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西县拉白乡的语言使用情况

2019-10-21王玲牛雯李媛一余聪韦深龙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语言

王玲 牛雯 李媛一 余聪 韦深龙

摘 要:由于社会历史及现实原因,普通话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拉白乡的普及率偏低。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该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调研和推普实践,掌握了拉白乡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区和彝汉杂居区的语言使用情况。

关键词:彝族聚居区;彝汉杂居区;语言

拉白乡位于越西县城东北方,距县城41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彝汉杂居乡,平均海拔1820米,全乡根据民族构成和地理位置分布,大致分为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区和彝汉杂居区。本文以在越西县为期两年的调研和推普实践为基础,分析越西县拉白乡的语言使用情况。

一、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区

拉白乡的高二半山区地形崎岖,海拔较高,居住人口基本上是彝族,住户全部为彝族家庭。嘎祖库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扶贫工作的力度加大,及当地人民对外交流的接触面扩大,当地的使用语言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的情况,其中以彝语和普通话为主,其次是四川话和带有彝腔的普通话。

(一)居民语言使用现状。1.使用者语言水平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彝语水平差别不大。85%的人会讲四川话。使用普通話方面,据调查显示,有28.33%的村民能用普通话与他人准确流利的交谈,37.5%的村民能用带着彝腔的普通话与他人熟练的交流,15%的村民基本能使用普通话交谈但不太熟练,还3.33%的村民完全不会说普通话。其中,女性普通话“好”的人数明显比男性多,这说明在相似的环境中,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接受普通话学习,整体来看,女性的普通话水平也是优于男性的。2.不同场合中语言的使用情况。因学习交流的需要,绝大多数彝族村民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据统计,在家庭中使用彝语的占87.5%,在学校使用彝语占7.5%。家庭仍然是彝语最主要的使用场合,其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及其长辈在家庭中大多使用彝语。在学校以使用普通话为主,四川话为辅,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彝语。随着规范普通话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普通话和彝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四川话和彝腔普通话的使用在学校中反而有所减少。

(二)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较差。海拔偏高,交通极其不方便,造成很多村民长期困居在山上,和外界接触较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使用彝语进行日常交流。如嘎祖库村共有将近100户村民,在2018年前,将近73%是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严重,造成贫困代际传递。2.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短缺。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目前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有两种双语教育类型。[1]而类似嘎祖库村这样的高二半山区,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教育资源也存在短缺。如目前仅有一个夜校点、一所幼儿园、一个休闲娱乐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很少。2018年以前有70%的孩子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字典或其他查阅工具,缺乏普通话学习环境和工具。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入学较晚,错过了学习一门语言最佳的幼儿时间,又受讲母语浓厚的氛围影响,学习一门新语言的难度加大。3.个人对语言运用的态度。受历史传统影响,拉白乡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区讲母语氛围浓厚,讲普通话人群比率低。在一定的环境里学习普通话,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周围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因此这种求同心理使得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主动的选择当地的"主流语言"——彝语。据访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接触与本民族语言相关的事物。少数民族地区因成年人居于主导地位,孩子们处于一种民族语言氛围之中,家里缺乏汉语读物,造成孩童推普涉猎面狭窄,欠缺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普通话的机会。

二、彝汉杂居区

拉白乡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的地区为彝汉聚居区,以彝族家庭为主。泥洪洛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村落。国家扶贫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以及当地居民外出务工的需求,使得当地普通话的使用率较高。

(一)居民语言使用现状。1.使用者语言水平的差异。在拉白乡彝汉聚居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接触普通话的机会较大。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安排相应的普通话培训班,使其外出务工前能进行基本的普通话交流,据统计,有75%的村民在外务工,其中有90%的人参与过普通话培训。当地汉族居民在与当地彝族居民交流时,在双方的影响下,会涉及少许对方民族的语言,其中涉及普通话偏多。2.不同场合中语言的使用情况。场合的变化与接触人员的不同,使得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也产生了变化。如泥洪洛村家庭中使用彝语的人占72.5%,在学校使用彝语的占1%,据了解,大多数学龄段学生在学校会使用普通话,但当家庭中与长者交流时会使用其母语——彝语。因当地的汉族居民于其他等地较多,占人口的27.5%,当地又处于人员聚居地,所以对当地彝族居民学习接触普通话的机会多于其他等地。据访谈,彝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在接触交流时,会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原因分析。1.经济条件较好,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物质条件。 政府的扶贫政策,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根据当地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外务工的人员中有37.5%能以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剩下的57%务工人员能解决基本的交流障碍,而剩下的5.5%则从未进入学校进行过学习。经济的宽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的辍学率,该地的辍学率仅为5.1%,并在持续降低。财政收入的增加也能为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引进优秀人才,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如2019年7月,泥洪洛村就有汉族教师有2名,教师素质的提升也有更加有利于普通话的教学成果。[2]。2.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地理位置优越。越西县拉白乡中心学校位于泥洪洛村,生源量大,学校教师运用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效果。当地还有一所幼儿园,有两名双语语教师,保证了青少年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乡卫生室也在该村,当地还有3家小型超市,可提供基本的生活物品。还建有图书阅览室和运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该村整体海拔大约1000米,距离普雄镇大约30分钟车程,便捷的交通为该村对外交流提供了方便,也为当地彝族提高文化水平和汉语水平创造了条件。拉白乡的乡镇府位于当地,汉族干部有4名,在处理事务和与当地村民交流时也提高了普通话的使用率。3.“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众所周知,影响语言的使用因素大到国家政策、语言政策,小到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汉族人口75人,约占总人口的25%。形成了总体上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拉白乡的彝汉聚居区多有这一构成特点历史上彝族与汉族长期共处,互相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两者语言相互影响,为彝族群众进行普通话交流创造了有利优势,同时汉族群众也可起到传播普通话的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越西县拉白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需要多方联合助力,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听、说普通话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玲.汉、彝语语音系统比较研究--兼论彝族学生普通话韵母教学[D].西南大学,2014.

[2] 刘凯.四川省民族杂居区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查与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13.

指导教师:冯灵芝、许小涛

项目成员:王玲、牛雯、李媛一、余聪、韦深龙

项目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19059

猜你喜欢

语言
肢体语言
语言的魅力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写写画画G20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言,文字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