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农本草经》“除痹”药物的构成浅析*

2019-10-21张梦娇胡广操张小宁沈钦荣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味药神农本草经痹证

张梦娇 胡广操 詹 倩 张小宁 沈钦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绍兴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记载了大量朴实有验的中药,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价值。在《本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相当一部分记载能够“除痹”。笔者以王子寿《神农本草经》[1]为研究底本,其中,中品草部芍药条下含赤芍、白芍两药,下品草部乌头条下含川乌、草乌两药,共计77味药。根据其主治痹病的不同,又可分为风寒湿痹、热痹、阴痹、血痹、肉痹、周痹、痹气、诸痹、风湿、历节及其他等。喉痹、胃痹、内痹不属现代痹病的范畴,故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列。本文拟对这些“除痹”药物的三品分类、自然属性、药性特点、功效应用等进行分析,以部分揭示其分布和应用规律。

1 “除痹”药物在《本经》的分布

在《本经》75味具有“除痹”作用药物中,上、中、下三品出现分别38、21、16药。见表1。其三品分布规律与《本经》上品主养生延年、中品或养生或祛邪、下品主祛邪的思想一致;为数不少的上品药提示了《本经》的“除痹”药物并非皆是祛实邪,也存在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含义。

表1《本经》除痹作用药物三品及自然属性分布表

2 《本经》“除痹”药物的药性分析

在75味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里,73味药的药性标识完整,其中有4味药(牛膝、漏芦、皂荚、石南)标识了两个味,其他均标1个味;有1味药(牛膝)的药性记载缺项;有1味药(马先蒿)的药味记载缺项。剔除药性、药味记载不全者,并将寒、凉合并,温、热合以综合分析。结果在73个药性记载完整的“除痹”药物中,出现最多的是味辛、性温热者,其次为味苦、性平者,再次为味苦、性寒凉者。见表2。从中药性味理论分析,味辛、性温热之品,多或可达表以散表邪,或可入里以温脏腑,从而对外感或内生的寒邪起到祛除作用。而味苦、性平之品,则一般不具单纯的清热或散寒作用,而往往是通过畅通气血而对整体起某些调和作用;味苦、性寒凉者,多具有清泻火热的基本作用;这些现象提示,《本经》药物“除痹”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表2《本经》73味“除痹”药物的性味分析表

3 《本经》“除痹”药物古今功用分析

对《本经》75味具有“除痹”作用药物所主治的具体“痹”证进行归纳,其中7味药记载以笼统的“除(或主、逐、恶)痹”,其他68味药则分别记载主治24种相对具体的“痹”证,另有中品的爵床、下品的附子两味药物,虽未明言治疗痹病,但所描绘的症状与痹病关系较为密切,故一并录入:爵床……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附子……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具体为痹:干地黄、石斛、析蓂子、蛇床子、葛根、羊蹢躅、商陆;风寒湿痹:昌蒲、白术、泽泻、白蒿、奄闾子、青蘘(胡麻)、别羁、干漆、丹雄鸡(黑雌鸡)、蠡实、秦艽、石龙芮、秦皮、蔓椒、麋脂;湿痹:车前子、漏芦、柏实、酸枣、龟甲、蠡鱼、鸡头实、白鲜皮、马先蒿、假苏(荆芥)、大豆黄卷、夏枯草;风湿痹:白石英、鞠崋(菊花)、薏苡仁、细辛、薇衔、干姜、石龙刍;风痹:曾青、茜根、礜石、皂荚、石南;寒湿痹:王孙、山茱萸、乌头、天雄、蜀椒;周痹风湿:枲耳实(苍耳子)、磁石;血痹:芍药、厚朴;寒痹:芎䓖(川芎)、秦菽;诸暴风湿偏痹:天门冬;寒湿痿痹:牛膝;骨节痛痹:防风;风痹内寒:王不留行;湿痹寒痛:姑活;周痹:枸杞;筋骨间寒热痹:蔓荆实;风痹不仁:熊脂;筋骨湿痹:葡萄;周痹寒湿:狗脊;风寒湿周痹:萆薢;湿血痹:吴茱萸;肉痹拘挛:莨菪子;诸关节风湿痹痛:茵芋;骨间诸痹:陆英;诸痹酸痛:药实根。

可见,《本经》时代的“痹”证,涉及外感风寒湿邪和内伤多种疾病,病因、病机、病位复杂,临床表现不一。例如,芎䓖(川芎)“……寒痹,筋挛缓急”,在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赤芍“除血痹”,是《伤科大成》[2]活血止痛汤中重要用药,用之以治“受伤紫肿痛难忍”;乌头“除寒湿痹”,《金匮要略》[3]乌头汤用之作主药以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至今仍是中医骨伤科常用药;可见,《本经》的“除痹”药物,有着复杂多样的临床适应病症。

上述75味“除痹”药物,在现代临床中仍常用的有49味(以《中药学》[4]为依据)。将其按主要功效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49味药物共分布在15类。具体为解表药:鞠崋(菊花)、细辛、防风、蔓荆实、枲耳实(苍耳子)、葛根、假苏(荆芥)、大豆黄卷;补虚药:天门冬、白术、石斛、龟甲、枸杞、芍药(白芍);祛风湿药:薇衔(鹿衔草)、秦艽、狗脊、秦菽(秦椒)、乌头、天雄;清热药:干地黄、漏芦、白鲜皮、秦皮、芍药(赤芍)、夏枯草;利水渗湿药:车前子、薏苡仁、泽泻、白蒿(茵陈蒿)、姑活、萆薢;温里药:干姜、吴茱萸、蜀椒、附子;活血化瘀药:牛膝、芎䓖(川芎)、王不留行;安神药:柏实(柏子仁)、酸枣、磁石;收涩药:鸡头实(芡实)、山茱萸;化湿药:厚朴;止血药:茜根;开窍药:菖蒲;攻毒杀虫止痒:蛇床子;化痰止咳平喘药:皂荚;泻下药:商陆。其中前5类分别是解表药(8味)、补虚药(6味)、祛风湿药(6味)、清热药(6味)和利水渗湿药(6)合计32味,占近50%。可以推测,《本经》“痹”证相当一部分属于外感六淫、虚劳内伤、风湿痹证、火热蕴结、水湿内停等情况。

4 讨论

《神农本草经》中“除痹”药物在现代功效分类体系中分布广泛,可以推断出《本经》时代痹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复杂多样,涉及众多外感病和内伤病,具体致病因素众多,难以归为一端,并且“痹”是一类由气血不通引起的症状,可以涵盖后世所说的多种具有典型肢节疼痛表现的疾病,并不是病名。从当代痹证临床治疗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仅有细辛、防风、牛膝、薏苡仁、干姜、芍药、附子、蜀椒等少数药物仍是常用药物,其他的药物已很少用于痹证治疗或临床应用。这和药物来源丧失、临床治疗意义丧失、不再归属于药物范畴和药物的主要功效改变、不再主要应用于痹病的临床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还有一部分药物是古代常用而现代少用或不用的治疗痹证药物,如石斛、茵芋、天雄等,《普济方》[5]中有石斛浸酒方,专治风湿腰痛,《备急千金要方》[6]中的石斛万病散,用以治疗“风湿痹痛,腰脚不随”;而《太平圣惠方》[7]中的石斛散则能治“虚劳痿痹,四肢不收,不能俯仰,两肩中疼痛,身重筋急,体如刀刺,身不能自任”;《圣济总录》[8]石斛丸治“肾虚骨痹,肌体羸瘦”,《太平圣惠方》中还收录茵芋浸酒方3张,应用于风痹、湿痹、血痹等痹病的治疗,《普济方》中有天雄丸,加酒调治“腰脚冷痹,阳虚阴虚痹气,身寒如从水中出”,这类药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有重要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促进相关病证辨治规律的研究,丰富现代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中药干预思路。

猜你喜欢

味药神农本草经痹证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半部分方药图解
急性腰扭伤泡脚方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