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2019-10-21楼晓军钱赟达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肠化养胃萎缩性

刘 超 楼晓军 张 燕 钱赟达 陈 洁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临床症状复杂且多变,病程较长且反复。CAG主要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是发病率较高的肠型胃癌的一种早期发病类型[2],常被称为癌前病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目前西医在临床中还未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此,笔者运用养胃颗粒对CAG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嘉兴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的CAG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参照201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符合其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诊断。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9.08±11.59岁;病程1~20年,平均6.88±5.23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8.73±9.63岁;病程1~19年,平均7.30±5.5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替普瑞酮胶囊50mg/粒,每次1粒,每日3次;叶酸片5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养胃颗粒(药物组成:炙黄芪、党参、白芍、甘草、陈皮、香附、乌梅、山药等,每袋装5g,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西药物。服药6月后统一复查胃镜,并取活检做病理。对每位复查患者的胃镜病理进行免疫组化(P16)检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分述如下。

3.1.1 胃镜病理疗效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改善2度;有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所改善,但未达2度;无效:组织学无改善或加重。

3.1.2 胃镜病理分级及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1、2、3分。

3.1.3 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P16染色阳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核或者细胞浆有棕黄色颗粒沉着,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采用双评分半定量法进行判定。①按阳性着色强度评分:无显色为0分;淡黄色,稍高于背景色为1分;棕黄色,明显高于背景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②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分:无阳性细胞数0分;阳性细胞数<25%,记1分;26%~50%记2分;51%~75%记3分;>75%记4分。同一切片于高倍镜(×400)计算5个不同视野,分别数100个细胞,记录阳性细胞数量,取平均值计算阳性比例。以上两项分数相乘所得数为得分。将≥3分定为阳性,<3分定为阴性。

3.2 两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胃镜病理疗效比较

3.3 两组胃镜病理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病理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胃镜病理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异型增生1.20±0.41 0.53±0.51**1.21±0.42 0.88±0.54**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萎缩1.48±0.60 0.35±0.58**##1.60±0.63 1.05±0.75**肠化1.40±0.50 0.63±0.59**##1.58±0.64 1.20±0.65**

3.4 两组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比较(-x±s)

4 体会

CAG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郭淑云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前贤总结,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脾虚血虚,治疗上常用活血滋阴、温阳健脾之法[4]。陈伟等[5]认为脾胃虚弱是CAG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是其重要环节,热毒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疗上应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机,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法。笔者认为,脾虚气滞为CAG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影响气机运行,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遂成血瘀;或气郁日久化热,损伤胃阴,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胃体,胃络失养,遂致胃黏膜腺体减少,甚至肠化、异型增生。治疗上应从理气健脾和胃之法入手。养胃颗粒由炙黄芪、党参、白芍、甘草、陈皮、香附、乌梅、山药等组成,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芍药、甘草健脾柔肝,缓急止痛;陈皮、香附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乌梅、芍药养血敛阴生津。全方共奏理气健脾和胃之效。脾健胃和则运化有常,升降有序,气机畅达,水谷津液各循其道,气血津液充足,胃体得以濡养,则可控制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的进程,甚至可以逆转萎缩,恢复胃黏膜腺体正常的分泌功能。

研究已经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存在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的现象[6],而为了保持胃黏膜正常的分泌功能,过量的细胞凋亡会诱发代偿性细胞增殖,胃黏膜持续不断增殖的过程中,DNA自发复制错误及外来因素对DAN损伤的机会也不断增加,为胃黏膜癌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P16定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是现在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数恶性肿瘤疾病中存在基因缺失或突变。P16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可对有丝分裂进行负反馈调节,发挥抑癌作用。P16基因缺失、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已有多项研究[7-9]证实,胃癌组织中均出现了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和阴性免疫染色,从而改变细胞周期的调节机制,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刘亮等[10]研究发现,P16在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癌变的过程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最低,表明P16蛋白表达低下,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胃镜病理明显好转,P16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表明养胃颗粒治疗CAG疗效较好。CAG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加用养胃颗粒,可修复胃黏膜损伤,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阻止CAG的发生、发展及癌变,其机制可能与P16蛋白表达上升,进而抑制胃黏膜细胞过度增殖,维持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有关。

猜你喜欢

肠化养胃萎缩性
发现胃黏膜肠化 别被“癌前”吓倒了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粗粮养生不养胃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