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单位歧视及个体非理性选择对大学生就业难影响的分析

2019-10-21张锐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就业难

摘 要: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拟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在现象阐释方面通过数据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采用贝克尔歧视模型,从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和大学生自身非理性决策行为出发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歧视;贝克尔歧视模型;择业非理性选择;行为经济学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就业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只事关个人价值实现,更关系到我国劳动力市场及国民经济发展。

近二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逐年增加,毕业人数随之年年递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自1999年开始全面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初期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年均增长21.7%,毛入学率至2019年已达47.5%,我国的高等教育显然已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与之相伴的是高校毕业生庞大的人数总量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图一反映了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增长率在3%上下波动,其就业率处于85%左右并小幅波动,二者呈现负向相关关系,反映了随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其就业前景堪忧。

与此同时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使其自身难以调节到就业压力较小处,而等待宏观环境的好转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从这一问题的本身直接入手去寻找原因及对策,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因此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达到缓解大學生就业压力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我国最早是张传燧[1]于1987年发表的针对大学生指导教育的论文,其中对大学生两种职业错误倾向进行了指正并提出了教育培训。但由于当时处于包分配时期,这一问题尚不突出。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改革,这一问题才开始严重,引起更多重视。张敏强(1999)等[2]针对改革初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高校及分配体制等四方面进行了相关性检讨,并指出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下的体制。之后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焦点从计划转为了市场,进一步地,丁志帆(2018)[3]又提出在就业市场中应消除行业垄断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在市场与计划的宏观环境下调整难度较大,等其间接作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更直接的从微观层面探讨毕业生就业难题,邓越月、黄寰(2010)[4]从用人单位这一个角度,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就业单位行为使大学生失业的前因后果。针对用人单位的不当行为,Vrat.Prem,Sangwan.Sunaina(2017)[5]为我们建立了“鲍曼管理系数”模型,指出了校准应聘者就业能力的修正模型。在对另一主体即高校毕业生求职者的研究方面,Borowczyk-Martins,D.Bradley,J(2018)[6]指出技能差异是高教育水平就业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正是高校毕业生与其他同等学历的有经验工人相比所欠缺的;而在毕业生自身的主观方面,靳娟(2008)[7]指出,受到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所左右的不成熟的就业选择行为也会给其带来负面影响。

改善高校毕业生及用人之间的相互选择的过程,是我国目前较为快速有效改善就业的对策,本文将以这二者的选择行为作为切入点,基于经济学视角将这二者结合研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及其应对机制。

三、基于贝克尔歧视模型的就业歧视行为分析

经济发展实际提供的就业岗位小于GDP增长速度,此时,与较低的岗位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是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导致均衡就业人数较少、价格降低即毕业生工作后实际工资收入减少。这种模式使得毕业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针对其的歧视行为应运而生。就业歧视是指建立在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之上的用人歧视。具体来说,在劳动力市场上,面对同样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供应者,其需求方因其非经济特征而拒绝任职。从长远来看,这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需要我们尤其重视。

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建立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其含义是某人宁愿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与某群体成员打交道,这种不愉悦来自个人偏好,即如果某人具有歧视性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 如放弃部分收入。贝克尔的歧视理论认为,歧视性雇主的目标函数有两个: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有工作经验的雇员的比重。我们通过函数将问题直观化:设U为雇主的效用,P表示利润额,M代表有工作经验的雇员的比重,则歧视性雇主效用函数为: 。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以纵轴为利润率P,横轴为有经验员工的人数M,绘制一条无差异曲线IC来描述二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雇主对大学生的歧视程度越高,无差别曲线越陡,反之越平坦,直到雇主不受经验歧视的影响,IC曲线变为水平。对歧视性雇主而言,虽然有经验的员工和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的金钱成本很低,但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使他们的身心不快乐。因此歧视性雇主,愿意以利润下降为代价来提高有经验工人的比重。贝克尔歧视理论量化了身心不快,并将其设为歧视系数d,负值表示雇主偏爱内部人士,正值表示歧视,等于零意味着既不偏袒也不歧视;w为雇工工资,无经验大学生的净成本为(w+wd),其中wd是企业为无经验大学生服务造成的货币成本与净成本之间的偏差。这一偏差主要由雇主角度所需负担的三个方面的成本所引起:一是与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员工培训相关的费用和成本,二是与短期收益相关的成本,三是与雇员思维认知有关的费用和成本,当以上因素的制约增大时,雇主的歧视系数值d增加,P和M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增大,无差异曲线的凸性越明显,即在保持雇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雇主愿为增加经验员工数所放弃的利润额就越大,相应地也就越倾向于雇佣有经验的员工。

四、毕业生就业非理性选择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行为经济学从行为分析与经济运行、心理学与经济科学的角度,在认知偏差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相关决策行为提供了理论工具[8]。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过程可以将就业困难归纳为这样一个逻辑过程: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决策偏差。

从自信偏差角度而言,我国高校生缺乏与在与外界社会沟通中所应产生的工作经历经验,致使大学生毕业生在择业前,高估能力与低估了就业市场风险,预先设定过高工资。而在实际毕业求职时,其工作期待与实际就业差距过大,产生心理不平衡,降低了其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表现为:位于北上广深等地的报酬较高、有发展机会的大型企业中的工作已成为毕业生群体公认的好工作,而位于偏远地区的小企业、报酬较低且不稳定的工作则被公认为不乐意工作。这就导致大学生盲目跟风他人,而不切实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产生了基于信息及声誉、报酬等因素的的“羊群行为”,加大了就业压力。

损失厌恶心理以及确定性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表现为这一群体在择业时,会按照自己的心理预期及个人偏好形成一种就业损益判断标准,并基于此进行决策,而拒绝承认实际中由市场所形成的客观损失收益情况[9]。在现实就业中,面对就业市场的买方主导地位,毕业生不但没有立即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反而继续冒险,加剧供过于求现状。

基于经验判断以及锚定效应做出选择是指决策行为受给予最初获得信息或者外界建议及普遍看法的过多影响,虽然事实上并无绝对的好坏感,关键在于锚的定位。该效应导致大学生预先对求职存在难度系数极高、竞争压力极大的判断,产生对用人单位的畏惧心理、对就业的逃避行为。

五、政策建议

根据对上述分析,以下针对两大主体行为,本文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提出一些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第一,在国家层面,完善就业平等法规,消除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歧视现象。同时在其他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经济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如从宏观上调整我国的就业及产业结构,从微观上一是对用人单位实施奖惩政策,二是对毕业生求职者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第二,在用人单位层面,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企业内部员工到达合理比例,有效利用国家政策的资助降低毕业生培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主观心理上,还应打破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热情、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经验员工所缺失的优势,做到对其敢于任用。

第三,在大学生层面,毕业生自身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一方面增强自己就业知识能力及工作经验积累,提升自身硬实力;另一方面应提升就业软实力,融入社会,尽早认清当前就业难现状,树立平等就业、竞争就业的正确择业观、加強择业沟通交流,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就业预期,积极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1987(04):95-96.

[2] 张敏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71-74

[3] 丁志帆,孔存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剖析与破解之道——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8(02):54-61.

[4] 邓越月,黄寰.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运用和拓展[J].社会科学家,2010(03):113-116.

[5] Vrat,Prem;Sangwan,Sunaina. Employability Models for Consistency in Quality of Hiring Decisions: A Context of MBA Graduates[J].Vision,2016(20):323-330.

[6] Borowczyk-Martins,D;Bradley,J;Tarasonis,L.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US labor market: Employment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y skill[J]. LABOUR ECONOMICS,2018(50):45-66

[7] 靳娟.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行为研究——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41-145.

[8] Gary S.Becke.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Press,1980

[9] 李晓勤.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就业问题分析——以大学生就业为例[J].经济问题,2008(07):61-63.

作者简介:张锐(1999.1~7) :性别:女;民族 汉,籍贯: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魏城镇南温西村590号;单位:吉林大学;学历  2017级经济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就业难
就业难背景下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新任务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