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2019-10-21王欣欣韦可婷张燕乔曾泽敏廖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青年教师

王欣欣  韦可婷  张燕乔 曾泽敏 廖丹

摘 要:立足马克思幸福观,考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增进其职业幸福感的路径。采用人脸量表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7所高校青年教师调查,采集有效样本214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良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程度较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在不同年龄和薪资待遇方面的存在差异,在不同学历(学位)的个别维度上存在差异,在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教龄、学校性质方面无差异。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还需不断健全政策支持、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生态环境、构建科学的教师发展机制以及生成自主学习发展的内驱动力系统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

1.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和创造的统一,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认为幸福的来源有三:一是一种状态“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二是幸福来源于客体,有其载体或客观性内容,但过分强调客体的决定作用必然导致物质享乐主义;三是幸福与否由主体决定,有其主观感受性,但过分强调主体的感受必然导致的结论是幸福在于心灵的体悟。[1]

国内外研究者对幸福感内涵的界定较丰富,如英国学者Elizabeth Holmes(2006)则认为,幸福感寻求的是身体和心灵两者之间的和谐。当生活中没有不良刺激烦扰,没有重压侵袭的时候,各维度之间的平衡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而此时我们会对工作甚至命运有一种掌控的感觉。[2]邢占军(2002)在充分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幸福感是由人們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3]朱新巧(2008)认为幸福感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与人们所处的客观条件紧密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4]

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也有较丰富的研究,如檀传宝(2002)将幸福解释为一种能力,是一种与实现幸福有关的主体条件或能力。幸福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职业理想得以自由实现的特定的教育主体生存状态。也就是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其对自身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感受。[5]束从敏(2003)认为,职业是指“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职业幸福感就是指人们在这种人类活动中的幸福体验。总之,职业幸福感就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6]沈又红(2005)认为,教师幸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凭借自己的心性能力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生存状态。[7]曾抗(2008)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能自由发挥潜能,能满足自我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要,实现自我理想和自身价值,从而获得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8]

此外关于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者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基本偏重主观幸福感的分析,如Ulla(1994)等人研究显示,年龄越大教师的幸福感更高,授课课程及教学水平是职业幸福感产生差异的最大因素。Rubina(1997)等人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工作成就和自我评价与教师幸福感成正比。AthanasiosDK(2001)调查发现,教师对工作本身满意,但对于工作的待遇、晋升机会则感到不满。[9]黄海蓉(2008)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幸福感高于男教师;年龄与幸福感基本呈正相关,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复杂,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总体得分居于中间偏上水平。[10]马秀春(2009)中发现,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颈肩腰椎病、静脉曲张、声带充血、息肉、小结等病症成为常见病,影响幸福感。[11]刘虹(2013)调查显示,未婚教师的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已婚教师,教授的主观幸福感最高,副教授次之,讲师和助教最低。[12]杨铷铷(2016)研究结果显示,薪资待遇和工作成效的平均值最低,是影响其幸福感获得的主要因素。[13]

本研究基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立足马克思幸福观,采用人脸量表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7所高校214名青年教师进行调查,考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以及基于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教龄、年龄和薪资待遇的差异性,从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四个层面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出建议。

2统计分析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9年3-6月,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州市7所高校(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培正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260名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为82.3%。

有效被试为214人,其中男性占42.1%,女性占57.9%;已婚占89.7%,未婚占10.3%;30岁以下占8.9%,31-40岁占91.1%;在学历上,本科占1.9%,硕士占21.0%,博士占77.1%;在职称上,助教占18.2%,讲师占78.5%,副教授占3.3%;在教龄上,2年以下占4.7%,2-5年占16.4%,6-10年占45.3%,10年以上占33.6%;在年收入上,5-10万占33.6%,10-15万占55.1%,15万以上占11.2%;在学校性质上,985/211高校占14.0%,普通公办占49.1%,民办院校占25.2%,独立院校占11.7%。

2.2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人脸量表[14]和自编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人脸量表为对工作的总体感受的评价,从非常幸福到非常不幸福共7个等级,得分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自编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包括职业本身、人际关系、工作成效、工作情感、薪资待遇、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及躯体健康7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其中17题,20题,21题,22题,23题,24题,42题,43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幸福感水平越高。7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 0.945、0.947、0.784、0.930、0.946、0.903、0.959、0.818。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 0.958。总量表的效度为0.979。

2.3数据分析

2.3.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现状结果表明,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幸福”,占比达到79.5%。这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体状态良好,对职业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较高。

2.3.2人口学背景变量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1)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異不显著。

(2)不同年龄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不同年龄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工作情感,薪资待遇,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和躯体健康6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

(3)不同学历(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不同学历(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在躯体健康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躯体健康上,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其他学历(学位)差异不显著。

(4)不同职称、学校性质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和工作的学校性质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5)不同教龄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3所示):不同教龄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在躯体健康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躯体健康上,2年以下教龄和6-10年教龄的高校青年教师,2年以下教龄和10年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2-5年教龄和6-10年教龄的高校青年教师,2-5年教龄和10年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其他教龄差异不显著。

(6)不同待遇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4所示):不同年收入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经事后分析,在学校环境上,5-10万和10-15万,5-10万和15万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其他年收入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不显著。在工作环境上,5-10万和10-15万,5-10万和15万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显著,其他年收入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2.3.3人脸量表与问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人脸量表与问卷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如表5所示):人脸量表与问卷各维度的相关关系显著。通过人脸量表考察高校青年教师的对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感受,以及问卷各维度对职业幸福感的详细考察,得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年龄和待遇等方面。

3结论与讨论

3.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

研究结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良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程度较高。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是权衡高校青年教师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这不仅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的直观感受,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得知,有79.5%的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是感到幸福的;有 1.9%的高校青年教师感到一般幸福,即对幸福感的体验很模糊说不清,说不上很幸福,但也不是不幸福的状态;另外,还有18.7%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不到幸福。这个研究结果说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相对乐观,仅有少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感到不幸福。该研究结果与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是相一致的,幸福它既不是人类物质生活层面上的“知足常乐”,也不是让人类放弃物质的基本享受而盲目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其主要目的是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基本满足的同时,引导人类追求更崇高的东西。这在心理学上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不矛盾的,人类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还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人们实现自己最大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他们独特的方式。

3.2薪资待遇和年龄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结论:不同年龄和薪资待遇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存在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呈上升趋势,相比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0-40岁的青年教师幸福感更高。工作情感、薪资待遇、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及躯体健康都影响着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其中薪资待遇的影响最为显著。

在《尚书?洪范》中的有一个词是“向用五福”,其中的五福就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彼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穷人与富人享有平等权利去获得幸福,这与他们实际享有的幸福的程度也是相符的。但是,这与其说是对穷人获得幸福权利的一种维护,倒不如说这只是圣人开给穷人的一剂麻醉自我的处方”。[15]很显然,财富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它是人们安定下来的基础,要获得幸福,物质财富是必不可少的。

20-3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是一群刚步入社会投入工作的或者刚工作几年的青年,但在今天就业形势如此严峻,能够谋得一份比较体面的高校教师的工作就能让他们倍感幸福,而且该年龄段大部分教师生活压力不大,入门级的薪酬就能满足该群体的生活需求,且一般高校均设有教工宿舍,也能有教师餐补,以此可见,房租和吃的方面,他们的压力也比其他教师低。再者,初为人师的兴奋感和新鲜感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幸福感。30-40岁的青年教师有了前面几年的财富积累,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但薪资待遇依然能满足到其家庭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该群体的高校青年教师较20-3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更易获得职业幸福感。

3.3躯体健康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躯体的健康是教师享受幸福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健康看作1的话,那么,这就是幸福的基础,其他的都看作是0,有了健康之后再恋爱,幸福就是10;再拥有了成功的职业生涯后,幸福就是100;再拥有了财富后,幸福就是1000。以此类推,幸福的分数将会越来越高。但是,当失去了最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0,终归还是0。[16]由此看来,躯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躯体健康更是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包括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社会性)的需要,心理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越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就越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被满足。

当今在高校中担任教师,不需要一整天都上课,相比起中学和小学的老师而言,高校教师有着更多可支配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可以选择做体育锻炼,这让他们很好地满足身体上的健康。

另外,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高校青年教师面对的群体是心智已经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学生群体不再像中学生和小学生一样会捣乱,有着成熟心智的大学生们更能让高校青年教师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人与动物不同,人的幸福感绝不仅来自享受物质的过程。人们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更能深刻体会到来自心灵层面的健康幸福。当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满足是,那才是真的“幸福”。

因此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达到满足时,他们的幸福感自然也成倍增长。

4对策

4.1健全政策支持

政府支持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要为当代高校的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建立和完善国家政策对高校教师的保障体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关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来开展教师能力的培训工作,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4.2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生态环境

社会支持是教师职业幸福感里的一个有效预测变量,依据结果显示,职业幸福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在社会支持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社会支持状况上进行改善,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友好关系的体验。

4.3构建科学的教师发展机制

面对生活时,教师也是普通人,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每个人的基础追求的有适当的物质条件作保障。要使高校的青年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学校首先需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提供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教师对学校有明显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必须做到公平、合理,每个教师都希望得到领导的欣赏和认可。为教师创设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这不仅仅是教师的共同心声,更是教育事业的要求,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教师不仅追求评价机制的公平、合理,而且对认可、个人发展和成就感等精神激励也有着更高的追求,日常生活中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合理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也是一个改善教师管理体制的途径,让教师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中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专业的自主权,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4.4生成自主学习发展的内驱动力系统

教师自身要调整对自己、对工作、对学校的消极看法,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校的声誉和自己的发展前景,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攀比和抱怨。学校做出努力的同时,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观望,在工作中应该积极进取,努力追求工作成效,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深层次地体会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受。若把教学仅仅视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便会很难享受到职业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

提升自身职业满意度,增强职业认同感,要从正确认识和摆正自己的职业理想开始,自助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多能化教师”和“发展型教师”教师要求出发,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走科研之路,做创造型教师。有一定反思能力,有相当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一定会发现有所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实效时,会有一种无法比拟的慰藉和成功,这就是成效满意感,这就是职业幸福感。

5不足与展望

(1)理论上难以精确地把握。“幸福”虽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了解的,但我们很难精确地描述出它的概念。这使得本文难以精确地概述其概念,为研究留下了些许不足之处。对此,以后的研究可以多多注重这方面的理论描述。

(2)问卷的设计上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自制的问卷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相关资料的参考,但仍缺乏对广州市高校教师自身特点的针对性设置。在以后相关的研究中,可以先试着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解,设计出更具有包含性且能突出研究对象特点的调查问卷;增加样本量,扩大取样范围,增强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推广性;对自编问卷进行多方面的效度考察,增加小样本的测试次数,尤其是与同类测量工具的校标效度的考察。

(3)由于时间、空间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收集到的被试大多来源于公办院校,其代表性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信效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及协调好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的比例问题,以便进一步了解不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差异变化。

(4)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后的研究还可以进行深度的访谈或者进行个案分析,以采取更多有效、有用的信息.綜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研究和论证有关问题,例如增加与高校教师之间的访谈数据,或者增加一段时间的数据对比,提高数据信息的全面性,深入探索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江海全.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Elizabeth Holmes. 教师的幸福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邢占军.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2002(05):57-60.

[4]朱新巧. 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6.

[5]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01):39-43.

[6]束从敏.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7]沈又红. 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2005.

[8]曾抗. 中学教师幸福感研究[D].天津師范大学,2008.

[9]曾志海. 技师学院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10]黄海蓉.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

[11]马秀春.高校教师“幸福”吗?——高校教师群体“职业幸福感”调查[J].社会观察,2009(04):44-45.

[12]刘虹.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杨铷铷.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山西大学,2016.

[14]汪向东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3

[15]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2002(04):48-54+80-81.

[16]马秀敏.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7]苏小丹. 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弹性与幸福感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18]蒙菊花.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19]郭雪娇. 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幸福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0]王磊.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当代中学教师的幸福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Pdjh2019b054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当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指导教师:程玮,阮霖.

作者简介:

王欣欣(1997—),女,本科,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青年教师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