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批判性思考
----基于学校体育课增强体质的探讨

2019-10-21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增强体质体质体育课

张 翔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倍受关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部分指标严重下降、心理问题亦呈升高趋势,这一问题的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思考。加强体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一浪接一浪。体育课程改革已走过近40年风雨历程,经过从理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又回到理念的反复探索。毛振明教授将其概括为五个重要时期:理论准备期、激情进入期、争论反思期、改革修正期和过渡转换期。[1]每一次除旧布新都使新课改更“新”一次,但收效却不尽人意,改革过程也使体育教师无所适从。笔者在对具有良好体质、运动技能的大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这些大学生没有一位认为他们的良好体质、运动技能是通过体育课获得的,而是通过闲暇时间的自我锻炼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体育活动、家庭活动的学习得来,体育课只是培养了他们对某一运动项目的兴趣。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体育课充其量只是用来玩乐。那么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何在?多年来的改革岂不徒劳?究其原因是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处于“体质下降”的阴影之下,导致体育课扭曲和变异。因此,应首先搞清楚体育课与体质的供需关系。体育课作为供给方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体质健康需要什么?只有明白这些问题,才能为体育课的改革和增强学生体质指明道路。

1 正确认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1.1 体育课增强体质的回顾

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学校体育也进行了诸多改革。1983年的西安会议,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应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2007年6月国家制定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各级学校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至少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大课间操”活动在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2013年起教育部强制推行一年一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活动;2014年提出体育课程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并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绩、业绩考核指标、将冰雪运动项目列入冬季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2018年启动了体育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2019年研制了《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和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学校积极配合,落实响应教育部号召的小学每周四节体育课、中学三节、高二到大学每周两节体育课的要求[3]等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遏制学生体质的进一步下滑。另外,各地中小学以及高校也根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善,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的监管与督导。

1.2 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标准改革

课程标准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是随着社会时代变化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质量做出了实质性要求。课程标准改革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满足时代社会需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课程标准改革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大势所趋”中总是洞悉出“偏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体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标改革实施背景下,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更新、内容的多样性变化[5]在学生体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分关注外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6]、眼前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成长自觉性以及更长远的发展,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学生各个阶段体能的进步状况。这就造成了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问题发生。就此相关专家认为,新课程标准应从改革传统的“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的教学形态出发,努力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新形态,着力构建若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着重实现教学向结构化、多样化方式转变,严格按照中国健康课程模式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体魄顽强的人。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把学校体育比作国民体育的总开关[7],但事实证明,仅依托每周两节低强度的体育课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体质健康的新课改思路仍具有一定的认识偏差。校内不足,校外来补,应将更多希望寄予个体锻炼才能更快地推进新课改计划的实施,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体质健康的发展。

2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走出“体质下降”的阴影

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改革的原因和目的都是围绕体质下降这一命题展开。正视体质和体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的关系才能为体育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因果不明,效果自然会欠佳。

2.1 增强体质与体育课的关系

诸多学者一致认为,体质的下降,“体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我们先探讨一下体质(physique)与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或体育课到底是什么关系?1952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高度概括了体育与体质的关系。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章第11条中对体质工作又有了明文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10]从这以后,体育就与体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但体质的学科归属问题尚不能确定,把体质监测的大事放在体育法里,放在体育部门,放在体育教师手里,实属不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高身材、低体质”让学生们显得外强中干,而且高身材的表面现象更容易掩盖体质差的现实。[11]“高身材”不应该是优生优育的好结果,体育或者体育课要为“低体质”买单么?

体育与体育课的本质存在差异,目的也不同,体育课只是体育在学校的表现形式之一。因学生体质下降而改革体育课治标不治本。不是说体育课不能改,一直以来体育课有体育课的难处。由于各种原因,体育课让人又爱又恨,现行教育体制下体育部门、学校、体育教师都有责任,体育课是该改!然而改的理由不应是因为学生体质下降,因为增强体质与体育课的关系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认为“不能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的体育课不是合格的体育课”这一说法过于偏激。[12]体质健康与否其影响因素很多,严格地说每周两节左右的体育课不完全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体育课中正确有效地练习是能够在一定水平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增强体质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然而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他因素”亦无法确定,却让体育课去背体质下降的黑锅,有失偏颇。

体育课是一门课程,那就该以课程的标准去改(这里强调“课程”,不强调“标准”),以课程的要求去评价体育教学的效果,而不能扣如此大的帽子。

2.2 增强体质只是体育课的“副产品”

首先,体育课的本质应与体育的本质区分开来。“体育的概念和本质”一直以来是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曾经一度“增强体质”被作为了体育的本质,如《体育理论》《体育概论》等教材都持有此观点。随着人们认识的演进,这个问题已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刘桂海说关于体育本质是体育“元”理论研究上的一个深远的议题。它展示出极其丰富的内涵和魅力,所以不可能是“一家之言”能诠释的。这里我们不评议曾经的体育观,对于体育课来说,只作为体育的一个载体,其本质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用体育的标准来要求体育课。

毛振明[8]教授说要想明白好的体育课是什么,首先得明白体育课的性质。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运动技术和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门课程。体育课的性质归根结底是一门课程,有相应的课程结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同时他提出好的体育课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懂、会、乐、练。好的体育课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懂体育知识,即懂得如何锻炼身体;二是会运动技能,即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三是体验运动的乐趣,即课堂中要有竞争、有表现、有成功的体验;四是有一定的练习负荷,即课堂上要有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使学生“脸发红,出微汗”。这才是体育课的目的,而不能单纯以“增强体质”论体育课的优劣。

2.3 体质健康需要全方位保驾护航

体质顾名思义,即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等。因此,影响人体质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体质涉及的范围甚广。从组织形态学而论,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和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从生理学而论,体质是机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的总和,不仅和形态学的特征有关,尤其和生理学的特征有关,所以体质是机体在形态、生理上的特性和本质;从遗传学而论,体质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其更侧重于体质的形成因素与遗传及生活环境的相关性。

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在不断要求人们增强体质。中国早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了体质思想的萌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开始了本土化的研究与探索过程。1961年,教育部编写了第2套中小学体育教材大纲。该大纲首次进行了“体质概念”的解释,突出了“从增强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1978年,徐英超先生首次提出“体质教育”一词。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的部分文献中也出现了体质一词。199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总体发展目标中使用了“体质”一词,并把“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作为一项重大对策提了出来。由此可见,体质一词由来已久。体质共包含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5个方面的范畴。这五个方面如果都能够达到完美状态,就会使人体上升到一个标准健康的状态。但是体质并不等于健康。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是体质的追求和旨归。[9]

一直以来,在中国“体质”通常由体育、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倡导,这便造成了社会向体育要体质的局面。庆幸的是现在人们对体质的认识趋于全面。体质不单指体育方面的“体质”。不管是通过研究亦或是人们的经验也很容易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遗传、锻炼等都是保证体质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3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走出“增强体质”的认识偏差

学校体育乃至体育课的首要任务不是增强体质,只能说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好选择。体育锻炼应从自身做起,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1 学校体育应承担起健身育人的任务

学校体育的组成要素有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以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那么,学校体育的这几个方面能不能解决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首先,学生体质的增强,要靠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而体质的增强所要达到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在体育课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即使达到,也是暂时和短暂的。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没有肌肉的疼痛(运动引发)就没有肌肉的生长。如果每节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都达到肌肉生长水平,势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况且,体质的增强是一个长期运动锻炼的过程。因此,无论体育课怎么改革都不可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其次,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能解决学生体质的问题,因为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参与者毕竟是少数学生。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所有的学生想通过运动训练和竞赛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而且学校有限的教师数量和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有效的训练。再者早操和课间操也不可能解决学生体质的问题,因为早操和课间操的时间短,运动强度小,运动量更小,要想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后,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只是对体质的增强起到一定辅助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解决体质的问题。这样,学校体育的五个组成部分都不可能解决体质的问题。学校体育要做的是督促、转化、落实各项教育教学政策,全面承担起健身育人的重任,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锻炼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品格,即“健身育人”。

体育锻炼是一种养成教育。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学习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转化为运动技能。[13]因此,学校体育要从整体上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条件,除体育课部分,在课间操、大课间、第二课堂等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已清晰地指向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突出了体育教育的特点,强调的是健身育人的目的。举全校乃至全社会之力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层面上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3.2 体育课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体育课区别于学校体育,其首要目的不能放在增强体质上,为了享受乐趣去参与,为了锤炼意志去参与,为了健全人格去参与,为了学习运动技能去参与,不论什么作为首要目的,带来的连带效应都有体质的增强。体育课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下,体育课程要努力实现一体化课程建设,结合每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引领作用,使学生收获体育课的“懂、会、乐、练”,从而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

体育课堂区别于其他的运动场所,确定的时间、集中的场所、固定的人员、相对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学校体育的全新时代来临之际,体育教师更应把握课堂的优势因素,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参与练习,体验运动乐趣。另外,要达到好的体育课的标准就要求体育教师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授业、持道、勤学、专攻,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学能力。

3.3 社会和家庭体育是学生增强体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有许多客观原因,比如现代工业食品为了提升口感必须要添加大量的盐、糖、脂肪和食品添加剂,青少年儿童肥胖率上升,甚至体质的下降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其他诸如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造成体质下降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做出有效改变。诸多报道证明调动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力量,效果已经凸显。如各地加大了中考体育的分值,焦虑的家长不得不带孩子进行额外的练习:考试前操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放学后家长带孩子运动的场景,有的甚至花高价请私教。努力的背后不只是体育成绩的提高,更是孩子体质的增强。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

4 “个体锻炼”的整体性思考

如果体质下降,“体育”该负责,既是“大体育”的责,也是“小体育”的责。“大体育”即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等都该为学生体育方面的体质下降负责;“小体育”,这里我们提出“个体锻炼”这一概念,即作为体育运动参与的主体在体育课堂、课外活动和校外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它也要为自身体质健康负责。不论增强体质还是提高运动技能都要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目的。

4.1 个体锻炼的作用

4.1.1 使体育课放下“包袱”回归正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个体锻炼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表明,单纯的学校体育课训练强度并不能支撑改变学生体质的全过程,体育课背负着增强体质的“包袱”却一步步走向变异。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大原则是要因材施教,要符合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然而体育教师面对班级人数庞大、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运动能力相差巨大的学生,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体育课程改革抛给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可以使校内外一体化,学生就能通过良好的个体锻炼模式,在课堂外“因材施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减轻体育教师的压力,使体育课回归正途,保障体育课堂教学更流畅。

4.1.2 联合“外力”增强体质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和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宣传,体育训练机构抓住居民对体能培训需求旺盛的机遇迅速扩张。不少家长由于诸多原因也将目标投向体育培训机构。据调查广州某家培训机构显示:75%的家长在选择培训内容上会选择体育,更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体能训练培训班,其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分为婴幼儿体能训练、青少年体能训练、中高考体育等培训模式。体育课联合课外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共同作用,系统化、多样化的个体锻炼模式,才是提高学生体质的必由之路。

4.2 个体锻炼的整体性

随着各地方中考体育评分标准及总成绩的提高、高校刮起的“体测风”,如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将体测纳入评价体系当中,用体育考试指挥棒引导家长的强烈关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陪孩子运动、让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来提高体育成绩。据统计体育培训市场已超过千亿,中国大中小城市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比例达75%以上,证明“个体锻炼”将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必由之路。所以,笔者倡导个体锻炼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中个体能够主动参与所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以提高或维持自身体质健康。另外,转变个体在锻炼过程中单独训练或者选择非专业教练员进行指导的思想观念,将素质训练价值观摆正,把锻炼当成一项科学对待,实现个体锻炼的专业化,从而提高体质。

5 结语

表1 本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体育课的改革如火如荼,一版又一版的课程标准看似系统实则复杂,体育教师看不懂,专家一遍一遍出来解读,体育课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模式,体育课更需要充足的时间,渴望教育制度的保障,期待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增强体质不要盲目给体育课施压,而要从教育环境到生活方式作出全方位的改善,强调体育锻炼的整体性和个体锻炼的能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学生体质的持续好转。

猜你喜欢

增强体质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视力之痛 增强体质不应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