、读书、个人爱好、文学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铺陈展示,在伟人与普通人的框架中寻找体现人格特征的故事,这个创作倾向为人物的情感,同时为之后的文献记录发展提供了发展的道路。初步发展是在1949年,以导演王好为制作的《红旗漫卷西风》,共12集,此外在1949年到1976年间,还拍摄了《伟大的土地改革》、《两种命运的决战》、《星火燎原》、《伟大的友谊》等,《星火燎原》更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4周年而摄制,具有红色意义。

1976年由导演周力拍摄了15集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渐渐为文献纪录片走向繁荣之路而铺垫,1990年,为纪念周恩来的90诞辰,王永宏《周恩来》,还荣获了金鸡奖的最佳纪录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2004年央视出了特别人物传记类型节目《邓小平》,共12集,总导演刘效礼,这也意味着文献纪录片从电影记录转向了电视影视方向的创新。当代国内文献记录以《大国崛起》为例,由导演周艳摄制,于2006年在央视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讲述了九个世界级大国的相继崛起的过程,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历史题材,并且跨国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属于“文献派纪录片”,通过历史素材的再现和展现,形象化地呈现给了观众,较为地直观和立体,更是反映出各国家阶段发展的问题以及对世界历史的认知程度,当然其中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德国第一个火车站、苏联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都是通过后期的电脑特效而制成的,这也是为文献纪录片赋予更真实的时间和空间,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进步。《复兴之路》是同《大国崛起》类似,被列为历史影像教材,被媒介誉为“十七大报告的形象解读”。通过《复兴之路》阐释的“强国梦”的时代主题,激发了“复兴”的社会情绪。

2.创作技巧

形象化文献派纪录片,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叙事,包括“平行”和“渐进”两种叙事结构。平行式的叙事结构是指影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往往以板块式状态呈。例如,《中国外交档案》系列的“再见莫斯科”中的“珍宝岛冲突”就是采用了平行结构,导演用了107个字交代了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发生冲突的原因则是采用了专家和亲历者的口述,其后作品当中穿插了关于中苏两国的电影资料,去表现了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最后再以北京、莫斯科、华盛顿三个不同国家对此事件的不同意见和反映,以及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

渐进式的叙事结构式指以时间或逻辑顺序为轴线,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也就是线性结构。例如2008年文献记录《情归周恩来》这部影片以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的视角,回忆他们半个世纪的情感生活。以邓颖超对丈夫的思念为线,串起周恩来对人民,对朋友,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故事。影片开片使用邓颖超的录音片段,内容是念诵她写的怀念周恩来的文字,结尾同样用了邓颖超的录音,从看到盛开的海棠花睹物思人,直到对周恩来一生的评价,这是妻子对丈夫的评价,录音片段前后呼应,也升华了影片主题。

《历史密话》是日本的历史文献记录片,选取了日本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记录拍摄。比如系列“金子美玲”段落就是讲述了作家金子美玲的一生,即线性结构与平行结构的交叉剪辑创作,通过解说词的配音,读着作家写过的诗集,“情景再现”出当时她所做过的事情,以及与丈夫、孩子的生活场景,和金子美玲自杀的原因,最后加以对她亲生女儿的口述采访,令观众对金子美玲这个人物了解的更加透彻。

3.技术发展

如何在再现历史的同时,让观众可以认知和接受审美程度,是对形象化文献派纪录片的一大挑战和创新。《层层透视大都会》节目系列之“沙漠之城迪拜”,其中也运用了电脑合成的影像,将迪拜这座城市顺利运行的背后机制,逐渐的剥开窥视,如何在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还可以欣欣向荣的燃战,视觉效果看成好莱坞电影,也是作为文献记录中创新的典范。

除了中国人记录文献电影,也有外国友人也在记录着我国的历史文献,有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与1973年在美国上映,还有1976年伊文思的《愚公移山》,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还原了当时的中国,均以不同的视角解构了中西方对立的官方形态。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其实并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4.结语

历史的流动,现实的记录,正是因为影视作品拥有这样的魅力,才能使得我们更多人去追求、去探索、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宏,李有兵.视界融合视角下的文献纪录片创作[J].中国电视,2019(01):79-83.

[2]张锦.文献纪录片前史:术语的误生与概念的错乱[J].当代电影,2019(01):99-103.

[3]范瑞利.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后方》的传播效应[J].青年记者,2018(35):82-83.

[4]王馨悦.电视文献纪录片的“虚拟情景再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张宏,李有兵.试论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人民性叙事[J].中国电视,2018(03):86-89.

作者简介

吴帅芸(1994—),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电影历史与理论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形象化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学诗2
浅析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运用
浅谈小班幼儿线描画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