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味的糖醋酥鱼

2019-10-18田恒三

烹调知识 2019年10期
关键词:糖醋鱼刺鱼儿

田恒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谚语。其中,最美味、最美观,食材、加工工艺最挑剔、严格(甚至于苛刻的程度),也最受老年人和孩子喜欢的就是糖醋酥鱼了。

“好水出好鱼,好鱼做酥鱼”。就像某品牌牛奶广告语所说的:“可不是所有的鱼都可以做酥鱼的”。第一是做糖醋酥鱼的品种必须是家乡洁净、流动的河水、溪水中出产的一种鲫鱼,它们吃的是水草,喝的是天然纯净水,而且是不喂饲料、没有经过人为育种、放养的土生土长的野生鱼;第二是鱼形体要小、均匀(四指长,约250 g),否则,会造成生熟时间、程度不一,既不美观,也不美味;第三炖煮的时间长达一夜(10~12 h),否则,不容易入味,而且鱼刺难以糖醋化,达不到入口即化、甜香软糯、回味悠长、百吃不厌的口感。这是短期、经过喂养的家鱼所难以做到的,也是其他鱼类所望“洋”(鱼)兴叹、自愧不如的原因所在。

“白银盘里盛美味”。当大小均匀、活蹦乱跳的鲫鱼,经过开膛、去鳞、去籽等仔细、认真地加工处理后,集中放进农家特有的一种陶缸里,加上盐(最好是大粒的粗盐)、五香粉(主要成分由茴香、生姜粉、蒜粉等香料组成)、料酒、酱油、醋(以家乡古法酿造的糯米陈醋最为上乘),稍作揉搓、腌渍,一个时辰(2 h)后,加适量面粉、鸡蛋清进行挂浆挂糊。这要很好的掌握水与面、蛋清的比例,稀了挂不住,稠了鱼肉会有“塞”牙的感觉(俗稱柴)。“熟能生巧”,“轻车熟路”。自然难不倒心灵手巧的主妇们。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挂浆后的鱼儿们,一条条通体雪白、气度不凡。当锅里的油温达到微微冒青烟时,用筷子一一把它们请下锅。蓝色的火苗轻盈地舔着锅底,鱼儿们先是不约而同地沉到锅底,再争先恐后地跃出油面,闪耀着美丽的光泽,散发着一阵比一阵浓郁的香气,真让人“闻香下马、垂涎三尺”。“慢功出细活”,此时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除了入味外,更重要的是把细刺炸透,为下一步酥化打下基础。如果做不好、不细,那就功亏一篑、半途而废了。炸好的鱼儿已经接近成熟,可以做下酒菜,但刺还在,还没有达到酥的程度。

“功到自然成”,“行百里者半九十”。炸好的鱼儿们端到一旁沥油、休息(“饧饧”)。这时,把余油清除后的锅里放好了早就准备好的白菜叶、姜片、葱段(不容易粘锅、煳底的蔬菜叶、茎),把鱼儿一层层地铺上,再加上适量的盐、陈醋、白糖、清水,大火烧开后,转至小火。儿时烧的是柴草,大人们倒也省事、省心,在厚厚的底火灰烬上放上一根榆木、柳木墩或疙瘩,开始是细火慢炖,后来干脆来个徐徐散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一夜烘烤,水分已经无影无踪,鱼儿们一条条金灿灿的、香喷喷的,浸润、入味的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用筷子夹起一条,一股奇香扑面而来,开始担心鱼刺不敢大快朵颐,后来怎么狼吞虎咽,也不见丝毫鱼刺,于是就像风卷残云地放心地吃起来(家乡有个形象比喻,糖醋酥鱼像红薯一样可以入口即化、如若无骨)。“铁到芜湖自成钢,人到蚌埠自成龙,火候到了(菜)比肉香”。不要说吃上一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就是看上一眼,也觉得口舌生香、垂涎三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复合味菜肴的代表,酥鱼最为奇妙,最见功夫、最有难度,也是最能显现厨师水平和最大的秘诀,在于它糖、醋、盐的比例上(醋、糖少了无法软化鱼刺,多了又过酸、过油、过腻。而盐更是高手的试金石,是制作酥鱼与其他菜肴的灵魂,决定美味程度的分水岭与温度计),量不够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与要求,多了则大相径庭、相去甚远,真可谓“增一分则太赤,减一分则太白”。这种精准、精确的组合,时间与火候的掌握,不仅仅需要技术的学习与传承,更需要用心体验,用心领会,用心揣摩,难怪人们说“活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酥鱼还不觉得好(还不觉得巧)”!

“少吃多滋味”,“好东西要共同分享”。大人们还用荷叶或棉布把它们包住,送给左邻右舍、至爱亲朋,所以,我们家不做它,倒是经常能吃到它,我当时很奇怪,现在我明白了,“美味美味,美在食,更美在心”。

现在,各种鱼类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加工工艺和加工技巧也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什么,现在我想明白了:那些东西虽好,却不是家乡的味道,爱的味道,时光的味道吧!

猜你喜欢

糖醋鱼刺鱼儿
拆鱼刺
醋糖张
佟云霞
失踪的小数
鱼刺卡喉怎样急救
鱼儿乐
被番茄酱打败的糖醋
鱼儿游
讨厌的鱼刺